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漳州市2023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崇龙”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渗透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
龙是多种动物的结合体,代表多元文化的融合。
多种动物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经过不断的艺术加工、提炼,演变到商朝最终定型,成为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以后历代龙的本体。
中国的崇龙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红山文化遗存主体分布在中国北方的西辽河流域和燕山南北地区,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代表性考古学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
这一时期,中华文明格局形成期的仰韶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正在散发着蓬勃的影响力,红山文化的南端跨过燕山,与仰韶文化遥相呼应,将自身的农耕与渔猎交融的色彩融入中华文明的大家庭之中。
从红山文化的内涵、性质、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看,红山文化是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元,也是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初步形成的重要标识。
红山文化的“崇龙”习俗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这种文化及意识形态与中原等地存在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是促进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动力,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因,由此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考古发现的史前崇龙遗迹和遗物,在燕北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存中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题材与造型也最为丰富。
可以断定,燕北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崇龙”文化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红山文化时期,尤其是晚期阶段,燕北西辽河流域发现了大量龙形遗迹和遗物,主要是玉龙、石龙。
其中,“猪首龙形器”——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典型器奥,也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龙”的实物之一,红山文化玉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数量最多、形象最完备、构成最清晰、功能较明确的玉龙,在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是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的“C”形玉龙。
该玉龙猪首蛇身,琢制精细,是已知年代最早的玉龙。
红山文化各种形制的玉龙在造型、制作等方面已经高度规范,无论是在总的形象特征还是细部的艺术处理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反映了龙的形状、龙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初步定型,崇龙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红山文化的崇龙习俗、崇龙文化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至龙山时代,源于红山文化的崇龙习俗开始流行到黄河流域和江淮之间。
至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代及以后,中国的常龙习俗凝结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并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产生了长期重要的影响,有学者研究,中原地区代表龙山时代最高水平的陶寺遗址出土的彩陶龙纹,从整体造型到局部鳞纹表现。
都与红山文化的龙纹有联系。
(摘编自崔树华、连吉林《红山文化实证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材料二: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红山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但如何让红山文化“活”起来,进而引发公众对现实的思考去推动社会进步,还需要研究、探讨和创新。
因此、对红山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研究是解决传播中存在短板和不足的关键环节。
传播主题“不鲜明”“文不对题”现象明显。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红山文化所在区域的文化工作者们也为传播红山文化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赤峰博物馆举办的社会教育活动,是赤峰人对红山文化推广和传播的一次有力尝试,堪称文化传播之路上的楷模和典范。
然而,也有一些传播活动存在内容与主题脱节、艺术与科学之间融合生涩等问题。
传播内涵发掘不深入,价值提取不精准。
对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据文化价值的精准抵取都依赖于对文化本体的研究,研究的浅尝辄止会对二者形成阻滞,进而导致文化传播的失败。
红山文化的传播本体在研究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个别主办方缺乏对红山文化的基础研究,自然无法将其运用到所传播的内容中,二是在准备阶段并没有对活动中所涉及的红山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故而无法精准地提炼文化内涵,找到与主题相契合的传播形式。
传播群体内部循环不畅通。
红山文化的传播群体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例如博物馆、考古所等专业机构的工作人员;另一部分是有能力并且愿意将红山文化的古老文明传播到大众中的群体和个人。
他们之间存在着传播的正向循环关系:前者利用讲
座、书籍等一系列的社会教育手段向后者不断地输送科学的红山文化研究成果,使后者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成为红山文化忠实的学习者、参与者、传播者。
这两个传播群体之间如果不能有效地正向循环,建立良好的资源对接关系,就会形成红山文化资源的错位和浪费。
传播手段、形式创新不足。
随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多以及市场力量在文化场所的介入,社会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层出不穷,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终端瞄准目标人群,网络互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更为传播形式提供了新助力。
目前一些红山文化的传播主体、传播形式依然单一古板,导致公众听不懂、不想听、没兴趣,在公众中未能形成热爱学术、探求历史的文化氛围。
(摘编自姝雯《红山文化传播路径与对策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崇龙文化源远流长,红山文化时期崇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龙文化的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B.红山文化对后世其他文化有很大影响,从中原文化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是早期中华文化共同体初步形成的重要标识。
C.红山文化研究成果丰硕,但如何以此引发公众对现实的思考去推动社会进步,传播中还存在着不少的短板和不足
D.有的红山文化传播活动没有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缺乏与主题相契合的形式,致使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分)
A.为将自身农耕与渔猎交融的色彩融入中华文明的大家庭,红山文化的南端主动跨过燕山与中原交往。
B.已知年代最早的“C”形玉龙猪首蛇身,琢制精细,可见龙的形状观念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完成定型。
C.由于对文化本体研究不透、对文化内涵发掘不深、对文化价值提取不准,最终导致红山文化传播的失败。
D.只有专业研究人员与热心传播人员两个群体之间形成有效的正向循环,才能建立良好的资源对接关系。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崇龙文化”这一传统的一项是(3分)
A.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
B.夏人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是希望人类能在水中生活。
C.古人以“龙生九子不成龙”比喻同胞兄弟品质各不相同。
D.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皆龙身或蛇身人首,亦称“龙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4分)
5.有专家提出,龙的形象“有些凶恶”“西欧中世纪的文学美术作品把喷吐火焰的龙看成恶势力的象征”“为避免西方误解,不应该以龙作中国形象标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村歌(第12节)
孙犁
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战士。
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
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
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
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锋受了伤。
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
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
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
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
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
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仿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
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刷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
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
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
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
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
三哥,你看怎么样?”
