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研究发现,具有深海潜水本领的动物们,首先具有一个神奇的肺。

即使是被压扁变形收缩至原来体积的15%,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而人类的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在分析海豹的肺组织时发现,因为它表面覆盖着一层由特殊化学物质构成的活性剂,所以海豹的肺才如此坚韧有力,在轻松对付高压的同时,还能自如地舒展恢复。

②摄取和储存氧气的能力是决定生物能否长时间深潜的主要标志,与陆地动物的区别是。

潜水动物在屏住呼吸时主要依赖储存在肌肉中的氧气,而陆地动物却是依靠停留于肺部的氧气。

实验数据显示,王企鹅在下潜至510米深时,可将体内全部氧气的47%储存在肌肉中,其余的在血液和肺部循环。

宽吻海豚在下潜同样的深度时,能将体内39%的氧气储存在肌肉中。

我们人类却不具备潜水途中储存氧气的能力,平时在我们肌肉中只能储存体内15%的氧气。

③在海豚、海豹和抹香鲸等深潜高手的肌肉中,肌红蛋白的含量都格外高。

肌红蛋白是一种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并储存起来的蛋白质,它为肌内提供以后可使用的能量。

因此,它们的肌肉在不需要进行呼吸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

此外,为了节约能量,在下潜时它还具有降低心率的神奇本领。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两组科研人员得出的结论颇为接近。

7头小海象在陆地上的平均心跳为每分钟107次,当它们在海水中下潜时,心跳下降到每分钟39次,下降了64%。

在它们潜水的初期,心率一般急剧降低,随着它们下潜的深度不断加大,心率随之缓慢下降,极限记录是每分钟3次。

④人在深潜过程中,容易发生减压病。

造成减压病的原因是,在下潜时,越来越大的压力会将他肺中的氮气压迫进他的血液或别的组织液中。

当他快速返回水面时,氮就会骤然间从溶液中冒出来,这对于所有正常的生理活动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包括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

所以,潜水者在从水下上升时,除必须遵守潜水表或计算器数据要求外,每上升5米作几秒钟的安全停留,便可以避免减压病的发生。

⑤深潜动物们为什么不得减压病呢?哈佛大学的动物学家吉米·卡瑞恩,不久前揭示了这一谜底。

卡瑞恩发现生活在南极洲附近的海豹,它们可以下潜到七八百米的深度。

但不论它们下潜多么深,体内的氮的浓度基本不变。

原因是它们的肺被强大的水压迅速地压扁了,一开始就阻止了大量的氮气进入血液。

所以深潜动物们免去了减压病的烦恼。

1.下列关于深海潜水动物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人类不同,深海潜水动物的肺可在保留极少氧气的情况下不受损伤,在水压下变形后可迅速恢复。

B.深海潜水动物的肺覆盖着一层活性剂,因而缩展自如、坚韧有力,具有降低心率和抗击高压的神奇功效。

C.与一般陆地动物不同,深海潜水动物体内肌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高,并且具有使其肌肉储存氧气的特点。

D.深海潜水动物在不需要呼吸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便持续工作;深海潜水动物在从水下上升时,肌红蛋白为肌肉提供能量以避免减压病。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深海潜水动物由于肌肉含有一种特殊的肌红蛋白,能将血液中的氧吸收储存起来,提供以后使用的能量,所以可在不需要呼吸时坚持工作。

B.深海潜水动物不会得减压病,因为它们的肺部覆盖着一种特殊的活性物质,在被强大水压压扁收缩时,阻止了大量氮气进入血液。

C.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重要原因是不具有急剧降低心率的能力。

D.人类不能长时间深海潜水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将氧气储存于肌肉中。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不得快速从水下上升,否则将会危及生命安全。

B.人与深海潜水动物一样,在下潜的过程中,肺部的氮浓度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人与深海潜水动物存在潜水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不能利用肺来进行深海呼吸。

D.深海潜水动物具有深潜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肌肉能够摄取储存大量氧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虚拟
毕飞宇
这个冬天特别地冷。

祖父神情淡然,但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

父亲看在眼里,退了出去。

望着父亲的背影,祖父很轻地咳了两声。

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祖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父亲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父亲没有考上,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

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春蚕到死丝方尽》。

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

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

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

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春蚕》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把父亲的自信给砸烂了,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忙你的去吧。


父亲不是省油的灯,他模仿祖父的笔迹给教育局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口吻酷似祖父。

那些年,这样的事求之不得呢。

局长爽快地让父亲进了县教育局。

一个月后,祖父急匆匆地来到了父亲的办公室,他瘦小的身体暴发出了雷霆般的震怒:上补习班去!局长打圆场了:“教育局挺好的……”祖父指着局长的鼻尖:庸俗!鼠目寸光!一年之后,祖父做了校长,而教育局长有机会出任副县长了。

