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洪塘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喂——出来》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15课《喂——出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2.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3.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4.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难点】
1.想象奇特的艺术美。

2.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学法指导】
注意把握本文的体裁特点──科幻小说。

文章创设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奇妙、丰富、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

【知识链接】
1.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被尊称为“日本微型小说之父”。

2.文体介绍: 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

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

【使用说明】:A 层完成所有题目,B 层完成除带“★★”外的所有题目,C 层完成除带“★★”、“★”外的所有题目。

1、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哂. 笑 牟. 取 众目睽. 睽 棘. 手 铆. 钉 贪婪. 履. 行
2、解释下列词语。

胸有成竹:
棘手: 众目睽睽:
莫衷一是: 任劳任怨:
逍遥法外:
雨后春笋:
心安理得: 不容置疑: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语,链接故事情节后理清结构,划分段落
故事情节: → → → → → →
→ → → →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4、文章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小说表达了怎样一个主旨?
5、写出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6、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
7、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
预习导学 学习研讨
2
★8、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小石头掉下来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

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

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

在这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了起来。

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工作,他铆完了一颗铆钉之后,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会儿。

忽然,他听到头顶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

“喂——出来!”
然而,他抬起头来朝天空看了看,却什么也没有,晴空万里,清澈如洗。

他以为是刚才干得有点头晕了,产生了什么错觉。

接着,正在他恢复到刚才的姿势,要好好地休息一会儿的时候,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飞过来一块小石头,在他面前一掠而过,往地面上掉了下去。

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

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
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

9、在“人们”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洞”?
10、选文写天空变得瓦蓝清澈、高楼大厦不断竖起、建筑工人对传来的叫声和飞来的小石块毫不在意等内容,说明了什么?)
★11、“喂——出来!”是“探洞”时一个年轻人的叫声,选文中这一叫声再次出现,它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其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生命与气候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

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到处都是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它们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拓展学习
达今天的20倍,所以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进行了反击。

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

随着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又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主角是白蚂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物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

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再次反击,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

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

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⑧也许
..,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

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地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2、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13、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4、你认为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15、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也许”能否删除?为什么?
16、本文中,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有哪些方式?请分列出来。

★★17、作者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你认为正确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说明。

一课一得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