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露膏涂擦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露膏涂擦联合硫酸镁湿敷
治疗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
李玲荣,李娜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丹毒是一种主要由0-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以皮肤局部红、肿、热、痛、硬结、非凹陷性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主要累及真皮层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⑴。

中医学认为丹毒的病因病机为血分有热、火毒侵袭郁于肌肤所致。

因此,本科在硫酸镁湿敷红外线照射后运用自制玉露膏外涂对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材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6年10月间在本院治疗的216例下肢丹毒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8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50例(孕产妇7例),患者平均年龄(5
2.93±9.4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52例(孕产妇8例),患者平均年龄(54.61±10.34)岁。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丹毒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⑵。

1.3纳入标准1)符合前述丹毒的诊断标准;2)年龄18~ 70岁;;3)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4)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临床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方法
2.1治疗方法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患处采用硫酸镁湿敷,并使用红外线照射,方法为用50%硫酸镁纱布冷湿敷患处,面积应大于患处边缘1~ 2cm,每次30min,每日2次,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以利于药物渗透。

治疗期间抬高患肢30-40°,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穿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患部皮肤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宜进食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和烟酸的清热利湿食品,如扁豆.赤小豆.绿豆等。

忌食如羊肉、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品。

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制玉露膏外涂治疗,药方为:泽泻、金银花、白鲜皮、炒车前子、慧改仁、革薜、苦参、紫花地丁、牛膝、生白芍、赤芍、龙胆草、丹皮按照2:2:2:3:4:3:2:2:2:2:2:1:2的比例配置。

研磨制成膏剂,取适量玉露膏外涂患肢。

涂抹面积为大于红赤肿胀处边缘2cm,厚度为0.1cm,外用纱布覆盖,敷药前患肢用温水清洗干净,每日1次,每次大于12h,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粗暴操作对局部的刺激。

2组均1周为1个疗程。

2.2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⑶。

治愈:患者全身及局部红、肿、热、
通讯作者:李玲荣,E-mail:474871671@ 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血常规恢复正常;好转:全身身症状消失,局部症状部分消退;未愈:全身与局部症状未得到明显控制,甚至进展而出现“陷证”。

2.3观察指标和方法以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⑷o完全缓解(CR):患者主观疼痛症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患者主观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正常生活,不影响睡眠;轻度缓解(MR):患者疼痛较治疗前有所减轻,但仍较为明显,睡眠受影响;无效(NR):疼痛无减轻感。

2.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录入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定量资料库采用U检验处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未愈总有效
对照组10865(60.19)39(36.11)4(3.70)104(96.30)观察组10893(86.11)*15(13.89)0(0)108(100.00)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比较(例)
组别例数CR PR MR NR
对照组1086920154
观察组*10893114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丹毒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急性炎症,其特点好发于面部和下肢,且沿淋巴管蔓延,治愈后易反复发作,可诱发淋巴水肿或橡皮肿⑸。

西医学对本病大多以全身应用抗菌药杀灭病原菌对因治疗,辅以外用50%硫酸镁液湿敷对症治疗减轻红肿疼痛。

然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滥用,0 -溶血链球菌耐药菌株大量产生与扩散,单纯抗感染治疗疗效逐步下降。

且不少患者即使疾病治愈后,也会在患处皮肤表面遗留无法消退的红色印记,既“僵化”现象,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⑹。

因此,寻找一种治疗效果更好的疗法十分重要。

中医认为,“丹者,人身体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

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诸病源候论•丹毒病候》),并认为其病机在于“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圣济总录》)。

本文采用的玉露膏由苦参、金银花、紫花地丁、炒车前子、牛膝、棉革薜、慧改仁、泽泻、丹皮、白鲜皮、紫花地丁、生白芍、龙胆草、赤芍组方,方中苦参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苦参具有减轻炎症渗出及抑制皮肤纤维化的作用⑺;金银花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及解热消炎作用⑻;牛膝味苦酸性平,具有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之功效,有报道认为其具有收缩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促进炎症吸收等功效⑼。