李三说:“对,就演这出。
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大段唱,别的剧困,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
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助。
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
”
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
”
“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拿着大喇叭站台!”李三比划一下,笑着走了。
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
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
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
“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
“喂!那个女角叫什么?”
“你这人!双眉呗!”
“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
“有一年不喝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
“呔!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
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
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
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
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
见兴儿来了,就问:“你在哪看?”
兴儿说:“在台下边呗!”
“有座物没有?”
“没有。
”
“我给你带来了一个。
”双眉说着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
“这是我分的果实。
”
“你参加斗争了啊?”兴儿笑着。
“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轻轻一笑。
“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
“快批准了。
”双眉的脸一红,“你哩?”
“我今天满了候补期。
”
“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双眉笑着说。
“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
”兴儿关照了双眉几句,就下去了。
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
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
一声锣响,开幕了。
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比武从军!”
“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兵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
“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
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
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
风吹枝儿树猫腰,今年梨儿挂得好。
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我提着篮儿上前方呀,送梨的人儿回去吧,前方的战斗紧张啊。
双眉唱着,眼睛望着台下面。
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
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
(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编》文本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了童年时期阅读孙犁作品的体验,那个叫双眉的农村姑娘,特别是她流动的眼,对我有不可言传的美的诱惑。
现在,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生命,就会被重新召唤出理想,这并不违背孙犁先生的心愿,他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我常常想,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至今经得起一读再读,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除以上谈到的,他对人的深邃情感,他的真诚忠直。
他对文化的悉心守护,我还想谈谈他对语言的珍视。
孙犁先生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地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
(摘编自铁凝《重谈孙犁:在艰难时代中发现可爱、发现美》,《新京报》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眉去看望伤兵,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和双眉没有语言交流,表现了他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B.“雪白的手巾”“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对此次演出的重视。
C.兴儿和双眉在后台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两人的关系,表达了相互之间的关心,也表现了两个人共同追求进步的特点。
D.小说两次写到双眉的笑,一次是见到受伤的兴儿,一次是兴儿去后台找她,虽然场景不同,但都表现了女孩子的羞赧。
7.下列对文本一结尾一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她用全部的精神唱”一句,表现的是双眉演唱时神情专注,十分投入。
B.小说以演出高潮结尾,引发读者想象,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C.“台上台下都归她”生动地表现双眉陶醉在慰问演出成功的状态中,点明小说主旨。
D.“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双眉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心理。
8.孙犁先生说,“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试结合文本一,分析双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6分)
9:文本二中,孙犁先生说“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你认为文本一中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孙犁先生的语言功夫,请任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帝自即位感疾,至是犹未全安。
吕公著讲《论语》,帝为之动容。
司马光因言帝可为民祈雨。
丙午,祈雨于相国寺,士庶欢呼相庆。
戊中,皇太后出手书付中书,还改。
先是帝疾稍.愈,自去年秋,即间日御前后殿视朝听政,两府每退朝,入内东门小殿覆奏太后如初。
韩
琦欲还政天子,而御宝
..在太后所;乃因.帝祈雨还,令御宝更不入太后阁。
尝一日取十余事禀帝裁决,悉皆允当。
琦退,与同列相贺,因谓曾公亮等曰:“昭陵建成,琦即合求退;顾上体未平,迁延至今。
上听断不倦如此,诚天下大庆。
琦当于帘前先白太后。
”于是琦诣东殿,奏曰:“前代如马,邓之贤,不免贪恋权势;今太后所为,诫马、邓所不及。
