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人教版关键能力融会贯通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能力1 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2019·全国卷I)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解析】这些特征的变化都是“山脉隆起”导致的,因此要抓住“山脉隆起”分析对里海的影响,对地貌的影响主要是隔断了里海与地中海,使里海变为湖泊;对水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隆起使流域面积减小,水量较少,无法与地中海进行水体交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山脉阻挡西风,使得处于背风坡的里海降水减少,变得更加干旱。
答案: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答案:ABC
突破1 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突破2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如下表: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输
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光合作用
→化学能→分解呼
吸→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
能、重力能
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
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
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
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
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
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
和化学元素的迁移
运动,能量的流动、
转化;②联系自然
地理环境中的有机
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
产资源;②改变了地
表形态,塑造了各种
自然景观;③实现了
地区之间、圈层之间
的物质交换、能量传
输
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泛指海拔较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
雨林,林木茂密,空气湿度大,寄生、附生植物发达,其已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和聚集地。
下图示意热带云雾林区云雾成因。
据此完成1~3题。
1.与低海拔热带雨林相比,云雾林 ( )
A.植株密度较大
B.林木相对矮小
C.易被开发利用
D.分布面积较广
2.热带云雾林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 )
A.树木茂密,土层深厚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D.云雾缭绕,养分充足
3.推测云雾林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的主要原因( )
A.气候湿润,位置偏远
B.人为进行开发保护
C.地处山区,风力较弱
D.自然环境独特单一
【解析】1选B,2选D,3选A。
第1题,与低海拔地区相比,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风力大,林木相对矮小,植株密度较小;海拔高不易被开发利用;由于山顶面积小,分布面积较小。
第2题,热带云雾林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不会太深厚,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云雾缭绕,养分充足;人类活动影响和气温较低不是影响寄生、附生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第3题,从图中看云雾林水汽充足,气候湿润,海拔高,位置偏远,因此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从材料和图中看不出有人为开发和保护;地处山顶,风力较强;自然环境单一,动植物种类也较单一。
【加固训练】
位于印度洋的查戈斯群岛拥有世界最大珊瑚礁,生活着成群的海鸟。
19世纪老鼠被带至该群岛的部分岛屿,其中鼠患严重的岛屿珊瑚礁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科研人员发现无鼠岛生态系统的含氮量是鼠患岛的倍。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鼠患岛的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老鼠啃噬珊瑚礁
B.老鼠啃食海草、藻类,危害珊瑚礁
C.老鼠导致鸟类大量减少
D.老鼠的粪便污染珊瑚礁
(2)恢复鼠患岛上含氮量的措施是 ( )
A.植树造林
B.从邻岛引进鸟粪
C.加强鸟类的监测
D.大规模灭鼠
【解析】(1)选C,(2)选D。
第(1)题,根据材料“无鼠岛生态系统的含氮量是鼠患岛的倍”分析可知,鼠患岛的老鼠使海鸟大量减少,其海鸟粪便相应减少,最终导致鼠患岛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
而老鼠啃噬珊瑚礁,老鼠啃食海草、藻类,危害珊瑚礁,老鼠的粪便污染珊瑚礁并不是主要原因。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鼠患是导致鼠患岛含氮量减少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恢复鼠患岛的含氮量,最有效的措施是大规模灭鼠。
而植树造林、从邻岛引进鸟粪、加强鸟类的监测,并不能有效恢复鼠患岛含氮量。
能力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2018·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解析】选B。
降水的变率和降水量的大小主要和气候有关,植被覆盖率增加对降水影响较小。
由于植被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故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减少。
植被覆盖率提高,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从而减少河流径流量并有调峰补枯的作用。
