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第13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件 鄂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通过阅读本文,你认为闻一 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品读文章语言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问:闻一多如此热衷于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92022/1/192022/1/191/19/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92022/1/19January 19,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92022/1/192022/1/192022/1/19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 ),山东诸城人,现代著名诗
• 望闻问切
• 高标
• 目不窥园
• 气冲斗牛
• 群蚁排衙(yá)
• 一反既往
• 腾怨
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一共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 些主要事迹?
学者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革命家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小组讨论:
1.文章为何以“闻一多先生的 说和做”为标题?
2.课文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 渡的?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问:“文化药方”指什么?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 在“望”的初级阶段。
问:怎么理解“望闻问切”?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的四壁”。
问: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 一多则不然,为什么?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 下楼”的主人。
作业:
列举一首闻一多先生的诗, 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 爱国者。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闻一多(1899—1946)本名
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 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 省浠水县。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 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 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3年 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 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 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 国主义激情。1937年抗战开始,他 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 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 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
底的决心。“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 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 四卷。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
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
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
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
问:“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都重在表 现 闻一多的什么?
小组讨论
课文在语言方面有 哪些特色?
1.生动形象 2.精炼含蓄 3.富于感情 4.富于音乐美
课文在写法上还有哪些特点?
1.精于剪裁 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对材料的使用有取有舍, 有繁有简。 2.夹叙夹议,以议论结构文章。
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在两方面的“说”和 “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 样的方法来记叙?意图何在?
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
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
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
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
念。
整体感知课文
生字词
• 诗兴不作
• 兀兀(wù)穷年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迥(jiǒng)乎不同
人。从小在农村中生活,比较了解农民的悲惨遭遇。1923年入 山东第一师范学习。1926年入武汉中 央军校学习,并参加北伐。大革命失 败后,逃往东北。1930年考入山东大 学,幸得闻一多先生教诲、帮助。19 32年发表新诗,并连续出版诗集《烙 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 照》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 明月刊》,1949年自香港回到北京工 作。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协书记、 《诗刊》主编等职。主要作品还有 《有的人》《老哥哥》等。

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
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
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
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
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
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