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化解汉字难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化解“汉字难”的思考
官丽娜09对外汉语班
美国政府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要达到最基本水平的欧洲语言,一般平均需要840个学时;而要达到起码水准的汉语,则至少要用2400个学时。
汉字难学几乎已是众所周知的了。
然而我们要探讨“汉字难”的原因,汉字本身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是无法改变的,但其实造成“汉字难”很重要的另一点原因是教学不当。
因此,有专家指出,要提高汉字教学的技能,教师应当重点研究以下课题:(1)确定对外汉字教学的字量和字种,汉字大纲适用性的问题;(2)认字与写字、用字的分开要求,并进一步量化;(3)以形声字教学为中心,在汉字的结构、理据、语义网络中学习汉字等课题。
我将就第三点进行思考,研究形声字与汉字难之间联系。
对于外国人来说,“汉字难”总的来说就难在汉字“音”“义”“形”三者的结合。
传统分类法很早以来就确定了把文字体系分为三种类型,即“图画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并把三种类型作为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把表音体系的形成作为文字系统形成的标尺。
但是,英国的帕默尔的是对汉字的总结是:汉字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字。
汉字是二维的,拼音文字是一维。
外国人的第一语言一般都是拼音文字,它在外观上是一种线性字符列,只有先后顺序,即:一种从左到右固定不变的组合方式。
它的音可以通过字母直接拼读。
而使用这种文字的人,长期以来也就形成了一种视觉习惯,一种平面的、单一有序的视觉方式。
相比之下,汉字是一种立体的方块结构,需要采用空间联想的方式,全方位的整体认知。
因而对于很多没有接触过汉字的外国人来说,汉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
神经语言学的最新研究表明,中西儿童母语习得方式有差异。
人脑语言功能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前脑的“布洛卡区”,另一个是位于后脑的“威尼克区”。
汉字带有图形的意味,学习汉字更多的是通过布洛卡区的通道,即“视觉—图形—阅读—语言”;而西方人更多的是通过威尼克区的通道来掌握拼音文字的语言,即“听觉—语音—听说—语言”。
汉字中的“形”“音”“义”三要素是三足鼎立的局势,以汉语为母语的人认知汉字,因为已经有音义结合的基础,所以只要通过音作桥梁,就能将形和义结合起来完成认知识记的过程。
而使用拼音文字的人认知汉字,由于他们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是通过“音”把“形”和“义”结合起来的,音是形和义结合的桥梁,所以他们在学习汉字的时候不仅要建立行音结合的通道,还要建立形义结合的通道,增加了一个认知的环节。
中国人认读汉字,主要是学形,因为在中国人的脑中音和义已经是一个合体了,而形和义的联系就硬记。
相对于以拼音文字记录母语的外国人而言,从未接触过汉字,他们学习汉字同中国儿童相比,首先就缺少了学习前积累的阶段,他们缺乏对汉字的感性认识,头脑中未建立汉字方块模式的概念,母语汉字的字感。
在学习汉字过程中,不仅“音”和“义”无法联系,必须硬记之外,还必须解决“形”的问题。
所以,他们要学习汉字就必须要建立音形和音义的双通道,不断发展威尼克区的通道,同时还要开发布洛卡区的通道。
汉字本身博大精深,对于我们从小接触汉字的人来说,也还有很多汉字不认
识,或者是认识不会用。
更何况是需要建立双通道来学习汉字的外国人,汉字本身的问题本来就摆在那里,我觉得真正让外国人觉得汉字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中外文化的差异和生长环境的差异;②要重新开发大脑的另一个区来学习,就好比刚出生婴儿去学习。
但是外国人来学习是一定会比婴儿难学的。
他们本身有了自己习惯的外国文化,要去学习汉字,其中肯定会把本国文字与汉字的用法混淆。
③汉字教学方法的不适用性,这是最关键的外在原因。
因此,要解决“汉字难”的这一问题,主观的内在原因是很难去解决的,我们只有从汉字教学的方法去改善。
上文有提到,学习汉字的三要素“形”“音”“义”的问题。
归根结底就是外国人对汉字的全方位的整体认知能力弱。
因为认知汉字,不仅要建立音义的通道,还要建立音形的通道。
据资料记载,在战国末期,形声化就已经完成的。
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利用这一优点,但是由于历史音变等种种原因,形声字和它的声旁读音常常不能切合。
在1978年的时候,周有光先生对《新华字典》所收的正字进行统计,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中的声旁表音率达到39%。
所谓有效表音率指的是不计四声、只论声韵的表音效果。
我们都明白利用形声字来教学,对外国人来说是事半功倍的,但是要真正的运用也是很艰难的。
因此,我个人认为要学习汉字可以让拼音教学先于汉字教学。
首先,我们还是要让外国人先一步一步学会拼音,用拼音和声旁作为汉字记忆的支点。
对于从小接触拼音文字的外国人来说,学汉字前先学会拼音相对而言是简单很多的,这样入手简单了,兴趣和信心也会随之提高。
但是,孤立的拼音教学会使学习变得单调而低效,所以我们进行拼音教学的同时要以语言内容为依托,即:我们可以让拼音学习是在语境中进行,设定一些交际场所,这样不但可以增强记忆的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口头词汇和句子,从而帮助汉字的学习然后,进入汉字部首的学习,同时可以集中学习一些常用的简单汉字。
我们都知道学习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去认去记,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是无法整句整段地阅读。
但是外国学生也无法在短时间识记很多字。
1988年国务院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规定指出一个人如果掌握了1500个汉字以上就算是通过了扫盲。
而前人张志公也曾统计过,常用字的覆盖率的汉字数量限于1500个左右。
因此我们可以集中把这1500个字高中集中起来分段教学。
对于加强外国人学汉字的认知能力,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母语词作为记忆支点记住目的词的音行义。
引导学生比较母语词与目的词之间在语音、正字、构词及语义上的不同。
这样可以在初学阶段不断提高学生对汉字方块字的整体认知能力。
最后,我们要从汉字的认知角度来看。
学习汉字,我们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字词习得的认知模式。
第一是阶段对汉字的感知,当一个新词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感知词的音、形、义。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看5秒汉字,然后呈现拼音和英文翻译,最后教学生读汉字的音。
这样易于让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新词的视觉图。
第二阶段是联结,建立字词内部音形义三者联系以及相关的熟悉词的联系。
譬如,让学生分析汉字中的部首“口”,找出部首与该汉字“吃”的联系。
第三阶段是理解,通过比较和分类来弄懂字词中的“为什么”“怎么样”的相关问题,可以找同义词,反义词,或者把相似特征的词分类。
这一阶段还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第四阶段是内化,要让学生从短暂记忆中转移到长时记忆中去,我们可以设立一些综合型的联系活动,例如,交际型的,语境型的等可以引起他们兴趣的学习活动。
第五阶段是生成阶段,这一阶段是加强学生的记忆,提供运用字词的模拟或真实语言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可以经常使用字词。
以上方法是本人觉得对于外国学生学习汉字可行性和效率比较高的方法,但更多时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