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最新高三语文百所名校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02文学类阅读(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阅读
一、【2019届广东深圳罗湖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卧铺
阿城
第一次坐火车的卧铺,我心跳着进了卧铺车厢。
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到顶。
我是中铺,下铺是一个兵,头剃得挺高,冲我笑笑,问:“你到哪儿?”河南人。
对面下铺一位老者听说我去南方,就说:“南方还暖和,北边儿眼瞅着冷啦。
您瞧这位同志,都用上大衣了。
”河南兵一笑,说:“部队上发了绒衣裤儿,俺回家探亲,先领了大衣。
”
开车铃声响了。
呆了一会儿,又慢慢来了一个挺年轻的姑娘。
那姑娘拉平了声儿说:“谁的?别放在人家这里行不行?”我把提包放在我对面的中铺上了,于是赶紧提下来,说:“对不起,忘了忘了。
”姑娘借着窗玻璃,理了一下头发,脱掉半高跟儿鞋,上了中铺,打开书包,取出一本儿书,立刻就看进去了。
河南兵坐得很直,手捏成拳头放在膝上,脸红
红地对我说:“学文化
...哩!”
车开了。
那老者拉了毯子睡下。
河南兵仍旧坐得很直,我正想说什么,就听车厢过道口闹起来。
河南兵伸出头去,说:“敢是俺的战友儿看俺来?”他们这一吵,惊动了卧铺车厢的人,上上下下伸出头来,睁着眼问:“怎么了?”那个结实兵一边走一边挥着手,说:“没啥,没啥。
俺们到俺们战友儿这儿来看看卧铺是个啥样子。
”大家笑起来,又都缩回去。
我问:“就买了一张卧铺?”河南兵红了脸。
结实兵粗声大气地说:“俺这位战友儿的娘才有意思来!坐过几回火车儿,就是不知道卧铺是个啥样子,来信问他当了兵可是能坐卧铺儿?俺这位战友儿硬是借了钱买了一张卧铺票儿坐,回去给娘
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
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
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
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
例如本题就要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方面去探究。
二、【2019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11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炫目秋景话乡愁
刘醒龙
晓得大悟是小时候所读的书籍中,有太多关于河口与宣化店的描写。
河口是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撤
离鄂豫皖的最后一战。
那一战红四方面军倾尽全力,没有战败,也没有打赢,只能在万般无奈中“再见”大别山。
宣化店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四军五师全部主力集结于此,面对十几倍敌对兵力,新四军五师的十万官兵,以自我牺牲的姿态,坚守到最后一分钟,才突围去向四方,成就了近代史上,不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
那时候这地方被称为礼山,直到以胜利为目标的胜利在全中国实现后,这一县域才以铁血铸就的大悟山作了名字。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
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
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
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
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
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在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
..。
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
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
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
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什么叫乡愁?乡愁是藏在心中最美的美,落在命运中最苦的苦,总是欲说还休,欲言又止;分明说不完,道不尽,却又是除非醉到昏天黑地,一个字也不想透露。
就像叫着金岭,想着金岭,于心里偏偏苦不堪言。
枫檀秋色,是天下最奇幻的。
与银杏那江河湖海一样的波澜壮阔不同,一枫一檀各自成趣,一样的阳光照耀,不一样的色彩斑斓;一样的秋风吹过,却没有一样的摇曳风姿。
如此光怪陆离,就该有对策应运而生。
哪一样颜色是命定,哪一种光彩是未来,需要精准认识,精准扶持。
金岭成为精准扶持对象才几个月,情形就发生根本变化,农业示范板块、旅游乡村公路、古民居改造、河道整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说的是求知。
几位从省直机关下来驻村的干部,硬是在金岭的山上山下,田头地边,在这几个月里,人人行走了五百多公里。
这样的行走,需要一腔热血与不掺一点杂念的拳拳深情。
金岭还有一种动人的植物名叫乌桕,秋风来时,这些参天的高大乔木,一树树的像玫瑰,像牡丹,像金箔,眼皮一眨,这样的乌桕就会变成那样的乌桕。
稍等些时日,霜更浓时,各色树叶一一落尽了,所有乌桕便会不约而同地变得雪白,那是它们的果实!
