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树人论太极内功及拳法举要
太极内功理法
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
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
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内功)阳(拳架)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
这是太极拳阴( 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以下披露的神意气内功理法是杨家先贤在积年累月的修炼和教授拳艺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其间蕴藏着无穷智慧与奥妙玄机。
学者由此而入可知修炼太极拳之门径,细心揣摩体验,不难得太极拳艺的精髓。
现就太极拳的运用注释如下:
一、神: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
惟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
最早是在盘拳过程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现对行拳、揉手的助益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
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
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会神,可在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
在行拳与揉手中,“神”所表现出的奥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
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养生和技击作用,不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二、意: 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
所谓“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
此处亦是中丹田的所在。
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手从口出、手从口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有心不用何时哓”“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
从一开始学拳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而逐步进入“招中有术”的阶段。
初级阶段: 为“从无意到有意”,必须在松散的基础上“意气”才会出现。
意与气是分不开的,气必须由意领而通出,为意在先,即意在前引领内气通出。
当一“松”“散”,以意领气通出时为意气引催姿势。
中级阶段:由于认识到“凡此皆是意不是形”,“意”才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意的频繁出现阶段,“为从有到繁”过程。
高级阶段:在“意”的频繁出现中感觉到“意”的用途虽多,但彼此的显现、运走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极强的共性和规律性。
在拳论中提醒学练者要注意“有意确无意、无意出走人意’的论述。
真意的流露不掺杂人为的贪心与杂念,于意想不到中自然出现。
高级阶段为“从繁到简”过程。
三、气: 太极拳中运用的气非指口鼻呼吸之气。