在组织部人员面前,祖父重复了那六个字,教育局长功亏一篑,他的委屈和愤懑落在了父亲头上。

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

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

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

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

也有记不住的时候,他在记忆阻塞之前往往要做一次深呼吸,随后,一声长叹。

这一声长叹比马桶的下水道还要深不可测。

祖父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

一旦遇上,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癫狂和牺牲精神,沉着,持久。

“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

父亲退出去了,我打破沉默:“嗨,不就是爸爸那点事嘛……”
祖父说:“这事吧,我有责任。

我呢,痛苦了好久。

你爸退休那天,我就释怀了……”
我很意外——他的眼神里不是释怀。

“……你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祖父凄然地望着我。

似乎鼓足了勇气。

这算什么事呢。

“当年荣校长182个。

我数过两遍。

”祖父十分凄凉地憋了半天,轻声却又清晰地说。

荣校长的职务是祖父接替的,“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

“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我想让说话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

“不能做假。

”语气刻板,严厉,中学教师特有,“不能做假!”
祖父赋闲多年了,他又不像荣校长在岗位上轰轰烈烈地倒下去的;再说了,这年头早就不是1982年了;再再说了,这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忙着过年呢。

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

这一天特别特别地冷。

祖父曾为解寂寞,开了微博,我在上边发了讣告。

微博长久寂寞。

我取出钱包,来到了花圈出租处,要来纸、笔、墨。

我努力回忆祖父大醉的那些夜晚说出的那些名字职务单位,我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罗绍林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茅开民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储阳遥寄哀思
……
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

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

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

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目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

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教育局长因祖父是名人而为父亲安排工作,后又因未能如愿升官而迁怒于父亲,这说明他是一个公报私仇的无耻小人。

B.祖父临终前,他的种种表现让“我”很意外,按常理,祖父应在这时对“我”父亲致歉,但祖父却没有,
这说明祖孙隔膜也很大。

C.本文叙述手法巧妙,倒叙的运用让父亲的故事自然插入,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颇似《祝福》中对祥林嫂故事的处理。

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表面上是指“我”为祖父的葬礼虚拟送花圈的人名,实际上是表明祖父一生的功绩是真实存在的。

5.文中写“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这个情节有何作用? (5分)
6.小说中的祖父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

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

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秘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

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

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

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

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

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

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

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

但是,他又能把握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7.下列依据文意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圣陶认为要想让学生作文做到说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不能出题目,应该让他们随意去写。

B.叶圣陶教孩子写文章时所提的问题说明对学生作文要注重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详细探讨作文的思想内容,善于启发,重视评议。

C.正是因为“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所以叶圣陶先生才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真正的教育者不是老师,而是顾问;热忱的事业家,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要脚踏实地、以身作则。

8.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同时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9、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

依据传记内容简要论述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游东山记
[明] 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

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

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

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

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10.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B.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C.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D.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顼是()(3分)
A.“洪武”是明朝的第一个年号。

它是由朱元璋本人亲自创制的。

与众多开国君主所取的年号一样,洪武有张显武事之威的意思。

B.道家,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

创始人老子,主要代表人物除我们熟知的庄子,还有《逍遥游》中的列子。

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称“朔”,农历每月十五称“望”,“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一句中“三五”就是望日。

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立冬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
牵勾、斗鸡等风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B.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C.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D.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0分)
(1)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5分)
(2)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赠曹雪芹
[清]敦敏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

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

【注】酕醄:máo táo,大醉的样子。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5分)
A.首句写景,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

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

“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

B.颔联写曹雪芹经常离家出游,或居于山间,或留于僧舍充满诗意的生活。

后句写卖画喝酒,与李白的《将进酒》卖马卖衣喝酒的情境一致。

C.“燕市狂歌悲遇合”,流落于北京的曹雪芹,因悲叹家庭的变故以酒买醉,其心态表现正如醉酒狂歌的接舆。

D.“秦淮残梦忆繁华”,是说曹雪芹从前的那种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它们只停留在曹
雪芹的残梦与记忆之中。

E.尾联的“新愁旧恨”,指曹雪芹心中种种不快。

“知多少”虽然似乎是在发问,其实表达的是很多的意思。

这句意思是,心中的愁恨多得不知道有多少。

15.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曹雪芹的形象?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打破了老师的神秘地位,强调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写了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相似的境遇。

(3)《登高》中杜甫看到峡江秋景,百感交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抒发自己异乡漂泊、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慨。

(4)李煜《虞美人》中将无限哀愁化虚为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汪曾祺谈吃的散文颇有情趣,从狮子头、东坡肉到家乡高邮的鸭蛋,从各种鱼的吃法和滋味,到荠菜、马齿苋的做法,不厌其详。

②设立科普公众开放日,让更多的人领略科学的奥秘,从而激发公众对科学奥秘的探索兴趣,我们的创新能力才会青云直上。

③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④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

处于震源中心的比芒村瓦釜雷鸣,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也变得伤痕累累。

⑤真正聪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见微知著或是管窥蠡测,他们能够正确预测事情的发展状况,或是发现某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

⑥《中国在梁庄》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生存百态,可谓力透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