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领航】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4提分阅读与比对,辨析选项正误的金钥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提分阅读与比对,辨析选项正误的金钥匙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中国梦的理念要件,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根脉和当下时代诉求的集体共识。
核心价值观不是孤悬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社会现实的空中祥云,而是贯穿传统和现实、连接庙堂与民间、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愿景。
多年来,我们在精神、道德层面的“失魂落魄”,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们的文化问题有关,我们走了这么远,回过头来,还得把曾经遗落的好东西找回来。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
”文化不仅表现为显性的存在物,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内在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它像空气一样,充盈在我们的生活空间,渗透在我们的行为理念中;文化具有绵长的同化功能,让身处于同一文化圈的文化主体拥有共同的文化语言。
如果脱离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现代化就会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近一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危机随着时序的迁流而不断加深,要把一个具有几千
年生长期的巨型文化生命体从危机中救起来,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
近几年来,在国人的意识中,中国文化传统的位置的确有所提升,但文化问题仍非短期内所能解决。
原因是此前的文化激进主义,将我们的文化传统视为保守落后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抛掉,将上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家底全部打翻在地。
为此,学者余英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已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许多基本价值不是遭到唾弃,便是受到歪曲,不但仁义道德、慈孝中庸、和谐容忍等传统德目失其效用,而且包括敬祖先的意识也在若存若亡之间。
旧的价值系统已残破不堪,而新的价值系统却并未出现,这是一种文化真空的状态。
造成这种悲剧,中国的知识文化精英难辞其咎。
余英时认为,一百年来,在中国文化界发生影响的知识分子,始终摆脱不掉“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心态。
到了今天,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某种西方的思维架构,而直接面对中国的文学、思想、历史了;他们似乎只有通过西方这一家或那一家的理论才能阐明中国的经典。
此言说得有点极端,但不无道理。
中国文化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文化,盖在于中西方的生活方式不同,中国对自然、人生、世界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
但进入近代后,中国的文化秩序被外来的力量彻底打翻了,文化自信被连根拔起,中国从此走上了漫长的文化救赎之路。
中国文化近百年来虽历经磨难,其生命力却绵远不绝。
我们凝聚核心价值观、放飞中国梦,需要依傍中国文化传统和文明积淀。
如今,中国梦的核心框架已初步成型,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将这核心框架与中国文化根脉连接起来,寄理念和核心价值于文化之中。
这样的价值宣示才能深入民心,具有绵长的生命力。
为了不让中国梦变成热闹一时的流行语,需要在文化上对中国梦进行固本培植,用厚实的文化活水滋养中国梦。
(选自2014年3月7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核心价值观既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又反映了当下时代要求,是一种集体共识。
B.核心价值观是贯穿传统和现实、连接庙堂与民间、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
C.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完全取决于能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D.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所依托的空中祥云,它既以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为根基,同时也受制于中国的现代化。
解析:选A。
B项“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与原文不符。
C项“完全取决于”说法太绝对。
D项“受制于中国的现代化”的说法于原文无据。
2.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形成的原因,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激进主义视我们的文化为保守落后的东西,完全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家底。
B.旧的价值系统已被扫荡无余,新的价值系统却未出现,形成了一种文化真空状态。
C.近代中国的知识文化精英们普遍未能摆脱掉“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心态。
D.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秩序被外来的西方力量彻底打翻了,文化自信彻底丧失。
解析:选B。
B项“旧的价值系统已被扫荡无余”说法错误,原文是“旧的价值系统已残破不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学大师钱穆的话表明,文化是民族的生命,一个民族若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会走向灭亡。
B.文化不仅表现为具体的存在形式,它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
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C.近代以来,文化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从此走上了漫长的文化救赎之路,现在看来要使其完全得到拯救,仍需一个较长过程。
D.为使中国梦变为现实,需要在核心价值观上对中国梦进行固本培植,用厚实的文化活水加以滋养。
解析:选D。
D项应是“在文化上对中国梦进行固本培植”而非“在核心价值观上”。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9分)
传统中国社会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村落。
村落是特定区域内的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基本社会单元。
在长期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以乡土文化、家族文化与礼俗文化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传统村落文化。
传统村落文化具有区域性认同、家族文化主导、礼治大于法治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传统村落文化在村级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具体而言,传统村落文化有如下作用:一是维系村庄共同体。
由乡土文化中的安土重迁、家族文化中的家族本位及礼俗文化中的人情礼俗组成的纽带,将传统乡村社会构建为牢固的村庄共同体。
村庄共同体的内向性、封闭性很强,一般村民不愿也不能脱离这个共同体,而外来人也难以融入这一共同体。
在这种村庄内部团结、和睦,而对外提防、疏离的传统村落文化中,村庄共同体得以维系。
二是维系村落自治。
传统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在州县级以下没有任何类型的正式政府机构存在,村落社会实行自治。
造成村落社会自治的原因,除了农村地域辽阔、中央财政不足、地方官员匮乏外,如果从文化角度上看,则是村落具备了自治的文化基础。
在传统村落社会,长老、族长和与皇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士绅等传统村落权威,能够借助于传统村落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调解村落社
会纠纷,维持村落社会秩序。
由于文化是最深层次的东西,它所造成的村落自治状态也更为长久。
这也正是在中国历史上政治风云变幻,而村落社会却难为所动的深层原因。