银杏黄了,枫檀该黄的黄了,该红的红了。
这时节,乌桕本该是这万般灿烂中的一部分。
走在金岭正在修筑的大路和依旧保持原貎的小路上,偶尔有乌桕心不甘情不愿地透出初红。
更多的乌桕仍旧继续着春天与夏天的青枝绿叶。
相同的天气,相同的季节,相同的雨露,相同的风霜,乌桕们为何要与银杏们与枫檀们另做一番模样呢?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年轻时,跟着新四军五师爬过千里大别山的每一条山沟与山头。
老人年过九旬时,还带着满身的枪伤与弹痕,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
乌桕不肯黄,不肯红,不肯玫瑰,不肯牡丹,不肯金箔,就在于乌桕比银杏和枫檀更懂得春天与夏天,懂得春天长一些,夏天长一些,多一些耕种时光,接下来的秋天才有实实在在的美妙。
在金岭,见过几位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那些沧桑纵横的脸上,挂着一些由衷的微笑,既望着一群群初来金岭的陌生人,又望着熟悉的村子一天变一个样子。
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起云的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今年秋天长江北岸的第一场雨眼看着就来了。
雨落久了盼晴,天晴久了盼雨。
大悟金岭盼的是将世世代代的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岭。
(选自2016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革命战争年代河口与宣化店的两场战斗写起,意在突出大悟是一个革命老区,为后文写金岭作了必要交代。
B.文章所写的“乡愁”不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而是指对尚处在贫苦之中的乡村的忧虑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情怀。
C.作者语言功底深厚,文章语言既给人简练朴实的感觉,又不乏文采,尤其是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
D.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几位挂着笑容、在家门口做着简单事情的老人,表现了金岭老一代人仍然甘于贫穷的淡定心境。
5.作者写银杏树“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句中“娇羞”含义的理解。
6.本文写景与写人记事结合紧密,请举例分析这一特点,并指出其作用。
【答案】4.D5.“娇羞”本义是“妩媚含羞”的意思,但在文中是“隐藏很深”“难以出口”的意思。
具体指:①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金岭深藏在大山之中,虽地处偏僻,当地人迷恋此地(2分)。
②是一番难以出口的穷苦:金岭这个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
6.举例分析:①写银杏树,既写了黄叶之美,又借其“娇羞”引出了金岭在战争年代对革命的贡献以及和平年代山民的贫穷。
②写奇幻的枫檀秋色,点出了如枫檀一样展现出多姿多彩的精准扶贫项目,歌颂了驻村干部的一腔热血和拳拳深情。
③写乌桕树,突出它“不肯黄,不肯红”等品质,歌颂了年过九旬时的革命前辈为这些山沟与山头的富饶奔走的事迹。
作用:作者抓住景与人、事的内在关联,或以精当议论,或以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将它们勾连
起来,既表现了大悟金岭的“炫目秋景”,也讴歌了为金岭脱贫致富而努力的人和事,两者有水乳交融的效果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D曲解文意。
他们看到游客的到来,看到村子的变化,使他们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所以他们才会心地微笑。
作者认为“这道风景在我心里比银杏、枫檀和乌桕更美”,也正是对精准扶贫成果的肯定。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这类题目要从词语的本义、深层意、文中义、引申义等角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题干问“本文写景与写人记事结合紧密,请举例分析这一特
具体的作用可结合景物描写的作用来回答,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心情等。
三、【2019届贵州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请说普通话
尚春江
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山水老汉从儿子居住的小区出来溜达了一会儿,就记不住回家的路了。
去问交警,儿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费了老鼻子劲说出来的话,人家一句也没听懂。
交警说,老同志,请你说普通话。
可他哪里会说普通话啊。
他又去问路边下棋的几个老头,几个老头听了他说的话,一个劲地摇头,说,听不懂,请你说普通话。
可是,他真的不会说普通话。
前天,儿子把他从老家里接过来。
一来让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来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儿子不放心。
三番几次去接,他都不应。
这不,儿子费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汉在儿子鸽笼般的楼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呆上一天就觉得闷得慌,浑身没劲,烦躁。
第二天一大早,儿子说,在屋里呆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说完,儿子就去上班了。
儿子原先在这个城市打工,后来出息了,现在当了经理,忙得脚不着地,连陪他说话的工夫都没有。
儿媳妇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温州人,说话叽里呱啦的,他一句也听不懂。
儿媳妇就给他说普通话。
可是,他听得懂她说的话,她却听不懂他说的话。
走走就走走。
山水下了楼,出了小区的门,到街上逛。
逛着逛着,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会儿就迷了路。
按说,他当过兵,出过远门,说啥也不会迷路。
可是,现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楼房,都是宽宽的街道,到处车挨车人挤人。
一会儿,车开得呼呼的,好像赛跑;一会儿,都停在那里等红灯,好一阵子不动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赶集,走着走着就迷了路。
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挤着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问啊。
鼻子下边有张嘴,山水就去问路。
可是,他讲的是家乡掉了渣的土话,人家一句也听不懂。
这时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轻人为啥都讲普通话了。
那时,他还跟人家讲,当初自己因为说普通话,害得被退了亲,被退了伍,现在还是光棍一条。
可现在,人家硬要自己说普通话,自己却把普通话忘得一干二净。
问了半天,他也没问出回小区的路。
没办法,他就给儿子打电话。
儿子开车很快找了来,把他送回家。
坐在沙发上,山水说,不在这住了。
在这里,人家讲的是本地话,他听不懂;他讲的是家乡话,人家也听不懂。
在这里,说话都是普通话,他不会。
儿子想说,爸,你不会学吗?小时候,人家都说你会普通话。
但是,儿子没有问。
他知道,那是他爸心上的一道伤疤。
那年,他爸当兵回家探亲。
老队长榔头看到一个人,穿着一身绿军装,背着一个绿挎包,站在山水家门口东张西望,知道是山水回来探亲了。
就问,是山水啊?啥时候坐车回来的?