”因再拜称贺,且言:“台谏亦有章疏乞太后还政,未审决取何日撤帘?”庚戌,帝始日御前后殿。
御史中丞王畴上玩曰:“今陛下南向负扆以临群臣,原其本始,由皇太后拥翊顾复而然;而推避威福,能以国柄专归陛下,虽古之贤后,不能加也,请诏二府大臣讲求所以尊崇母后之礼。
若
朝廷严奉之体,与岁时朔望
..之仪,车服承卫之等威,百司供拟之制度,他时尊称之美号,外家延赏之思典,凡称奉亲之意者,皆宜大章,则孝昭于天下矣。
”帝从之。
即日,诏中书、枢密院参议尊崇皇太后仪范以闻。
辛亥,帝问执政:“积弊甚众,何以裁救?”富弼对曰:
“须以渐厘改。
”又问以其为治如何吴全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赛以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又问前代宗室,弼对曰:“唐时名臣,多出宗室。
”奎曰:“祖宗时宗室皆近亲,然初授止于殿直、侍禁、供奉官,不如今之过也。
朝廷必为无穷计,当有所裁损。
”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B.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日/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C.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曰/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D.又问/以宽为治如何/吴奎对日/圣人治人固以宽然/不可以无节/《书》曰/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帝疾稍愈”的“稍”指渐渐,与《苏武传》中“稍迁至移中厩监”的“稍”意思相同。
B.御宝,即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是至高权力的象征物;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C.因,“因帝祈雨”的“因”意为趁机,与《鸿门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意思不同。
D.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文中的“朔望”指重要的时间节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琦通过具体事务考查皇帝理政能力,看时机成熟后,就觐见太后请她撤帘还政。
B.皇太后不贪恋机势,爽快地将执政大权交还给皇帝,她的贤德是前代人物所不及的。
C.御史中丞王畴认为皇上应感恩太后的归政,建议给太后尊崇的礼仪,皇上答应了。
D.皇帝问及朝政上累积的弊病该如何补救时,富弼给的答复是循序渐进,慢慢改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昭陵建成,琦即合求退;顾上体未平,迁延至今。
(2)凡称奉亲之意者,皆宜大章,则孝昭于天下矣。
14.关于皇帝所问前代宗室的问题,两位臣子的见解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同朱五题卢使君①义井②
高适
高高义唯良牧,深仁自下车。
宁知凿井处,还是饮冰馀。
地即泉源久,人当汲引初。
体清能鉴物,色洞每含虚。
上善滋来往,中和浃里闾。
济时应未竭,怀惠复何如。
[注释]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②义井,供公众汲用之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用“高义”“深仁”等词直接表达作者对卢使君的敬仰之情。
B.五、六句写水在地下很久,需要人汲取才能使用,暗指友人的怀才不遇。
C.七、八句着力描写水的澄清透明,侧面赞扬卢使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D.全诗运用议论、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缘事入情,具有独特的魅力。
16.前人论此诗,认为“上善”“中和”两句诗意蕴丰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唐太宗喜爱狩猎时应想到“_____________”;担心意志松懈就该想到“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百姓祭祀的热闹场面倾诉自己内心忧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有“路上行车,水上行船”的说法,而船按照大小功能种类可分为舟、船、舫等,这些名称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绿柳如烟,芦苇荡漾。
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白鹭①。
初秋的大汶河如诗如画,尽展生态之美。
作为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大汶河千年流淌,生生不息,日益焕发出②_与活力。
碧波荡漾,鱼翔浅底,鸟鸣啾啾。
水草丰美。
人们惊喜地发现,随着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白鹭、野鸭等野生飞禽的身影越来越多。
公园里、水面上③的鸟儿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普惠民生的一个缩影。
东平湖位于泰安县东平县境内,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枢纽和京杭运河复航战略枢纽的东平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多年来,以东平湖、大汶河为代表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和提升,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水质好了,湖水清了,东平湖犹如一颗嵌在鲁西大地上的蓝宝石,吸引周边游客前来打卡观光,已成为生态保护的一道亮丽风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类对于月球表面元素、矿物、岩石类型等物质成分的科学认识始于20世纪50~70年代。
由于当时缺乏全面的探测数据,最早的一批月球图以表达形貌特征为主而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的月球探测任务获取了全月球表面物质成分的探测数据。
我国自2004年起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探测器相继发射升空,②为编制基守我国自主探测数据的月球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013年,人类航天器于近40年后重返月球表面,嫦娥三号携“玉兔”登陆“广寒宫”。
2019年,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仍在持续开展巡视探测。
这些月球探测任务的效据,提升了我们对于月球的认识,促成了针对月球表面物质的研究。
除了遥感数据之外,早期的登月任务还将382千克的月球样品带回了地球。
③人们在地球上收集鉴定出了来自月球的陨石。
在月球采样沉寂44年后,我
国嫦娥五号任务于2020年底成功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这些月球样品让科学家们可以更详尽地研究月球表面的物质成分和岩石成因。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诺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①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经过严格训练的女飞行员陶佳莉作为“备份”和编队战机一起起飞,但没有通过天安门广场。
她说,这也是一种受阅,拴阅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待不同分工的工作标准。
②东京奥运会上,作为P卡(替补)选手的王曼昱在队友因伤退出后临时出战,以出色的发挥帮助中国女乒拿下团体金牌。
③航天英雄邓清明坚持训练25年,三次进入备份乘组,终于在2022年11月29日成为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