当前中国农村普遍采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村民自治具有浓厚的现代民主政治特色,与传统社会的村落自治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会受到村落文化的影响。
一种外部性的制度“嵌入”村落社会后,村民自治势必会受固有村落社会特性的制约,村落文化便是其中因素之一。
村民自治是在一个村落共同体内、由村民自我管理,与政府的外部性管理不同。
这种自我管理主要借助于基于共同体内部形成的规章和共同认可的权威。
这种共同体更严格地说不是政治共同体,而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
因此,文化资源对于村民自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利用。
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传统村落文化也不例外。
尽管传统村落文化中不乏有利于当前村民自治的积极因素,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
就其在村级治理中的消极一面看,第一,传统村落文化中人治色彩浓厚。
第二,传统村落文化中村民对权力的敬畏与崇拜意识浓重。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形成了专制文化,专制文化在村落社会中又促成了族长、长老以及士绅等传统权威的统治。
在这种统治格局中,传统权威在村庄中具有说一不二的力量,村民则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
第三,传统村落文化中家庭意识引发的家族主义严重,家族主义的封闭性与排外性,是相左于村民自治原则的。
(选自《村落文化在当前中国农村
村级治理中的作用与重构》,有删改) 4.下列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村落文化是村落中的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突变性是其基本特点之一。
B.传统村落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乡土文化、家族文化和礼俗文化,传统村落文化的特点是区域性认同、家族文化主导、礼治大于法治等。
C.传统村落文化在村级管理中起着如下两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将传统乡村社会构建为牢固的村庄共同体,二是维系村落自治。
D.传统村落文化对当前农村采用的村民自治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人治色彩浓厚,对权力的敬畏与崇拜意识浓重,家族主义严重等。
解析:选A。
“突变性是其基本特点之一”有误,根据原文可知,传统村落文化是逐渐形成的。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村落是特定区域内的人们共同生产、生活的基本社会单元,由于实行村落自治,并且传统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因而村落和皇权没有联系。
B.作为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村落具有非常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村民们都不愿意也不能脱离村落,同时外来人也难以融入村落。
C.当前我国农村普遍采用的村民自治方式,虽与传统社会的村落自治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它们都受到村落文化的影响。
D.当前实行村民自治的村落共同体不仅是政治共同体,而且是生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因此要更加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利用。
解析:选C。
A.据原文第一段可知,士绅与皇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士绅是传统村落权威,因此说“村落和皇权没有联系”错;B.“村民们都不愿意也不能脱离村落”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一般村民”:D.“不仅是政治共同体”
错,原文说的是“这种共同体更严格地说不是政治共同体”。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乡村社会通过乡土文化中的安土重迁、家族文化中的家族本位、礼俗文化中的人情礼俗构建为牢固的村庄共同体。
B.在中国古代,村落能够实行自治,除了地理、经济和政治等原因外,最主
要的原因是村落具备了自治的文化基础。
C.传统村落社会中的长老、族长和士绅是权威,他们调解村落社会纠纷,维持村落社会秩序,村民们则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
D.严重的家族主义是传统村落文化中的家庭意识引发的,其封闭性与排外性是与村民自治原则相违背的。
解析:选B。
“最主要的原因是村落具备了自治的文化基础”有误,原文中并未说明“村落具备了自治的文化基础”这一原因更重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
①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
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②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
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
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
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
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
③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
的时代特征。
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
“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
④“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
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
但“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晚周“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每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
因而,“新子学”视野中的“国学”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
⑤“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
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新:“国学”将由单向封闭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交互动态的多元开放结构。
简单而言,在“新国学”的结构中,各种学术之间多元、平等、互为主体,没有谁统摄谁,谁要依附谁的问题。
在这种体系之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只是复合多元、动态构成的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但又普通的组成部分而已。
因此,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新子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新子学”在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认知基础上,认为“国学”是变化发展的,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
B.面对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我们应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即“新子学”。
C.“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
D.“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它整合了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给“国学”带来的是结构性的革新。
解析:选C。
A.“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错,属无中生有。
B.混淆了“新国学”和“新子学”的概念,把二者等同为一体。
D.“它整合了
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错,原文是“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把未然说成已然。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这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
B.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并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