惟有修炼到行拳时感觉不到呼吸的运行,才能真正做到内在气息的均细匀长,此气来自于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气”,也称“元气”。
前辈健侯公就太极拳之气的修炼相应地指出:练拳时要“不呼不吸”。
不呼不吸是不以呼吸二气为念练拳,并非摒息闭气。
这样在练拳时才不会提着气,使气含于胸部产生气滞。
初级阶段学练内气催姿势时,内气的运行往往夹杂着呼吸之气,是以肌肉的绷张之圆来促内气,长此练习亦得不到真的内气。
必须要有“松散”之意的引领,意气相融在体内周流,自己毫无觉察和感触,而自然运行鼓荡,故拳论中有“有气则滞、无气尚刚”的说法。
有气是指有呼吸之气的阻碍而使内气的运行不能自然流畅“则滞”;“无气”则是指修炼到没有呼吸之气的搀杂阶段,才能体现到内气的运行畅通无阻之刚强“尚刚”。
中级功:是内功继“松散”进入“通” 的阶段。
松是纵向的而散是横向的,“松”比较容易做到,而横向的“散”因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有些部位不易做到,致使“松散”不能均衡,“通”也很难实现。
例如内气由两胯通向两大腿时即受阻,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达两小腿,形成大半截练拳。
解决这一问题的奥秘是:胯圈松散,使内气向四周通出,形成无边无沿的胯气圈,使双腿亦随之散出范围与躯干几乎相同的气势。
这样内气与外气相互融通,形成内气促使、外气引领的一种无形动力,便可在周身上下通行无阻。
高级功:达到“身空、气通”的境界,身空是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气在人体任何部位都能直来直往,人体的每个毛孔都能渗入、溢出所需所弃之气体,自身毫无察觉、更意识不到。
气在体内外广泛高速地交融,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命所需的元气,使精力旺盛、气势充沛、一身舒适、万法自通。
四、鹄星: 神意气用法之一,“鹄”指靶,“星”指靶中心之点。
在拳术中鹄星是固定不动的,可以随时出现与消失。
鹄星有两种用法:
1、在盘练拳架过程中以拳背中指根处瞄向该靶中间之星,简称“问星”。
2、鹄星犹如钢绳集束,牵引周身意气似网目般向其汇集,称之“意气集向鹄星”。
五、茫点: 神意气用法之一,又称“空点”。
常凌空运行,于瞬间呈现、瞬间消失,并能向任何方向运走,它的运行轨迹即是意气的流走途径,其显与消即意气之开与合。
注:若直以二目寻找,搜遍凌空也见不到茫点的踪影,秘传之法为视线需自两眼外眦(小眼角)向身两侧略前方延伸,即二目廓视,茫点才会自然呈现眼底。
其奥妙是廓视为开,恢复常态为合,先开后自合。
于一开一合中自然呈现出茫点的反射。
六、三关: 高级阶段全身已松散成圆球状的气势轮廓,故不再强调三关在体内的位置。
三关的运走方式大致分为四种:
1、三关竖立:意想的三关上端竖起而后微下落,感觉周身意气蓬勃、精神提起。
2、三关前长:先要心中一“静”,随即会呈现意想的三关上端向前上方微长的情景,此时周身会有一种在松弛中自然舒适之感,精神亦为之一振。
3、三关后撤:意想三关的下端系有一条细绳向后牵拉。
其奥秘是要“心中一沉着、再一静”,三关之意方能顺遂地向后运行,牵引身形轻松自如的举步后移,身心皆呈现舒适美感。
4、领起三关:意想三关像一条丝带正在向前上方轻轻提起,引领着身形轻灵自如地举步前移,周身上下毫无滞碍,精神随之提起。
七、十字心中一静: 周身气势弥散成轮廓后已无内外之别,动静开合皆依靠立体的十字衡量,十字中心即人体的中心,当十字中心一静,意气集向十字,意想十字、逐渐缩小到无,而劲源的气势自然松散而出,沿两臂轮廓运行。
八、立体十字的矢状轴: 中心与劲源前后相通之纵轴。
内气透过十字中心集入背后劲源或自背后集聚劲源通过胸前十字中心涌出,都是沿立体十字矢状轴流通。
九、胸中一沉着: 意气在腰气圈中心一沉着,即沉向胯气圈中心,随之气势自然向两侧轮廓迂回升腾。
十、运走内劲一定: 在高级功中,内气的运行已无先后之分、亦无内外之别,并与神意相合,形成一种整体的“内劲”。
内劲在无论朝任何方向运走的途中一定,内气都会依惯性涌出。
十一、心中一怔: 不依主观想象而突发的现象,所以心中一发愣。