2.(2015·天津高考)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解析】(1)选C,(2)选B。
第(1)题,从材料中可知,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故湖面面积缩小,芦苇大量死亡,故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第(2)题,从材料中可知,该湖面积萎缩的原因主要是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故应采取的措施是退耕还草、保护水源。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
【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
1 突破1 A.植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B.植被对降水的影响
C.植被对含沙量的影响
D.植被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
2.(1) 突破2 A.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湖泊的影响
B.湖泊缩小对生物的影响
C.湖泊的缩小对湖泊自净能力的影响
D.湖泊的缩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2) 突破2 A.防止湖泊萎缩的工程措施
B.湖泊周围的生产生活应注意的问题
C.防止湖泊萎缩的生物措施
D.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
答案:1.ABCD 2.(1)BCD (2)AC
突破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如结合地
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区域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如植被破坏引起自然地理环境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突破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
(1)警示意义。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
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
为研究同一植被类型生长季地上生物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某研究小组5~9月选取祁连山南坡同一植被类型的四块不同样地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地上生物量的大小与当地前几月的水热条件呈正相关,且植物覆盖度、植物高度与生物量大小呈正相关。
下图示意四块样地灌丛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关于祁连山南坡四块样地生长季地上生物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
月四地地上生物量差异最小
月乌鞘岭地上生物量最大
C.5~9月祁连和野牛沟的地上生物量变化不一致
D.5~9月乌鞘岭和门源的地上生物量变化一致
月乌鞘岭和野牛沟地上生物量差异较大,其自然原因可能是( )
A.野牛沟距海更近,9月累计水分更充足
B.野牛沟气温回升慢,植被萌发迟缓,9月之前地上生物量处于累积阶段
C.乌鞘岭距海更近,9月水热组合更好
D.乌鞘岭9月受冬季风影响降温更明显,气温较低
3.若考虑放牧强度对植被覆盖度和植物高度的影响,关于放牧强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
A.祁连>门源
B.乌鞘岭>野牛沟
C.野牛沟>门源
D.祁连>乌鞘岭
【解析】1选D,2选B,3选B。
第1题,读图,祁连山南坡四块样地生长季地上生物量,5月四地地上生物量差异最小。
7月乌鞘岭地上生物量最大。
5~9月祁连和野牛沟的地上生物量变化基本一致。
5~9月乌鞘岭和门源的地上生物量变化一致。
第2题,9月乌鞘岭和野牛沟地上生物量差异较大,其自然原因可能是野牛沟纬度较高,气温回升慢,植被萌发迟缓,9月之前地上生物量处于累积阶段。
野牛沟位置偏向西北方向,距海更远,9月累计水分较少。
乌鞘岭距海更近,9月降水少,气温较高,水热组合较差。
乌鞘岭9月是秋季,受冬季风影响降温不明显,晴天多,气温较高。
第3题,若考虑放牧强度对植被覆盖度和植物高度的影响,乌鞘岭降水量大于野牛沟,但植被覆盖度、高度较低,说明放牧强度较大,乌鞘岭>野牛沟。
不能判断祁连>门源、野牛沟>门源、祁连>乌鞘岭。
【加固训练】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 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复的植被。
据此完成下列(1)~(3)题。
(1)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 ( )
月月月月
(2)与其他时间相比较,该区域7月、8月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
①雨量大
②雨量小
③蒸发(蒸腾)量大
④下渗漏失量大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3)如果在该区域过度恢复植被,会造成( )
A.表层土壤干化
B.径流量增大
C.降水量增大
D.下渗量减小
【解析】(1)选C,(2)选D,(3)选A。
第(1)题,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若收入大于支出,则表层土壤水分增多,反之则减少。
据图可知,8月相对于7月表层土壤水分是增多的,9月相对于8月表层土壤水分也是增多的,但是结合选项符合的只有8月,其他选项则相反都是支出大于收入。
第(2)题,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的收入主要是降水,支出主要有蒸发、蒸腾和雨水的渗漏。
7、8月虽然雨水多,但由于前期土壤缺水,因此下渗到深层土壤的水分较多;随着气温的回升,尤其是植被的旺盛生长,蒸发(蒸腾)量大增,从而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
③④正确。
第(3)题,从材料中得知,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
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故植被对表层土壤的水分状况影响很大。
如果过度恢复植被,会因植物消耗剧增造成表层土壤水分大量减少(干化)。
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影响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不是简单的增大;降水量增大和下渗量减小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