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优派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优派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丰富和发展,是佐酒助兴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更是酒中的文化。

最早的酒令是辅助礼的,后来才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最古老的酒令当为投壶,要将特制之矢投入一口广腹大的壸中。

投壶从射礼转化而来,盛行于春秋战国,《史记》中载有投壶盛况。

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喜作流觞曲水之举。

择一风雅静僻所在,依次安坐于潺潺曲水边,置酒杯于上流使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笔,作出诗来。

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辛集序》。

这种酒令,虽为罚酒手段,但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而变得不同凡响。

当然在民间亦有简化为只饮酒不作诗的。

南北朝时期,由“流觞曲水”演化而来的吟诗应和,流行较盛。

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

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得以长足发展。

“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

当时较盛行的是“藏钩”“射覆”等几种。

“藏钩”就是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搓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

“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射就是猜度之意。

李商隐就曾在诗中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举凡世间人物、花木、虫禽、词牌、中药、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

清人俞敦培把酒令分为雅令、通令、筹令。

雅令,是指文人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等多种。

比如字令,因汉字形体结构随意增损离合变化殊多,制成的字令或妙语双关,或双声叠韵,或顶针回环……变化万千,趣味盎然,真正是考较与座者的智慧与敏捷。

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

雅令是文人的“智力竞赛”,虽情趣古雅,但一般人做不来,而“通令”不必劳神,几乎人人可为,比如投骰子,划酒拳,全凭运气。

至于筹令,则是雅俗共赏,因是从筒中抽筹行令,故名。

筹上多镌刻诗词、典故,每筹下注明饮酒对象及数量,诙谐幽默,每每令人捧腹。

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行酒令的描写,妙趣橫生,宴乐无穷。

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自由选择,几经发展。

这一有趣的艺术形式,已成为中国所特有的酒文化。

1. 下列对文中“酒令”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

B. 酒令的产生是出于辅助酒礼的需要,后来逐渐成为了佐酒助兴的最佳手段。

C. 酒令起初形式单一,直到明清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品种变得丰富起来。

D. 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令洒宴妙趣横生,兴味无穷。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自然喜行流觞曲水这种酒令。

B. 投壶是最古老的酒令,从中同古代“六艺”之一的射礼转化而来,在春秋战国时代极为盛行。

C. “唐人饮洒必为令为佐欢”,“藏钩”“分曹”“射覆”就是当时较盛行的洒令,都是以“猜”的形式来定胜负,猜错罚酒。

D. 酒令是为众人会聚畅饮美酒来助兴的,但也可能变成有的人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人酒令中融人了丰富的语言和义学知识,因此参与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助于在行令过程中胜出。

B.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旬“隔座送钩春酒暧,分曹射覆蜡灯红”生动地描写了酒宴上的行令场面。

C. 清代有人将酒令分为通令、雅令、筹令,人们可以各依需要来自由选择,因而酒令在各个阶层都能盛行。

D.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再没见过酒令的出现,酒令文化已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永远消亡了。

参考答案:
1. D
2. C
3. D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错误,也有很多无需文化水平就可参与的酒令。

“文人雅士”范畴太狭;B项,“最佳手段”错,是重要手段;C 项,“直到明清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唐代也有长足发展。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C项,“分曹”“射履”是同一种酒令。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D项,文中未提到酒令在今天的发展,难以得出这一结论。

何况“永远消
亡”也过于绝对。

2.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段,完成小题。

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方法。

古今中外,一个简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这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和哲学。

正像欧洲文化和基督教有关一样,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儒、道、佛“三教”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在儒、道、佛“三教”中,儒教强调整齐划一,具有专制特征。

确实,孔子的时代,儒家只是一种民间学说。

鉴于社会道德的沦丧,孔子、子思、孟子这一派的学说特别注重社会和谐,这并不错。

先秦儒家传教的时候,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这也很好。

但是,秦汉以后的儒家有一个大问题,即它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借以建立一个从天子、王、公、侯、伯,到庶民百姓的“一统天下”。

儒家在古代中国,成为和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相似的国家主义学说,它限制个人,妄自尊大,压迫“文化多样性”。

幸好,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了一种“多元文化”。

唐代以后,我们有儒、道、佛“三教并立”。

当儒家越来越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域外传入的佛教,民间复兴的道家和道教,不断济儒家之穷,用鲜活的思想滋润和更新儒家,把它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道路上来。

明清以来,怀有自由思想的儒家学者,如王阳明、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章太炎都或明或暗地采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精华,甚至还采纳了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学说,用以改造儒家。

因此,今天我们谈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时候,更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

中国文化传统是“诸子百家”,中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更有利。

中国曾经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延续性”的国度,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有过自己相当不错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并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幸福生存的天堂。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我们知道,直到清末民初,东、南、西、北的中国人都还居住在不同样式的住宅里。