例如:做高探马中的斜圈时,想象着意气是被鹄星吸引而去,不料其却绕经鹄星后侧迂回而返,此时不由得心中一怔。
十二、心神一定: 当意下彷徨时心神一定,接着出现的奥妙会使你心有主见。
例如:在云手中,鹄星突然消失,不由人心意彷徨;接着要使心神一定,茫点才会出现。
十三、心中一静: 心中短暂的一静,意才开始新的运动。
例如:做白鹤亮翅时,双手向鹄星平挤后,心中一“静”继而才会使意想的右翅扑入沙窝底,通出采内劲。
十四、心吞意纳: 以心口窝将意气吞入使背气呈现。
例如:做倒撵猴时,意气由十字中心透向背后,必须“心吞意纳”,意气才能引领两臂圆张外展。
十五、心令意定: 欲静定时须以心施令,意才能一稳定,使内劲一蓄。
例如:玉女穿梭中通注大枪中的内劲回返时先要心令意定,大枪中的内劲才会自然回蓄于两臂。
当进入下一枪式时,内劲又会再度通注大枪中。
十六、起始、运行、终止、变换: 盘拳架时,首先要意识到整套拳架是由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到下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如此循环往复所构成的。
要认清和把握这一行拳规律及神意气之间内在的联系才能正确的演练拳架。
1、起始:这里的起始不是身形、手势动作的开端处,而是指自身之神意气萌动之初。
拳论讲:“神为统帅”,首先要使精神提起。
精神提起必须通过收视返听才能做到。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后方可心静。
心静则意专,才有“心为令”之说。
心是发号施令之处,诚所谓“运用在心”。
气为旗,即内气为驱使。
内气非呼吸之气,先师指明内气的作用是催姿势。
不要误认为内气是在身内一股一股呈波涛之状催促身形手势的运行。
这种内气催动姿势是连绵不断地循拳势的走向而弥散的。
它的流走即无体内体外之区分,亦无努气、憋气之感觉。
在神意气的综合作用下,催动形体开始动作。
2、运行:身形手势始终依赖神意之引领和内气的催动而运行,绝不要单一地只做形体动作。
由此才能意识到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做到“ 意在先”,这样将“凡此皆是意,不是形”的至理明言从习拳之始就落到实处会少走很多弯路。
长此以往,重意不重形、妙在五阴五阳的行拳意识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3、终止:身形手势的开合是有限度的,而意气的运行却不受任何外在条件所限制。
当姿势开出或合回时,身形手势都要留有回旋的余地,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直中有曲、曲中求直的妙趣。
此处须加注意,形到终点时并不等于意也到了终点,意不受形的支配,只依心发之令而行止,所以要使意的运行终止时,必须做到心中一“ 静”,才能令流动之意停下来。
4、变换:进入变换,即到了身形手势的往返转折处。
此刻虽然形与意的运行俱停,但内气仍在无内无外地氤氲积聚,促使精神再度提起,使“ 神为帅、心为令、气为旗”的运转重新开始,引领、催促下一个姿势进入起始状态。
须注意,变换是神意气沿大小不等(依不同的拳势而定)的180度半圆形圆转流行。
半圆形之一端是上一式的终止处,另一端则是下一式的始发处。
变换是阴阳相互化育、相互转换之处和神意气自现奥妙的生发地。
十七、掌中小气球释义:
1、中级功法中小气球的释义: 一般人练太极拳时,只知手心要虚拢成瓦垅状,却不知在虚拢的手心里要容有一个小气球。
小气球在圆形圈走的拳架中起着婉转回旋的重要作用,它的出现与运用是手部动作虚灵变换的内在根由。
先师授拳时讲,盘拳自始至终手中都要有小气球,无论成掌、变拳还是钩手都须如此。
要意想双手心各含有一个小气球,这一点无论在盘拳中还是揉手时都至关重要。
当做盘拳之用时,能由此而引导两手渐趋松软,手松软后才能使内气通出。
当盘拳至掌心向上时,要意想双手似擎着两个小气球;当手心旋转朝下时,两手心如同含拢着两个小气球。
但无论擎与含,都不要用手指抠小气球。
当手心朝上
擎托时,小气球似有离手腾起之意,此时两手要以沾粘之内劲将小气球稳在手心里;当手心朝下时,两手要有连随之内劲,使小气球倚偎在掌心里,由此体现“ 重意不重形”的行拳要求,锻炼双手的沾粘连随之内功,渐而求达犹如无手之感。
