人教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_戊戌变法【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 嗣 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 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 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②袁世凯的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 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 在位皇帝:光绪帝
➢ 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 结果:失败,没有上达光绪帝 ➢ 意义: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梁启超
为什么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 绪帝,却依旧能轰动京、沪, 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呢?
二.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 六 课
课标: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 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日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杀!” ……
B 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直击中考
1. (2024·宁夏中考·4)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
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
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
A 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康有为
变法图强!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
之后,四邻交逼,不 能立国!
1897年11月13日
康
有
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
为
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
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
朕不甘做亡国之君!
光 绪 皇 帝
三.高潮——百日维新
➢ 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 主要内容:
新法内容
作用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触 利犯 于地资主产阶阶级级统参治政底 线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
京师 大学堂
触 犯利地于资主 本阶主级义经发济展利 益
文化 废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触 犯利旧于知思识想分文子化社传会播地 位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 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序幕——公车上书
任务一:阅读教材,归纳公车上书的相关内容 ➢ 时间:1895年春 ➢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 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
B.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直击中考
5.(2023·宁夏·4)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
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
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 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课 堂 小 一、背景: 结 甲午中日
战争后, 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 的狂潮, 中国民族 危机空前 严重
高潮
二、过程
百日维新
发展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组织学变 变法失败
该我上场啦!
根本 原因: 资产 阶级 的局 限性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2. (2024·广东中考·12)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
B 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师夷长技 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
直击中考
3. (2024·天津中考·9)某班同学搜集了李鸿章、康有为、张謇、孙中山、陈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公车上书失败后,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宣传观点 变法图强
历史小剧场
(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 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荣禄
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祖宗之法治
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拍桌子)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康有为
李鸿章
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 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之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 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必须变!
封建专制制度
D 独秀等人的相关史实。他们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共和 C.实业救国 D.近代化探索
4. (2024·四川眉山·5)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
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
C 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③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
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辛亥革命后改 为北京大学。
触 利犯于八增旗强军子事弟实力利 益
➢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最终结果如何?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
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皇上,对不住,
我先走一步了。
囚
逃
禁
亡
中
中
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共历时103 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 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 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②袁世凯的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 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 在位皇帝:光绪帝
➢ 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 结果:失败,没有上达光绪帝 ➢ 意义: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梁启超
为什么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 绪帝,却依旧能轰动京、沪, 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呢?
二.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 六 课
课标: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 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
-------------------------------------------------------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日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杀!” ……
B 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直击中考
1. (2024·宁夏中考·4)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
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
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
A 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康有为
变法图强!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
之后,四邻交逼,不 能立国!
1897年11月13日
康
有
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
为
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
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
朕不甘做亡国之君!
光 绪 皇 帝
三.高潮——百日维新
➢ 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 主要内容:
新法内容
作用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触 利犯 于地资主产阶阶级级统参治政底 线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
京师 大学堂
触 犯利地于资主 本阶主级义经发济展利 益
文化 废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触 犯利旧于知思识想分文子化社传会播地 位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 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 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一.序幕——公车上书
任务一:阅读教材,归纳公车上书的相关内容 ➢ 时间:1895年春 ➢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 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
B.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C.体现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直击中考
5.(2023·宁夏·4)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
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
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
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 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课 堂 小 一、背景: 结 甲午中日
战争后, 列强掀起 瓜分中国 的狂潮, 中国民族 危机空前 严重
高潮
二、过程
百日维新
发展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组织学变 变法失败
该我上场啦!
根本 原因: 资产 阶级 的局 限性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2. (2024·广东中考·12)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
B 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师夷长技 B.民主科学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
直击中考
3. (2024·天津中考·9)某班同学搜集了李鸿章、康有为、张謇、孙中山、陈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公车上书失败后, 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宣传观点 变法图强
历史小剧场
(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 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荣禄
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祖宗之法治
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拍桌子)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康有为
李鸿章
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 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之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 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必须变!
封建专制制度
D 独秀等人的相关史实。他们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共和 C.实业救国 D.近代化探索
4. (2024·四川眉山·5)清末,梁启超首先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到民
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机构蓬勃兴起,如“中华革命党”“中
C 华银行”等。这一现象( )
A.否定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③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
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
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辛亥革命后改 为北京大学。
触 利犯于八增旗强军子事弟实力利 益
➢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最终结果如何?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
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皇上,对不住,
我先走一步了。
囚
逃
禁
亡
中
中
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共历时103 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