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
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
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
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
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
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
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
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
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
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
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
秦汉之后,我们
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
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
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
《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
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华礼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它源头久远,延续不断,流传久长,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力中作用重大。
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D.中华礼制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具有教化功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中华礼制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广泛认可,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都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促进了民族融合。
B.《礼记》所称的“尊其义”指的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这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义同,都是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C.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D.所谓的“礼仪之邦”,就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是先民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理想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中华礼制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剂,诸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
能够逐渐缓和、化解,形成共存共荣的关系。
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泪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郑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扰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
”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粽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档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
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
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
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
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
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
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
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
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
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
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京剧名家孙毓敏:生命之火为国粹艺术燃烧沈黎明孙毓敏194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市民之家,幼年时由于父母离异,她和两个妹妹跟着母亲艰难度日。
孙毓敏的母亲喜欢京剧,经常在家中哼唱,耳濡目染,孙毓敏也喜欢上了京剧。
1952年,孙毓敏考入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开始为期7年的学艺之路。
孙毓敏学戏特别刻苦,每天凌晨4点多钟就起床练声,然后练基本功,风雨无阻;上课时则认真听讲,不懂就向老师请教。
为了练好旦角的兰花指,她天天晚上打来热水,将手放进很烫的水中慢慢上弯到90度,无论冬夏从不停止。
1958年夏天,孙毓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然后拜荀慧生为师,唱念做表舞全方位得到荀慧生亲授,演出的《荀灌娘》《红娘》等荀派大戏,每年在200场以上。
1968年,她因所谓的“海外关系”罹祸,不甘屈辱的她推开三楼的窗户,一跳致残。
对一个演员而言,这原本意味着艺术生涯的终结,她竟又顽强地重新站立起来。
最初腿不能动,手无力,她就先锻炼双手,平躺在床上帮人织毛衣,以平均每周一件的速度,一直织了近百件。
手有劲了,她就用双手扳着两腿练翻身……一段时间后,她开始练站立,接着开始练迈步,她请人在床和窗户之间拉一根绳子,然后抓着绳子往,一步步地挪动,每前行一点都像踩在刀尖上,疼得大汗淋漓。
经两个月不懈努力,她终于用一个多小时完成了从床边到窗前仅4米的行走。
逐渐能像鸭子一样摇摆着走路后,孙毓敏查阅大量资料,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脚跟骨有棱不平,多多走路把它磨平;膝关节弯曲困难、小腿肌肉萎缩,就爬楼梯锻炼。
走路好说,爬楼梯对她是有一定风险的。
为了实现愿望,她冒险脱去了保护腰椎的钢背心,抓着楼梯扶手向上攀爬。
尽管每上一级台阶都疼得眼冒金星,肌肉萎缩的双腿不住颤抖,但她全然不顾,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孙毓敏的膝关节弯曲相对自如了。
爬只是第一步,接着是摸、滚、跌,终于走上了她难以忘怀和舍弃的舞台。
孙毓敏硬是凭着对京剧事业的热爱和顽强的毅力,经过长达13年令人难以想象的“残酷”锻炼,重新站在了舞台上。
1978年,孙毓敏的冤案得到平反。
重返阔别多年的舞台后,孙毓敏精湛的演技再度吸引了广大戏迷的眼球,获得大家的喜爱,她不仅赢得“活红娘”的美誉,荣获了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及“梅兰芳金奖”等多项大奖,还在国际上获得了“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奖”。
作为戏曲艺术学校之长,她倾尽心力,秉承名校传统,顺应时代要求,曾率领师生四赴欧洲巡演,在巴黎创下连满27场的记录……
多年来,孙毓敏一直不忘恩师荀慧生先生,不忘荀派艺术的传承,在百忙中不辞辛劳地传授荀派艺术。
孙毓敏先后收了60多名入室弟子,对慕名请她指点的年轻演员她也从不拒绝,为数十人说过戏,堪称桃李满天下,荀派艺术第一传人。
如今孙毓敏虽然已退休,但仍然关心京剧事业的发展、京剧人才的培养,并兼任多所大学和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生命之火一直为古老的国粹艺术燃烧着!
