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精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梳理】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的时间里,________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1978年开始了________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________》的讲话,为它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________上来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工作要以________为中心。

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________的方针。

(4)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______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概念:①前提: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②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③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④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美和发展。

(2)经过:①开始: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在________、________等省农村展开。

②发展: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3)内容:①农村经营形式: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______。

②农村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③城市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④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⑤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影响: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________,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①国内:改革阻力重重。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________遭遇挫折。

(2)进程:①1992年初邓小平________,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社”姓“资”的标准等问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

③1993年中共________,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④1997年,中共________,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⑤________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基础练习】
1.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这反映我国当时()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今日商品任意选
a.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
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d.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互动探究】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有哪些?
2.合作探究: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景内容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
第二次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3.合作探究: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召开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二、经济体制改革
1.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式(内容)、意义和影响有哪些?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效果检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 改变管理模式② 克服平均主义③ 解放生产力④ 改变所有制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