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二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全三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歌行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 ,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蓓县(今河北景县南)人。
有《高常侍集》传世。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2.文化常识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据说是由曹丕开创,写的是妇女秋思,后人多学他用燕歌行曲调作闺怨诗。
高适的《燕歌行》写的是边塞将士生活,他是第一个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的诗人。
3.文本分析
(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是指陈实事,有感而发。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译文: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埋伏笔。
貌似赞扬将军上前线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
(3)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译文: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这两句描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摇大摆开赴战地,为下文失利时的狼狈情景作反衬。
从中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译文: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
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不料“残贼”乃有如此威势;猎火照夜,说明敌阵森严。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5)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译文: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这两句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般袭来。
(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译文: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
战士奋力迎敌,不辨死生;然而此时此刻,将军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
有力地揭露了军中将军和士兵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严酷的事实对比,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憮士卒e这是诗中最具揭露性的描写。
(7)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译文: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瑟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
有着鲜明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
(8)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译文: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
"身当恩遇常轻敌”,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回应了上文,将军“横行”的豪气也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二部分这八句写战斗经过。
战士出生入死,将军荒淫无耻。
(9)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译文: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
写被围战士的痛苦,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
写士兵的痛苦,实际是对将军更深的谴责。
(10)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译文: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
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
征夫思妇相去万里,似乎永无见期,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死亡就在顷刻之间,让人不禁联想,是谁把他们推到了如此绝境?
深化主题,发人深省。
第三部分这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相会无期。
(11)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
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写战士们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既是对战士们人格精神的赞扬,也是对将军的讽刺。
最后两句,诗人抒发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令人感慨无穷。
第四部分末尾四句,写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并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他们。
二、情景默写
1.《燕歌行》中,“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描绘了一幅大军出征图。
2.《燕歌行》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句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
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
3.《燕歌行》中,“汉将辞家破残贼”一句写唐军恃勇轻敌。
4.《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一句写唐军战士骄气。
5.《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
6.《燕歌行》中,“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写士卒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
7.《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
8.《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二句,有力地渲染了塞外古战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爱国战士殊死奋战的悲凉气氛。
9.《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拼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
10.《燕歌行》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四句,每两句对仗,表现征人、思妇两地相望、相会无期的痛苦心情。
11.《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是对将领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
12.《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写军用紧急文书到处飞传,外敌进犯,局势紧急,战火蔓延。
13.《燕歌行》中,“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这两句写出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官兵处境的险恶。
14.《燕歌行》中,“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两句写将领受朝廷厚遇,肆无忌惮,轻举妄动,进功求赏,导致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未能解围。
15.《燕歌行》中,“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两句写边城遥远,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
16.《燕歌行》中,“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两句从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17.《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18.《燕歌行》中,“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两句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19.《燕歌行》本是乐府旧题,多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本诗中直接写思妇想念征人的两句是“玉箸应啼别离后”和“少妇城南欲断肠”。
20.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校尉羽书飞瀚海”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胡骑凭陵杂风雨”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