(选自《黄河黄土黄种人》,2016年第10期,有删改)相关链接:
当她终于可以“像鸭子一样”走路,在“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中她扮演了一个群众,站在舞台的犄角,没有一句台词,甚至没有人看到她的面容,她却感到莫大的鼓舞。
(《孙毓敏:角儿就得宠辱不惊》)
孙毓敏自传的书名起得贴切——《我这两辈子》,她的人生历经悲喜、穿越生死,除了
简自围中遣书邀罕,罕报曰:“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
”遂
还惠州。
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
罕择父老可语者问以策,曰:“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
”罕曰:“有田客者如是,得矣,无者奈何?”乃呼耆长发里民,补壮丁。
募有方略者,许以官秩、金帛,使为甲首。
久之,
无至者。
有妇人诉为仆夺钗珥,捕得之,并执夺攘者十八辈,皆枭首
..决口置道左,传曰:“此耆长发为壮丁不肯行者也。
”观者始有怖色。
乃简卒三千,顺流而下。
将至广,悉众登岸,营于南门。
智高临观,相去三十步,见已严备,不敢犯。
罕徐开门而入,智高遂解去。
徙知潭州。
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
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
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乃本为人妻,无子,夫死,妾有子,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
罕为治妾而反其资,妇良愈,郡人传为神明。
监司上治状,敕书褒谕,赐绢三百。
徙知明州,以光禄卿卒,年八十。
兄之子珪少孤,罕教养有恩,后珪贵,每予书,必以盛满为戒云。
(节选自《宋史·王罕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
B.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
C.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
D.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F )
A.荫,即庇荫。
指在封建时代时子孙后代因为先世有卓越的功勋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太宗,庙号。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太宗。
C.中贵人,是指受宠显贵的近臣或宦官,而宦官是中国古代侍奉君王及其家属的官员。
D.枭首,古代酷刑。
古代酷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等,枭首为斩头并悬挂示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罕亲历亲为,深受众人信服。
百姓每年声诉湖田遭受水灾,租赋轻重有失公平,王罕亲自到田间标出田地高下形成地图,使以后赋税征收有了依据。
B.王罕善理政事,为国节省财力。
为太宗修建别庙时中贵人提出木材要全部换新,王罕说这只是年久丹漆黯淡,加以粉饰即可,最终只更换了一根楹柱。
C.王罕真诚为民,治政得到褒奖。
王罕面对狂妇委婉地慢慢加以询问,花了很长时间渐渐明白事情原委并作出了公正判决,狂妇精神状况最终恢复清醒。
D.王罕教养晚辈,怀有深挚期望。
王罕对王珪教养有恩德,王珪后来显贵每次给王罕写信,一定在信里把骄傲自满作为警戒,以不辜负王罕的殷切期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
(2)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赤壁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1)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
和威势。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纵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曹操根本不把孙权放
在眼里。
C.颈联出句描写曹军的雄姿,将赤壁大战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使人感到英气逼人,用
笔锋利。
D.诗的前五句,作者把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还原战争原貌,并未对历史人物给
予评价。
E.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了眼前风物,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诗人不禁感
慨万端。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诸葛亮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而他认为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是:“,”。
(2)《琵琶行》描写琵琶女梦忆往事,醒来粉泪纵横的诗句是:,。
(3)《赤壁赋》中客悲叹自己只得在秋风中用悲凉的箫声寄托苦闷之情的一句是:。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自共享单车问世以来,关于“国民素质照妖镜”的讨论便络绎不绝
....,但有一点正在成为共识:美德需要修炼,养成就在平时。
B.韩国决定部署萨德后,其国内众多媒体对于解决朝核问题失去了自信,变得越来越
不耐烦,越来越不淡定,对北方的焦虑和恐惧日甚一日
....。
C.广汽北美研发中心目前正在紧锣密鼓
....地筹备,这是广汽传祺进入北美市场的第一步,更是其品牌国际化进程中全新的里程碑。
D.在信仰丧失、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中,一傅众咻
....,青年人怎么可能树立远大理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奋发有为,报效祖国呢?
E.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找打真正适合的措施,着
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
....的生活状况。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和郎平回归中国女排担任主教练一样,姚明此番担任篮协主席视为“最对的人”出
现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有望做出“最对的事”。
B.雄安新区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生态标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自然生态要更好。
C.英国媒体报道称,将来无论哪一种癌症患者,都可以得到符合个体特点的预约免疫治疗法,这种新疗法可以让患者的免疫系统主动出击,杀灭每一个癌细胞。
D.国家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中国制造2025》的11个配套实施方案,旨在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过去的走方郎中在过年时忌讳出诊,怕触霉头,①给双份诊费破灾才行。
平时出诊,②有高超的艺术,③不能主动叩病人家的门为病人施治,④俗有“医不叩门,有请才行”的说法;从病人的角度看,病人⑤不是主动求医问药,⑥是很难接受医生的治疗的。
①②③④⑤⑥
A.只能虽然但是因此 / 则
B.除非即使也所以如果 /
C./ 就是还是因而要是那么
D.必须只 / 是以不仅还
20.阅读下面这段题为“秋韵”的文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每
空不超过15个字。
(4分)
春华秋实,四季轮回,经历了春的繁花似锦,①,迎来新一年硕果累累的秋天;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②____________;青青的草地,雪白的牛羊……这一切,构筑了秋的喜悦,秋的妙曼。
21.阅读下面的《世界人口最多5国50年人口变化图》,根据图表内容拟写出两个简洁、准
确的结论。
要求:不得出现具体数字,每个结论的字数不超过60个。
(6分)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分)
一位老太太凌晨4点半就站在体育馆门前排队,替工作繁忙的儿子购买球赛门票,但在她之前,已经排了数百名球迷。
周围排队的球迷发现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问明情况后,一位女球迷主动联系到附近维持秩序的派出所民警,希望特殊情况能够特殊对待。
民警立刻同意,带着老人前往售票口买了票。
这位女球迷告诉记者:“当时老太太都排了六个小时,我怕她这么排下去撑不住,球迷也要尊老爱幼。
”尽管这次“插队”超过了排在前面的数百名球迷,但他们却没有任何指责。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社会现实,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豫南九校2016—2017学年下期第三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表述错误。
原文为“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
2.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的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礼制观,而不是广义的儒家礼制观。
“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理解不当,原文为“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
3.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夸大其辞,原文说“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