哎呀呀,你是榔头叔叔吗?我是昨晚上回来的。
叔叔,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山水说着一口标准
流利的普通话,还向生产队长榔头敬了个礼。
啥?你是“坐碗上”回来的?不是坐车啊?你妈妈是谁?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
你娘在红芋地里出红芋呢。
切!榔头队长听着山水说的普通话,嘴都撇到裤腰上了。
一会儿,山水娘回来了。
他娘干活时,脸上受了点伤,涂着红药水,横一道竖一道的。
娘望着穿绿军装的山水,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
要知道,那时候当兵,是很光荣的。
有人找不到媳妇,只要军装一上身,说媒的立马就踢破门槛。
娘说,山水,啥时候回来的?
山水望着脸上横一道竖一道的娘说,你是谁呀?
娘说,傻孩子,我是娘啊,你连娘都不认识了?
山水紧紧握住了娘的手说,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来是我的妈妈哟。
此后,有人说山水是“一年亲,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小资产阶级思想典型,上报到了部队。
本来,山水已被部队当作入党提干的对象,此时泡了汤,提前退了伍。
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
他娘提着礼到处找媒人说媒,但人家一听说是他,扭头就走。
从此,山水就拉了寡汉。
如果不是捡了一个他做儿子,把他抚养成人,现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连几天,儿子看他爸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语,像丢了魂。
就说,爸,是不是住不惯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闪出了亮光。
在家里,他就不用说普通话了。
种地,种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猪,养养鸡,遛遛狗,多好!
(选自《华文小小说》2015年第2期)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以朴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叙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现了已不合时代节奏的山水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B.老队长榔头庸俗卑鄙,是山水身边群众的代表,是他为山水的悲剧生活开了源头,进而埋葬了山水美好的前程和爱情。
C.小说通过记叙出门转悠的山水由于不会说普通话,问路没人听得懂,所以连儿子的家门都找不到这一事件,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
D.小说中山水儿子这一形象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小说正是通过这一人物来推动情节顺利发展的。
5.你认为山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
6.小说中插叙了山水年轻时因说普通话而被退婚退伍的情节,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4.D5.形象:山水是一个能接受新事物,但没有坚定的立场,并逐渐被社会同化的农民形象。
启示:①我们要善于接受新事物,要与时俱进;②要坚持自己正确的做法,不能受世俗偏见的影响,而改变自己;③对新鲜事物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不要嘲讽,更不能打击。
6.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这个情节,才有了儿子支持他回老家的做法;②插入的情节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山水这一形象也更为丰满;③反映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A项,“跌宕的情节”错,本文情节并不波澜起伏,而是单一的;B项,“老队长榔头庸俗卑鄙,是山水身边群众的代表,是他为山水的悲剧生活开了源头”错,言之过重;C项,“表达了对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错,小说并没有表达对山水的惋惜之情,只是通过这一事件反映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城乡差异。
故本题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
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些手法,比对比村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
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推动的角度进行分析。
回答本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未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此题主要从内容、结构和主旨方面分析。
正因为山水年轻时因说普通话而被退婚退伍,才有了后文儿子支持他回老家的做法,这就起到了推动后文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同时,插入这一段往事,使得小说内容更加丰富,点明了山水进城感到孤独的原因。
山水当年因为普通话变得一无所有,大家认为说普通话是小资产阶级,而今,处处都说普通话,这就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
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四、【2019届河北武邑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热闹
李利君
张太并不太在意对门住的是什么人。
她想,总也不会是什么本事大的人。