辅以车前子、革薜、慧改仁、泽
泻加强利湿之功,丹皮、赤芍增强活血祛瘀之效。

本观察结果表明,运用自制玉露膏外涂治疗下肢丹毒,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俊英•丹毒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
(6):436-437.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24-125.
[4]刘晓玉•癌痛患者在疼痛前给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1):123-125.
[5]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6.
[6]胡小辉,蒋晓萍•金黄散外敷配合青霉素治疗下肢急性丹毒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8):36.
[7]刘梅,刘雪英,程建峰•苦参碱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802.
[8]伍严安,高春芳,王皓,等•苦参碱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诱导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 21(8):726.
[9]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6.
(收稿日期:2018-10-17)
自拟疏肝健脾补肾活血方对
月经过少患者性激素水平
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
侯凯哲
(衢化医院•浙江衢州324000)
月经过少为临床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病症,指女性经期明显缩短,在2d以下,或虽然具有正常的月经周期,但月经量显著减少,在20mL以下,严重情况点滴即净,极易引发妇女卵巢早衰、闭经等⑴。

笔者采用自拟疏肝健脾补肾活血方治疗月经过少取得满意疗效,现对该方配合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性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本院就诊的月经过少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雌孕激素人工周期疗法),观察组30例(雌孕激素人工周期疗法加自拟疏肝健脾补肾活血方)。

观察组年龄22-42岁,平均(29.3±6.5)岁;病程3~25个月,平均(10.5±
2.8)月;初潮年龄11~15岁,平均(1
3.3±2.6)岁;月经周期28-35d,平均(31.4±3.l)d;已婚18例,未婚12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3~42岁,平均(30.5±6.4)岁;病程4~25个月,平均(11.4±2.6)个月;初潮年龄12~15岁,平均(13.8±2.7)岁;月经周期28~34d,平均(31.1±3.0) d;已婚17例,未婚13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相关标准⑵。

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月经过少的诊断标准;近期经期均在2d以下;至少2个月经周期连续出现;患者对本临床观察知情同意。

1.4排除标准临床用药引发的月经过少者;生殖器官肿瘤或其他疾病引发的月经过少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者;过敏体质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雌孕激素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观察组患者接受雌孕激素人工周期疗法治疗基础上,同时服用自拟疏肝健脾补肾活血方,具体药方为:黄苣20g、党参15g、鸡血藤15g、炒白芍12g、枸杞子12g、熟地黄12g、菟丝子12g、当归10g、巴戟天10g、川苇10g、丹参10g、柴胡10g、香附10go如果患者头晕乏力,加白术、天麻;如果患者睡眠欠佳,加夜交藤、茯神、酸枣仁;如果患者经前乳房胀痛,加八月扎、桔核;如果患者经期下腹痛伴血块,加益母草、延胡索、川牛膝、红花;如果患者胃纳差,加焦神曲、法鸡金;如果患者体肥便秘,则加瓜萎仁、半夏。

2.2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执行⑵O
2.3观察指标1)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进行评分,包括腰紙酸痛、小腹胀痛、乳房胀痛、痛经、头晕目眩,无计0分,轻度计1分冲度计2分,重度计3分⑵;2)记录两组患者月经量;3)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其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测量;4)月经第3~5d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其血黄体生成素(LH)、卵泡雌激素(FSH)、孕酮(P)、雌二醇(E2)等性激素指标水平进行测定;5)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匚土$)表示,用£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用/检验。

检验水准a=0.05o
3结果
3.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对照组3010(33.3)5(16.7)9(30.0)6(20.0)24(80.0)
观察组3014(46.7)7(23.3)7(23.3)2(6.7)28(93.3)*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变化比较见表2。

3.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变化情况比较见表3o
3.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比较见表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