小气球可以向身外催出,也可向体内纳入。
其向外时,总是从掌心催出,随即便接回掌心。
由此可领会小气球与手之间内外相合的相互关系。
当小气球从手心纳入身中后,双手便顿感轻松灵活,而身体即有动转迟缓之感。
由此可见,气球虽小,确有物质内涵,它对人体的影响与关联是非常密切的。
2、高级功法中小气球的释义: 进入高级功阶段小气球非以掌心的擎或含来表现,而是自然赋予小气球一种不可思议的升、沉、定、走及有圆而无边之神奥。
故在起势时,双手毫无意气之挂碍牵绊,任由小气球来引领开合,手的变换也是沿小气球的边缘无意念的揉摩旋转。
如此演练方能“ 重意不重形”。
拳法举例
杨式太极拳37式练功秘诀
起势:
1、身立如古松,心中坦然,一片寂静进入无为无我之化境。
2、意想,头顶上空有云层放电,刹那间一条意识线由头顶进入身中,在浑然
不觉中呈现出开胸、张肘、塞腰、鼓腕之内气运行的变化,内气弥散,周身之美感妙不可言。
3、意识线直入地下,地气升腾由右腿外侧沿逆时针轨迹,经右胯弧形旋至腰
中间,旋即又沿顺时针轨迹旋向左肩,随着意气上行引领左脚於不经意中提起,向左迈出半步。
4、内气由胯圈中心集发而出,以意囊括内气沿逆时针轨迹旋转成球,经腰圈
中心向上升腾,以意气之球粘引双手徐徐从两胯旁升起,意气之球将双手粘引至胸前。
5、胸部一吞纳,意气之球沿逆时针轨迹旋进胸部,透於背后,双手被粘引成手心向内,感觉两手虚无缥缈。
6、刹那间意气之球,由背部沿顺时针轨迹旋转喷吐而出,粘引着双手旋转而成两手手心向下,意气之球粘引双手旋於胸部前方。
7、意气之球受肩圈辖束被弹回,沿逆时针轨迹粘带双手折返,两手成手心
向内旋回胸前。
8、三关竖起,胸前十字垂直,将逆旋的意气之球粘吸十字上,双手手心向下旋粘球顶之上。
9、胸前十字一松垂,意气之球沉向胯圈,当意气之球脱离十字下端呈相斥时,双手被十字弹回腰圈,意气之球斥入地面。
一、左右揽雀尾------左揽雀尾
1、意气引领双手沿腰圈左旋,集向左胯前,意气圆散,瞬间意气粘引双手沿腰圈折返,右旋集向右胯前,意气圆散。
2、意气在右胯前圆散成球,将双手粘引在球的两端,粘引左手沿顺时针轨迹上旋於右胸前,手心向下,同时右手沿顺时针轨迹下旋於右胯前,手心向下。
二目凝视身右前方意气之球。
3、意气之球粘带双手继续旋转,由圆球前端粘引左手下旋於胯前,同时由圆球后端粘引右手上旋至胸部,二目注视旋转的意气之球。
4、意想有一只孔雀走进身前,二目注视美丽的孔雀,重心移於右足内踝四点处,右手下落环揽孔雀尾,以肘带腰,身形微左转。
5、左手外翻手心向上,左前臂轻贴孔雀腹部,托向胸脯。
三关竖起,左脚下意识的向前迈出,重心前移至左足内踝二点处,面向东南,双手将孔雀环抱於身前。
6、胸内十字微吞,圆散的胯圈前端一松弛,将孔雀粘吸在两肩圈中,让孔雀无力可借而不能逃脱。
7、意气升腾,促使胯圈前端一张扬,粘带两肩微外旋,促使孔雀窜飞。
8、孔雀由两臂中窜飞,三关竖立意气升发,粘引右手由右胯旁随之而起,使双手有掤送之意,二目注视孔雀飞走。
9、瞬间感觉到掤起的意气散落于双手,融于两肘。
以旋动肘之意带腰圈使身形微右转,步随身换左足尖内扣,右足跟内旋,二目凝视身前意气,意气经胯圈直入地下,粘带两手向内翻转,双手手心向下沉於两胯旁,面向西南。
10、意气又从地下升出集向身前,促使身意竖直,意气受肩圈的辖束而沉向腹前圆散成球,引带双手变握拳外翻,促使两腿微蹲,臀部如坐在凳子上,有安逸舒展之美感。
11、意气在身前粘带左手沿逆时针轨迹旋转,下旋於左胯前,松拳舒掌,手心向下;粘引右手上旋於右肩前,松拳舒掌,手心向下。
右揽雀尾------
1、意气之球粘带两手继续沿逆时针轨迹旋转,粘引右手由球之外缘,下旋於右胯前,手心向内,同时粘引左手沿意气之球内缘上旋於右胸前,手心向下,以肘意带腰圈身形微右转,步随身换,左足尖内扣,右足跟内旋,重心在左足内踝四点处。
2、意想有一只孔雀走进身前,二目注视美丽的孔雀,重心移於右足内踝四点处,左手下落环揽孔雀尾,右手外翻手心向上,右前臂轻贴孔雀腹部,托向胸脯。
三关竖起,右脚下意识的向前迈出,重心前移至右足内踝二点处,面向西北,双手将孔雀环抱於身前。
3、胸内十字微吞,圆散的胯圈前端一松弛,将孔雀粘吸在两肩圈中,让孔雀无力可借而不能逃脱。
4、意气升腾,促使胯圈前端一张扬,粘带两肩微外旋,促使孔雀窜飞。
