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_1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A
2.(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 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 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 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项。 答案:B
2.形成
①皇帝制度:秦王嬴政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 地位,自称“始皇帝”,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1)中央政治制度②中央官制:设丞相、 御史大夫 、 太尉,丞相之下设诸卿
(2)地方政治制度①官郡为:郡中守央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行政长 ②县: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行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消极 后来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削弱了王权
三、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 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 度。 3.特点:最大特点是 嫡长子 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内容12分 大为 宗大 可宗 以和 命小 令宗 和, 约但 束大 小宗 宗和 ,小 小宗 宗是 必须相服对从大的宗 3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3.早期政治制度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关联 (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两者 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与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克己复 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1.(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 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 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史料应用
思考:综合以上史料信息,西周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其意图实现了吗? 提示:目的:企图通过分封王族、亲戚为诸侯并明确规定诸侯权利、义务的方式 达到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的目的。 结果:初期,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西周疆域。后期,诸侯之间亲情关系淡 薄,因诸侯权力过大,王室威信下降,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动荡局面,最终又威胁 到了西周的统治。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 垄断 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图解要点] 分封制的实质
[走出误区] 宗法制与宗法观念
[图解要点]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关系
史料研读
要点1 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
史料五
解读 图中信息表明王族、功臣、旧贵族是主要分封对象,其中王族占多数,且 占据战略要地,功臣、旧贵族多分封在边远地区,体现了拱卫王室、扩大疆域的 目的及作用。
史论形成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 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 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 系。
2.影响 (1)积极作用: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 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 识)。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 种制度创新。 (2)局限(瓦解的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 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 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 代。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要点2 宗法制的特点及深远影响
史料三 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小宗示意图:
史料应用 思考:试概括以上三则史料所体现出的宗法制的特点。 提示:重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所形成的团结功能;推崇祖宗崇拜;重视家族、家 庭的血脉传承;限制同族近亲通婚。
史论形成
1.宗法制的特点 (1)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①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 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 进行战争
(1)诸侯争霸②战国时期:强大起来的诸侯纷纷改称 “ 王 ”,他们开始进行改革或变法,力图通 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
(2)秦朝统一:秦国经过 商鞅变法 后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 齐六国,公元前 221 年实现了统一。
并奉命征伐
二、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对象
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 王族 的后代
、功臣和古代帝王
内 容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力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 役的权力,具有独立性
建立武装 、征派赋

积极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 百年的强国
信仰、观 宗法制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促使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 念 文化
史料研读
要点3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应用
史料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 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思考:秦、晋、鲁各为哪类封国?为何秦晋为世婚,鲁晋却不可通婚? 提示:鲁晋为王族,同为姬姓,秦国为功臣,为嬴姓。
第1讲 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
栏目 导航
考点一 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 和秦至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 影响,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1)君主专制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 演变;(2)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3)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 度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开始形成,当然这个形成的过程在各个诸侯国的进程是不 一致的。特别是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家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统治, 扫除旧贵族势力的羁绊,进行激烈的兼并战争,都加强了国家机器,初步形成了 以王为首的封建官僚政治。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早期官僚制度渐渐 脱离了贵族政治的羁绊。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它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 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 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 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 点。
史论形成
1.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 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中央 权力的高度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①法律:秦始皇颁布 《秦律》 ②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
车轨
(3)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③文化:统一文字,以 法家 思想为统治思想
④工程:修建驰道、开通灵渠、修筑长城
3.影响 ①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1)积极影响②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疆域的初步奠定、中华民族的形成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 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 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 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 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项。
3.(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 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解析: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 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 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排除;C项表述明显错误,排 除;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B
史料研读
要点1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成因、特点
史料三 图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应用 思考:以上三则史料体现了秦代政治体制创新怎样的特点? 提示: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皇权专制、分权制约、官僚政治。
史论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1)经济因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2)政治因素: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3)客观因素:抵御游牧民族的南下、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等,需要一个强有力的 中央政府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4)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高考回顾
2016—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考情统计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一 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商朝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实行 王位世袭制 ,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商朝的政治特点:王权具有 神秘 色彩。
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3.商朝的行政制度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
(2)消极影响:专制权威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战争,秦朝短命而亡。
[图解要点] 1.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2.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比较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 法律制度,以及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等。 1.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 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厘清血缘政治、宗法制、官僚政治的来龙去脉 (1)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期,是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权力继承制度。而父死子 继、兄终弟及这种依血缘亲疏来传承权力的运作机制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确立。 (2)夏商周政治中已经初步具备官僚制度的早期发展模式,尽管它们与后代官僚制 度差异明显,但商周政治体制的若干制度因素,其实已经开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的先声。
2.影响
宗法制与政权机构密切结合,制定了贵族之间的组织关系,也确 政治影响
定了政治上的等级隶属关系
婚姻礼仪
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为宗周社会婚姻的基本形态,并使聘娶婚 成为婚姻的合法程序。宗法制婚姻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使婚 姻政治化
姓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象征的,是带有阶 姓氏方面
级等级的宗法制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