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情感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猛士的悲哀与希望
——《记念刘和珍君》情感分析
高64级31班李沫孙哲琦
指导教师:李淑娟
[研究方法]
查阅资料文献,小组讨论,编写论文。

[内容摘要]
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参加了遇难学生刘和珍的追悼会之,悲痛愤怒之际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对死难的同胞志士表示深切的痛悼和怀念,同时也还有更多更为深层的用意在里面。

[正文]
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

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

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

段祺瑞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四十七人,其中包括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伤二百余人,李大钊、陈乔年均在斗争中负伤。

这便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几天后,报纸传播流言竟说是共产党和少数群众领袖支青年于死地。

大屠杀的惨象与卑劣的流言使鲁迅忍无可忍。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

然而仅仅是为了追忆和纪念吗?
总览全文,可以找到以下几处: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为什么鲁迅先生如此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悲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沉痛的总结。

对于鲁迅来说,刘和珍是他的学生,但同时“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在她的身后,是成千上万始终微笑的和蔼的、“沉勇而友爱的”中国青年,他们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用自己并不强大的身躯抵挡在保家卫国的最前线,面对列强的威胁丝毫不惧欣然请愿,然而他们没有倒在入侵者的枪口下,却是死在了同为中国人的段祺瑞执政府的手中,前有惨案震惊中外,后有陈西滢等人在文章中称参加“三一八”请愿的爱国学生和群众是“受人利用”云云,发出阴险的论调,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到过两次说,他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所谓“同胞喋血手足相残”差不多也就是如此了。

整篇文章下来,鲁迅先生的心情是痛苦的,愤慨的,同时也是苦苦压抑着的。

从他对刘和珍等学生遇难时的场景描写可以看出来。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埋藏的是对爱国青年惨遭杀害的沉痛哀悼,是对反动派刽子手血与泪的控诉与不甘在对刘和珍及其他遇难学生的深切怀念追问之后埋藏的,则是更为深重的愤怒、悲哀,甚至是绝望。

鲁迅感慨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而当时的中华民族显然是后者。

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是一条条鲜活生命的消逝始终无法唤醒人们麻木的神经,而仅仅“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就好比好不容易看到了混沌黑暗中渗出的一缕曙光,就要抓住那为数不多的希望了却又立即被扼杀,这样“沉默”的民族怎能“爆发”?牺牲者们淋漓的鲜血,惨淡的境况,抹去不了社会的污浊。

有人反抗,自然有人镇压,而镇压之下的呼声与不甘渐渐消弭,这又仅仅是因为镇压的力量吗?
刘和珍是他的学生,她的那些壮举着实让鲁迅感到应该“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鲁迅第一次见到她的名字是在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时,第二次则是在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这次才把姓名与实体联合起来。

这两次的情景可以窥见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而在见到她本人后,这名女生却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没有桀骜,而是人如其名,
温和可亲,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也许这抹微笑是当时黑暗世界中的一缕阳光,是黎明前的一丝曙光。

这种反差更加突出以后刘和珍之死的悲剧性效果与鲁迅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悲哀。

中国女子从来都是勇毅的,古今不乏有刘和珍、刘胡兰这样的女壮士,巾帼英雄们干练坚决,百折不挠的气概展现无遗,这时少数女子的觉醒是否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鲁迅先生的目光透过牺牲的刘和珍君,透过“三一八”惨案,看到的是在硝烟炮火之中风雨飘摇之际依旧浑浑噩噩的,沉睡中的中华民族。

即便是这样,他依旧怀着无比热切的希望。

正如他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奋然而前行”的方向和目标是哪里,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没有直述,但可以从他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控诉中领悟得到。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这世界是“似人非人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他痛心于民族的衰亡,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呼唤“爆发”,“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是在呼唤用“血战”来消灭黑暗势力,来开辟一个新的世界。

这是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在这世界里没有暴力,没有侵略,没有过多的“无恶意的闲人饭后的谈资”,也没有“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人们都合理的生活,幸福的做人,安心的读书和劳动。

可是这些都需要牺牲啊,需要越来越多的猛士们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需要足够的阳光冲破黑暗的阻挠,直到唤醒这些沉沦中的人们,唤醒这个沉睡的民族。

鲁迅先生一定是如此强烈的期望着的吧。

猛士的悲哀与希望——《记念刘和珍君》情感分析
高64级31班李沫孙哲琦
指导教师:李淑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