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玉山一中文苑学校2022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一中文苑学校2022年高二语文期末
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5题。

(每题3分,计12分)
埋藏了两千年的真理
刘燕敏
埃及的迪拉玛,被称为魔鬼城,它处在帝王谷的入口处。

从比东法老到兰塞法老的600年间,凡是走进小城的外地人,没有不上当受骗的。

史书记载,第一个来到这里的外地人是位阿拉伯商人,他想贩些银器回国,结果被一个带路的小孩骗走了脚上正穿着的一双皮靴。

还有一个来自大马士革城的旅行者,他想到帝王谷去探宝,进城不到一刻钟,就被一个吉卜赛人连钱带行李骗了个精光。

据传,印度一位道行最高的巫师漫游至此,也没逃出被骗的厄运,身上惟一的一件东西——铜蛇管,被一个哑巴骗走。

对于魔鬼城之谜,历来众说纷纭。

有的说,迪拉玛是狮子、水牛、天狼3个星座在地球上的重心投射点,地理位置特殊,外地人走进这里头脑都要失灵;也有的说,是埃及法老图特安哈门的咒语在起作用,他说“凡扰乱法老安宁的人必死”,在这个入口处,他在用“让你破财”的方式,仁慈地提醒你不要走进帝王谷。

然而,自从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来到这里,这些说法就被动摇了。

因为他作为外地人,在城里住了一年,不仅头脑和原来一样清晰,而且随身携带的东西一件都没丢。

有位罗马商人得知此事后很是兴奋。

他想,一个能清白地走出迪拉玛的人,一定是破解了法老咒语的人。

因为他知道,迪拉玛这座小城是图特安哈门法老有意安排的。

据罗马的羊皮书记载:图特安哈门法老在陵墓修好后,为防止盗墓贼入侵,曾把关押在监牢里的3000名骗子秘密流放到这里。

法老相信,一类人的智慧能制约另一类人的智慧。

罗马商人决定去拜访那位希腊哲学家。

他随自己的商队来到希腊,可惜那位哲学家已经去世5年了。

希腊人告诉他,哲学家临终前在摩西神庙的石壁上留下过一句话,那句话是他从迪拉玛漫游归来后写上去的。

于是,商人又来到神庙,凝视着石壁上哲学家留下的话,他禁不住喃喃自语:“说得多好啊!说得多好啊!”然后匍匐在地,表达对哲学家的敬意。

2300年后的一天,一位考古学家在迦勒底山脚下挖出7个巨大的石碑,其中的一块刻
着这么一行字:“当你对自己诚实时,天下就没人能够欺骗你。

”这句话,正是那位哲学家留下的。

不久,希腊政府宣布:摩西神庙遗址被发现。

22.埃及法老图特安哈门的咒语是(3分)
A.“让你破财”。

B.“凡扰乱法老安宁的人必死”。

C.“一类人的智慧能制约另一类人的智慧”。

D.“当你对自己诚实时,天下就没人能够欺骗你”。

23.关于摩西神庙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摩西神庙位于埃及被称为魔鬼城的迪拉玛小城。

B.摩西神庙是被一位古罗马商人发现的。

C.摩西神庙遗址是在迦勒底山脚下被发现的。

D.摩西神庙在古希腊哲学家从迪拉玛漫游回来之前已成废墟。

2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迪拉玛是3个星座在地球上的重心投射点,地理位置特殊,外地人走进这里头脑都要失灵的说法是有史书记载的。

B.一位印度巫师被一个哑巴骗走铜蛇管的事也是有史料记载的。

C.被吉卜赛人连钱带行李骗了个精光的来自大马士革城的旅行者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D.秘密将关押在监牢里的3000名骗子流放到迪拉玛城是兰塞法老的主意。

25.根据文中信息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特安哈门法老生活在比东法老之前。

B.古希腊哲学家进入魔鬼城应该是在由比东法老到兰塞法老的600年间。

C.罗马商人听说古希腊哲学家的事时哲学家已死了五年。

D.摩西神庙在2300年前就已成为遗址。

参考答案:
22.B。

A项只是一种仁慈地提醒人们不要走进帝王谷的方式;C项是图特安哈门法老的想法;D项是古希腊哲学家的话。

23.C。

A项摩西神庙不在埃及迪拉玛,从“那句话是他从迪拉玛漫游归来后写上去的”可以得知;B项古罗马商人到神庙是去看哲学家留下的话,因此不能说他发现了神庙;D项哲学家死后5年,古罗马商人还到神庙去过。

24.C。

A项为众说纷纭之一;B项为“据传”;D项是图特安门法老有意安排的。

25.A。

B项应在“600年间”之后,据第一段第一句话可知;C项应为古罗马商人去拜会哲学家时才听说哲学家死了;D项,时间范围过大,它包含有神庙存在的时间在内。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

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

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

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

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

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

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

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

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

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

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

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

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

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

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

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

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
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 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与方式,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

C. 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D. 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 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C. 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D.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B. 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 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 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完全是以“人”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参考答案:
1. C
2. B
3. D
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曲解文意。

原文说“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以生活为主”,不代表“等同于生活”,除了满足生存需要的实用功能,还蕴含了文化价值和审美追求。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中重要论据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然后认真推理论据的作用,关注其前后议论性的看法。

B项,以偏概全。

选文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第二个差别时,并没有列出具体的实例。

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强加因果。

以“人”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理念不是造成“质朴和阳刚这两种不同审美风格”的原因。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