它们都是按照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建造的,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最近几十年,我们看到的景象却是,整齐划一的单调建筑样式替代了多样性的古代建筑。

现在想要看到一点不同的建筑,必须在休假期间去朱家角、周庄、丽江这样的旅游景点,如参观博物馆一样地端详着这些“古董”。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语言多样性”。

历史上,国语、英语、法语,江苏话、浙江话、广东话等各地方言和上海的本地话同时流行。

正是在这种“语言多样性”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保存和发展了“京剧”“昆剧”“沪剧”“越剧”“锡剧”“淮剧”,也引进了中、英、法文的话剧、电影等“文明戏”。

然而现在,这种“语言多样性”大大削弱了。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确为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滥用这种动力,导致发展性的破坏,可能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1.下列有关“儒家”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时代的儒家特别重视社会和谐,其目的是治理沦丧的社会道德。

B.先秦时代强调个人修养的儒家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

C.秦汉以后的儒家曾逐渐走向限制个人、压迫“文化多样性”的道路。

D.唐代以后经过改造了的儒家已成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理论指导核心。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响下,儒家的国家主义学说性质发生了改变。

B.“诸子百家”式的中国文化传统有可能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C.中国经济只要高速发展就能为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支持。

D.大大削减了的“语言多样性”是“文化的延续性”受到影响的表现之一。

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各项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主要从儒家的中国历史中的变化来谈,它由一开始的注重和谐,强调个人修养,到后来的强调等级制度,成为政治的工具。

B.第二段以道家、佛家思想对儒家的滋润更新,来谈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并认为中国需要文化多样性。

C.第三段以事例,谈到最近几十年中国建筑的单一性和语言的单一性,告诫人们要警惕这种现象。

D.本文认为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多元文化发展,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如果能恰当保持文化多样性,将对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B
2.C
3.C
1.
试题分析:D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的儒家被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道路上,没有说“成为……的核心”。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一些不同的对应关系、程度、范围等上,多多熟悉误区设置的点,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只要”太绝对,不符合原文意思。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
间。

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

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

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C建筑单调,语言多样性削弱,并不是单一性。

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20分)

朱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

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

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地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

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

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

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硃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

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见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硃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

还有那些硃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

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

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硃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

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

要是,不幸上再加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红楼梦》《水浒传》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却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

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

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樵采,有的放牛,无异于庸人,然而,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

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

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17.“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

”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8.请概括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6分)
1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4分)
20.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6分)
参考答案:
17. 书犹如遗民,经历了岁月的淘洗,经历了种种变故或磨难,才得以幸存。

(2分)这样的书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分)
18.(1)书主人的命运 (2)作书人的命运 (3)含意未伸的文人(或“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的命运(每点2分)
19.(1)鉴赏书的外观,思索书的历史。

(2)欣赏文字的美丽、文字的历史、文字的文化内涵。

(3)表达对文人命运的悲悯和思考。

(4)发出学会读人生这本“书”的感喟。

(每点1分)
20.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分)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象;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齐让伯夷让:责备
B.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
C.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
D. 而伯夷、叔齐耻之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不拘于时
B. 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①亦各从其志也②吾其还也
D. 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越国以鄙远
9.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组是
①孤竹君欲立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③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④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⑤(伯夷、叔齐)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⑥ 义不食周粟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①④⑤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 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 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 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参考答案:
7. A 8. B 9. D 10. C
11. (1)(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一会儿,浓烟和火焰布满整个天空,人和马被烧死和溺死的很多。

(3)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7题详解】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A项,让,是谦让的意思。

故选A项。

【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
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A项,前一个“于”,介词,在;后一个“于”,介词,被。

B项,两个“而”,都表转折,可是、但是。

C项,前一个“其”,代词,他们的,各自的;后一个“其”,表婉商的语气词,相当于“还是”。

D项,前一个“以”,连词,因为;后一个“以”,相当于“而”,连词,不译。

故选B 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然后再结合原文翻译确定句子是否能表现题干中涉及的那种品行,进一步排除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项。

可采用排除法,②是写伯夷、叔齐仰慕西伯昌仁爱,与“义”无关;③是写武王的"不义"行为,与伯夷、叔齐无关。

故选,D项。

【10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故选C 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该题第一句中,既,已经;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成为边境;肆,扩大;“西封”的“封”,边境;阙,侵损;焉,(从)哪里;之,代土地。

第二句中,张,布满、弥漫;人马烧溺死者,定语后置句,烧溺死人马,“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众,多、很多。

第三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或,有的人;师,从师学习;焉,陈述句末尾语气词;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明,明智。

这些词句都是翻译的关键处,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

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

(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

(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

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就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

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

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

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

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

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

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

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

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

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露出来。

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8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