因为,这栋楼东侧是100平方米大小,而自己住的这西侧则是130平方米的。
她的家经常要在夜间接待一些来访者。
张太并不是很烦,因为来访者都是毕恭毕敬的,并且都会带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
没办法,张先生是这个城市的“上层建筑”,住在这套房子里已经算是很廉洁的了。
因为门经常开关,她有时会看到对门其实也经常有人来,似乎并不比来她家的人少。
不同的是,她家的来访者总是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可是对门的人却是春风满面地来,又春风满面地走。
这让张太有一点点的意外。
中秋前几天,张太家似乎更忙碌了。
人们几乎是排着队进来的,坐上一分钟就离开。
张太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
对门的上访量却还和旧日一样。
张太劳累的心不知为什么有一点小小的自得。
然而,这自得没有两天,就被无情地撕破了。
对门一下子宾客如云,并且,还不时有笑浪传过来。
张太心里就有点烦。
她其实也希望来自己家的人能带来一些欢笑,而不是什么鱼翅、红包之类的东西。
可是,这些人却像前世就修行好了的奴才一样,皮笑肉不笑,搓着手,不知所措的样子。
张太脸上早没了什么好颜色,她木然地送上一杯茶水后,就顾自去看电视。
张先生经常不在家的。
张太知道来访者没话找话其实只有一个目的——让她转告张先生来者是谁。
张太的耳朵里却不时传来对门的欢笑声。
她的心早就飞过去了。
送客的时候,张太破天荒第一次把客人送出了门,看那个人诚惶诚恐地下了楼,她有点忍不住地站在门口,想听听对门到底是些什么人这么快乐。
声音非常年轻,但不能肯定那是些什么人。
这时,楼道里有脚步声,她赶紧进了门。
门铃响了。
张太一动不动,看看偌大的客厅,她的心里忽然一阵凄凉。
在她听来,门铃声不过是势利的探询而已。
她的眼圈有点潮湿。
张先生一步一步奋斗到今天这个位置。
前些年,张太跟着他没少受罪,那时他们可是同甘苦共患难的。
可是,自从张先生突然不用那么辛苦了,她就一下子闲了起来。
开始的舒适早已荡然无存,张太觉得自己心里缺少了很多东西。
门铃响过几声之后平静了下来。
张太静静地靠在沙发上,对门的声音又传过来。
她听着那些声音,记起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快乐的时光。
那时他们年轻,无忧无虑,心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种种美妙的幻
想,那时她的内心满是把握这个世界的豪情壮志,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今天,她已经成功了。
凡是了解这个城市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先生的今天,有一半是她的功劳——其实一直以来,张太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成就也非常满意。
可是今天,她突然感到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
她拉开门,看看外面没人,忍不住把耳朵竖起来,仔细地听对门传出来的欢笑声。
楼道里有初秋的风穿堂而过,吹在人的身上已经有几分凉意。
张太双手用力抱住双肩,缩起身子。
外面是无边的灯火。
张太想,张先生可能在干什么呢?她想不出。
又一阵秋风吹来,我们的主人公张太回转身加了件衣服,又站回到了门口。
客厅里和这空旷的走廊一样的凄清。
她突然只想站在这里。
尽管走廊里的灯是新换的,可是,依然显得有几分暗淡,尤其是不时有笑声从对门飘出来的烘托,张太的身影就显得颇有几分萧瑟。
正当张太像一个贪婪的人沉醉在金子的光芒中的时候,对门的门开了。
张太没有准备,她感到一股热乎乎的气流扑面而来,仿佛是春天吹向小草的风一样。
她赶紧退回身,脚步在地上滑了一下。
她赶紧站稳。
就在门将要关上的一瞬间,她听到许多人的声音响起:老师,再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张太家的来访者和对门人家来访者的鲜明对比,折射出两个家庭迥异的生活状态,设置了悬念,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张先生虽然在文中是个隐形人物,只是提到他是市里的“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并没有阻碍读者对他作为一个腐败官员形象的理解。
C.小说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小小的门洞,巧用心理、肖像和动作等描写手法,虽然有一个人物张太出现,却隐隐展现出了一幅社会画卷。
D.作为小说的另一个隐形人物,张太对门的那户人家充满的神秘感,文未那句,“老师,再见”才揭示他的身份,短短的一句话意蕴无穷。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张太这一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轨迹。
6.小说以“热闹”为标题,有哪些作用?
【答案】4.C5.①优越与自得。
张太只因为对门的房子面子比自家的小,就不把人家放在心上,当中秋时节自家的访客比对门家多而又感到自得。
②羡慕与孤窥。
来访者的势利和虚情假意让张太厌倦,而对门的欢笑和快乐让张太心生羡慕,从而感到孤寂失落。
③怀想与失落。
张太怀想起年轻时快乐的奋斗时光,发现已经失去当初的理想壮志,反观当下的“成功”生活,由之前的自得转为失落。
6.①结构上,“热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小说先写张太家和对门家经常有来访者的热闹,再写中秋期间两家宾客如云的热闹,最后以对门家访者离去的热闹结尾,“热闹”贯穿全文。
②内容上,“热闹”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既点明了张太家来访者络绎不绝的热闹,也写出了张太家对门欢声笑语的热闹。
③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先写了张太的庸俗自得,再写了她热闹背后的孤寂落真,让张太的形象更加丰满。
④主题上,通过张太家和对门家热闹的对比,张太表面风光热闹和内心孤窥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抑物质追求扬精神追求的主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