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

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是通的,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

他的很多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

就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

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

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

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

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

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

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

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l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

l945年8月,日本投降。

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

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

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

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

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

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

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

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

2003 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

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1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说法_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否定钱钟书的国学大家的地位,主要突出了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一生始终秉持研究与发展文化、实现^詹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著述颇丰,他的《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代表其成就。

D.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他对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表现他性情豁达。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说明,展示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为生动,而评介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0
(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
(3)王世襄的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判断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传记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

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D3分,A2分,81分(共5分)
(2)①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的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②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自甘淡泊,待人热情,重视亲情。

(1点2分,共6分)
(3)不矛盾①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热情与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②后一句是王世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③表明自己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乐此不疲,很有收获。

(1点2 分,共6分)
(4)观点一:学问与乐趣。

①“知之不如好知之,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兴趣是做学问的动力,在做学问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发现、创新乐趣;②在研究学问中,由“乐”而产生的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甘,研究学问不再是枯燥的行为,而成为有意义的探索过程;③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阐释也可。

第l点2分,后2点各3分,共8分)
观点二:藏与散。

①对一切收藏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②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物质上的占有;③散是对藏品进行一种更合理的再分配,散于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④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洒脱。

(1点2分,共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迪,临川南城人也。

少居山谷,有膂力,能挽强弩,以弋猎为事。

侯景之乱,迪宗人周续起兵于临川,梁始兴王萧毅以郡让续,迪召募乡人从之,每战必勇冠众军。

续所部渠帅,皆郡中豪族,稍骄横,续颇禁之,渠帅等并怨望,乃相率杀续,推迪为主,迪乃据有临川之地,筑城于工塘。

周文育之讨萧勃也,迪按甲保境,以观成败。

文育使长史陆山才说迪,迪乃大出粮饷,以资文育。

勃平,以功加振远将军,迁江州刺史。

高祖受禅,王琳东下,迪欲自据南川,乃总召所部八郡守宰结盟,声言入赴,朝廷恐其为变,因厚慰抚之。

世祖嗣位,进号安南将军。

熊昙朗之反也,迪与周敷、黄法抃等率
兵共围昙朗,屠之,尽有其众。

王琳败后,世祖征迪出镇湓城,又征其子入朝,迪趑趄顾望,并不至。

豫章太守周敷本属于迪。

至是与黄法抃率其所部诣阙,世祖录其破熊昙朗之功,并加官赏,迪闻之,甚不平,乃阴与留异相结。

及王师讨异,迪疑惧不自安,乃使其弟方兴率兵袭周敷,敷与战,破之。

天嘉三年春,世祖乃下诏赦南川士民为迪所诖误者,使江州刺史吴明彻都督众军,与高州刺史黄法抃、豫章太守周敷讨迪。

初,侯景之乱也,百姓皆弃本业,群聚为盗,唯迪所部,独不侵扰,并分给田畴,督其耕作,民下肆业,各有赢储,政教严明,征敛必至,余郡乏绝者,皆仰以取给。

迪性质朴,不事威仪,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

至是并共藏匿,虽加诛戮,无肯言者。

世祖遣都督程灵洗击破之,迪又与十余人窜于山穴中。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因使腹心勇士随入山中,诱迪出猎,伏兵于道傍,斩之,传首京都。

(选自《陈书?周迪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B.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C.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D. 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B.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一般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C. “阙”是指古代王宫祠庙门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诣阙”指赴朝堂或指赴京都。

D. “王师”指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王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迪作战勇敢,被拥为主。

侯景叛乱时,周迪跟随周续作战,每次战斗必定勇冠三军;后周续对部下严加约束,被部下怨恨而杀,大家推举周迪为主。

B. 周迪明辨局势,受到封赏。

周文育讨伐萧勃时,周迪按兵不动观望成败;后来周迪主动提供大量粮饷来资助周文育,平定萧勃后他因功加封为振远将军。

C. 周迪心有不平,怒而反叛。

世祖因周敷、黄法抃等打败熊昙朗的功劳,对他们升官赐赏,周迪知道后甚感不平,就和留异勾结,并派弟弟领军袭击了周敷。

D. 周迪体恤民情,受民保护。

侯景叛乱时,周迪保境安民,政教十分严明;世祖讨伐周迪时,百姓感念其德,虽遭诛戮,也无人说出他的踪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轻财好施,凡所周赡,毫厘必钧,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参考答案:
10. D 11. A 12. B
13. (1)然而周迪轻财物好施舍,凡是有所施舍,毫厘不差,他不善言辞,但胸怀诚实,临川人都感激他。

(2)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日月转久,相随者亦稍苦之。

后遣人潜出临川郡市鱼鲑,足痛,舍于邑子,邑子告临川太守骆牙,牙执之,令取迪自效”,这段话是说“日长月久,跟随他的人都不免觉得苦了。

后来周迪派人悄悄跑出临川郡买鱼,此人脚痛,住在同邑人家中,同邑人向临川太守骆牙报告,骆牙抓住他,命令他捉住周迪以自我救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相随者”“之”“鱼鲑”“足”“邑子”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相随者亦稍苦之”“相随者”是主语,“者”后不应断开,排除B项,“潜出”是动词,其后宾语应该是“临川郡”,后面的句子“临川郡市鱼鲑”不合逻辑,“出”后不能断开,排除AC项,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