5、意气集於身前成球,沿顺时针在身前向左上右下旋转,以肘带腰微右转,
重心后移於左足内踝四点处,意气之球粘引左手上旋於右胸前,手心侧向右,同时粘引右手下旋於右胯前,手心向下。
6、意气之球粘带两手继续沿顺时针在身前偏右而下,贴身偏左而上旋转,粘带左手下旋於腹前手心向内,同时粘带右手上旋於两肩前方。
7、胸中十字微吞,意气之球缩入胸中,并引领双手回拢,手心相合,意气之球顺胸中十字之竖直落入地,刹间意气之球从地下涌出,由身前升腾,催引双手掤起。
8、掤起至意气散落而下,两手外翻手心向上承接散落之意气,空中犹如隐伏着一个十字下落,两手将十字之横擎接於两掌中。
9、散落的意气在身前圆散,促使身形后撤於三点前,粘带两手回拢圆散於中心十字之横,成弧形,捋於胸前两侧,同时由于十字之横的回捋,使十字之竖被捋成弧形而向前挤,使十字交叉点的两端横竖相对拔拉,萌发出挤与捋内劲。
10、胸中一沉着,意气仍在身前圆散,促使身形后撤於三点后,粘带两手半握十字之横回捋於腹前,此为捋之意气运走的第二次捋。
11、胸中又一沉着,意气仍在身前圆散,促使身形后撤於左足内踝四点处,粘带两手握十字之横回捋於腹部两旁,此为捋之意气运走的第三次捋。
12、回捋之意气受胯圈后端的辖束,使意气由背后升腾,粘引双拳变掌内翻,手心朝下左手贴向右腕,双手向肩前掤出,此为捋式之中含掤之意。
13、掤出之意气引促双手在身前合拢,沿顺时针轨迹旋绕於腹前,右手手心向上,意气旋入身内。
14、刹间意气由身内涌出,引促双手牵领十字之竖两端,向肩气圈挤出,同时左足意气由右脚底斜穿而出,重心移於右脚二点处。
15、意气受肩圈辖束而折返,左手由右手虎口穿出外翻,意气涌入身内促使身形后撤,重心移於左足内踝四点处,双手随之沉向腹前,三关之意竖起。
16涌入身内的意气,由背后集散而出,受腰气圈的辖束,在背部圆散。
上行的意气向肩圈弧形掤出,由肩圈前端下按;同时下行的意气顺背后按出,顺胯圈弧形前掤,按掤之意遥遥相对;同时意气圆散,粘带身中十字之横两端向后捋,牵拉十字之竖两端向前挤出,催促身前按掤内劲,重心随之前移至右脚内踝二点处,挤意催促按掤内劲集向身前意气之球顶,面向西,二目扩视身前。
此为按拳架中隐含的掤捋挤按四种内劲功法。
二、单鞭:
1、意气松散回落腹前,粘带双手外翻,两手心向上收於腰两旁,重心移至左足内踝四点处,左足尖内扣,以左旋肘之意,带腰圈身形微左转。
2、重心移於右足内踝四点处,左足跟内旋,意气由腹前升腾,粘带双手内翻,两手心向下,注视身前意气成球,以左旋肘之意,带腰圈身形继续左转,面向东南。
3、身前意气沿顺时针轨迹旋转弥散成立气圈,粘带双手上旋,右手旋於右肩上方,左手旋於左胸前方,双手心向外。
4、立气圈粘带双手继续沿顺时针轨迹旋转,粘带右手旋於腰右后方,手心向下;左手旋於头部右侧,手心向外。
5、立气圈沿顺时针轨迹旋转,粘带双手由右后经下旋向身前左方,同时催促左足右足相继向前移半步,重心在左足内踝二点处,以肘带腰微左转,左手心向外,右手心向下。
6、内气由胸中生发,集束向前催促右手,以手掌向立圈十字中心催发,以
立圈十字之竖催促十字之横,身形微左转,平、立圈中的内气使身形双手融为一个整体,面向东南。
7、瞬间意气受球端十字辖束,而分散折返促使身形后移至右足内踝四点处,同时粘引双手外翻,两手手心向上,左手心贴向右手背。
8、意气集回十字中心,以肘带腰身形微右转,二目注视右肩前上方。
意气粘引两手向内翻转,同时右手握拢五指成钩,左手贴附在右手腕内侧三分之一处。
9、滚搓。
10、错内劲。
11、后折。
12、前折。
13、磨内劲向心力。
14、磨的离心力。
15、以肘带腰微左转,左足尖外撇,右足根外旋,左手似抚摸弓背之弧向左採挒,重心移至左足内踝二点处。
16、左手沿逆时针轨迹旋转,手心向上。
17、重心后移至右腿内踝四点处,意气顺身中垂直线沉入地下,瞬间意气从左足前升腾而集束成球,沿逆时针轨迹弧形旋向胸前,三关竖起,粘引左膝不经意自然提起。
18、意气之球弥散,左膝随意气散开自然下落。
19、左足沉稳落地,刹间新的意气又从左足前升腾而起,粘带左手上提。
意气之球旋转经胸前旋向右前臂,意气融于两臂。
20、上肢两梢节一空,左手内翻,手心向下,使意气回储於两肱,钟锤自然垂落两腿间,使下肢两梢节一空。
由于空四梢,全身犹如备五弓向四周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