C.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使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促使“新子学”应运承载了“新国学”的真脉。
D从浅层次看,“新子学”没有摆脱在旧“国学”中的位置,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
解析:选B。
A.张冠李戴,依据原文,“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是“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的前提,而“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
C.把未然说成已然,说“应运承载了”错,原文只是说“将应运承载”。
D.说
法过于绝对,缺少必要的限制词,原文是说“仿佛没有摆脱”。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要求儒学
支配其他各家,所以它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
B.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倡导,说明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
C.“新子学”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所以它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
D.在“新国学”的体系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解析:选D。
“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错,原文是“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枝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9分)
夏商周三朝,被中国传统史学家称为“三代时期”。
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的210件礼器中,仅酒器就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全部礼器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摆置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风气。
《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
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中提出:“酒是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
”可见早期的祭祀离不开酒,而祭祀时候的饮酒也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先由巫师或祭司饮酒,传达神灵的旨意。
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平民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均为爵、觚等酒器。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
现代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酒器之所以命名为“爵”,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
宾主酒酣耳热之时,乐舞表演将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根据《商颂》中的描述,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伴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
被总称为“万舞”的舞蹈包括舞者手持马辔的武舞,以及脚踩双杆、类似高跷的林舞。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酒成为了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繁琐而庄重的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
对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很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祭祀之时,酒之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有严格繁琐的规定,比如明确要求祭典时,淡薄的酒放置于内室,甜酒在门边,浅红色的清酒在堂上,清酒在堂下。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一落千丈,随之的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个人生活自由化,诸子百家兴盛。
春秋战国时代的饮宴突破了拘谨死板的周代礼仪,《晏子春秋》就记载了齐景公在饮宴中公开表示“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请无为礼”。
汉代宫室朝堂典章制度沿袭秦代,大大简化。
从今天来看,唐、宋可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第二帝国”时代,其强大壮盛,对外开放与交流程度较秦汉“第一帝国”,犹为过之。
盛唐时的宫廷宴乐活动,较之秦汉魏晋,富于堂皇奢侈之象。
到了元代,中原酒风为之骤然一变,由赵宋王朝时期的文弱细致,变得粗犷豪放。
取代元帝国,复兴中原的明代从诞生伊始,就带有拘谨繁琐的作风,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程朱理学。
宴席开始,宫廷教坊司需跪奏一曲,这时所有预宴官皆跪,待皇帝饮毕,文武百官四拜而起,回到座位,各序班官员方进群臣酒盏。
从第二爵酒开始,皇帝饮酒时群臣不必下跪,但需候皇帝举饮后,群臣才可自饮。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朱步冲《中国酒史:文化的脉络》) 10.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礼器中,大多数都是酒器,而且种类也多;可见酒器最初是一种礼器,而且商代人对酒的重视俨然已成风气。
B.据《诗·商颂·烈祖》记载,酒在当时的祭祀中是十分重要的,“既载清酤,赉我思成”,只有斟上清酒,才能与祖宗神灵沟通。
C.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商代的酒在祭祀中作用有二:其一,供祖先神祇享用;
其二,巫师们饮酒达到一定的精神状态方可通神。
D.作者认为,商代祭祀时候的饮酒是有特别规定的,通常先由巫师或者是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人饮酒,以传达神灵的旨意。
解析:选C。
C项,文中说“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可见张光直的论断是“或然”而非“必然”。
A项注意“可见”的推理;
B项注意“既载清酤,赉我思成”的理解;D项注意“一般”换成“通常”的表述,易误判。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现代考古学家认为,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
“爵”的造型像一只鸟雀,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因此名“爵”。
B.据《诗经·颂》描述,商朝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
C.周代饮宴制度有严格的要求,据《礼记》记载,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所用的酒器也不同;酒的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不同。
D.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宴饮可见一斑:《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在饮宴中公开表示“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请无为礼”。
解析:选A。
A项“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是本文作者的认识,而非现代考古学家的观点。
B项注意“《商颂》换成《诗经·颂》描述,商朝”;
C项四个“不同”是对四段有关内容的概括;D项注意“可见一斑”的推理。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饮酒从“三代”开始延至今日,虽各个朝代宴饮制度有所不同,但无不锚定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礼制与传统酒文化。
B.酒在商代主要用于祭祀;而到周代则成为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
C.酒作为宫廷宴乐品,在“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时代,呈现出强大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