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品质》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质》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出身于伦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是伦敦的大律师,并经营好几家公司。
高尔斯华绥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律系,1890年取得律师资格。
1891至1893年游历欧洲,结识了约瑟夫·康拉德,成为莫逆之交。
高尔斯华绥1895年开始创作,他师承俄法两国现实主义大师。
1897年发表作品,直到《岛国的法利赛人》(1904)问世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19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和第一个剧本《银盒》给作者带来了广泛的声誉,确立了高尔斯华绥文坛上的地位。
他前后发表了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出租》(1921);《现代喜剧》三部曲:《白猿》(1924)、《钥匙》(1926)、《天鹅之歌》(1928)和《尾声》三部曲:《女侍》(1931)、《开花的荒野》(1932)、《河那边》(1933)。
其中前两个三部曲各有两个短篇插曲。
高尔斯华绥的主要戏剧作品有《银盒》(1906)、《斗争》(1909)、《正义》(1910)、《鸽子》(1912)、《皮肤游戏》(1920)和《忠诚》(1922)等。
这些戏剧在60-70年代上演时极为成功。
高尔斯华绥是位多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7部长篇小说、26个剧本、12个短篇小说以及若干散文和诗歌。
生前曾获美国许多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担任过国际笔会会长。
1929年获得荣誉勋章。
他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
他的小说不采用离奇怪诞的夸张手法,而是在真实的描绘中透露作者的褒贬。
他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故事情节跌宕有致。
鉴于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特别是“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于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阅读指导】
这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写于1911年。
小说写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
小说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通过“我”和靴匠格斯拉的交往,介绍格斯拉的基本情况。
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
“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
在看过靴子的样品之后,人们一定想知道格斯拉其人。
作者在介绍格斯拉兄弟的相貌时有一些评点:“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
人物性格已经部分地表现在这样的描述中,读者可以看出,这是个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人。
在这一部分中已经点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在作了一般性的介绍之后。
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
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
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靴子上。
他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第二部分从“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到文末,写格斯拉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做质量最好的靴子。
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其实,格斯拉有自己的愤怒,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
“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
在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
格斯拉的愤怒,不完全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使他的生计出现困难,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
以下一段话是作品中重要的内容,也是人物命运发生转折的原因。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
对格斯拉来说,他如果“顺应潮流”,就得利用广告,就得粗制滥造,就得赶时髦,让人们不断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来购买,以增加业务。
但是格斯拉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其良好品质在这里展现出来,他坚持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两年的时间,格斯拉的生意继续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
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生活艰难的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
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插手;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他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一个穷苦的靴匠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他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
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是导致格斯拉生意下滑的原因(“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气?
除了小说结束部分借“年轻人”的口说出了一部分原因,其他原因也不难揣测:在对待靴子问题上,他比顾客还要认真;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他认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他认为靴子的品质第一是经久耐穿,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矛盾的焦点,也许就在于他太重视靴子的品质。
小说主题深刻。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靴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小说塑造靴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
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不断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思考与探究】
1. 小说这种文体,我们应该相当熟悉,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
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们如何将这个简单的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呢?
明确:
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2. 本文是一个悲剧故事,鞋匠格斯拉的死以及死因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通过两个人物的对话告诉我们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格斯拉的死?对于格斯拉的死,当时的人们又是怎么样看待的?
明确:
格斯拉的死是由于他不会经营,没有了顾客,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整天在做靴子,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
当时的人们觉得格斯拉是个“怪人”,他的死“真是怪事”。
3. 格斯拉先生的确是奇怪的,除了这个年轻人讲的,在小说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也能充分领略到这个鞋匠的“怪”,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
请找出文章里写出格斯拉的“怪”的一些
细节,并说说你怎么看待他的“怪”,试着根据你的理解用更具体一些的词语来概括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明确:
第5小节: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
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格斯拉先生长得也是奇怪的,像“皮革制成”,有点僵硬和迟钝,但眼睛里却闪着“迷恋理想”的光芒。
(僵硬迟钝朴实严肃迷恋理想)
8-11小节:他的店堂里从来没有人的,来了顾客,格斯拉先生才慢慢从二楼下来,“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
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
“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12-21小节“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讲究诚信追求完美)
25、26小节:“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过后你会明白的。
”(对不顾体面不诚信的大公司无比蔑视和憎恨。
)
4. 这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还有两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前后对比来读,会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
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
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
5.这样一个手艺高超、朴实严肃、踏实诚信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结合课前对作品背景资料的查阅了解,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明确:
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因为格斯拉先生恪守的原则恰恰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虚荣的虚伪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格斯拉先生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反而
将靴子越做越结实经穿,格斯拉先生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
6.作家讲述这样一个悲剧,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为格斯拉先生洒一把辛酸泪吗?格斯拉先生经常断炊,后来饿死,因为最后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人们不再去定做格斯拉先生的靴子了,因为“顾客可不愿意等待呀”,这是那个年轻人所讲述的原因。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吗?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原先人们对格斯拉先生以及他的靴子是怎样的态度?后来人们不去定做格斯拉的靴子了,其中还有着怎样的原因?这些人在格斯拉的悲剧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
除了不愿意等待,人们对靴子的质量也不是那么看重了,“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在大公司的广告诱惑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人们适应了也进一步地去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人们再也无法理解格斯拉先生这个固执和怪异的老头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遗弃了格斯拉,积极顺应了这个物质社会发展的人们在一种无意识里把这个“像皮革一样”“死板板”的老鞋匠推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里。
【相关资料】
关于《品质》的评论
大凡各国小说名家写的短篇佳作,都有其各自的鲜明特色,惟其因为篇幅短,这就更需要浓缩、更需要有个性,正是有了这些特色方能成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艺术珍品。
在这中间,有的以强烈的形象对比来达到超乎寻常的艺术效果,如左拉的《陪衬人》、海明威的《法朗西斯·马康贝的短暂幸福》;有的以人物举止行为的夸张描写树立起不朽的艺术典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鲁迅的《孔乙己》;有的以出人意料的结尾使主题倏然升华至伟大的高度,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绿叶》、莫泊桑的《项链》;有的以深沉的笔触渲染了作者强调的悲剧气氛,如泰戈尔的《河边的台阶》、(木通)口一叶的《大午夜》。
而与这类浓彩重墨的格调相反的则是一种以极为平淡的白描手法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某人某事(而且一般总是凡人小事),却由于作者娴熟的艺术技巧和观察的细致入微,同样可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在这类小说中,几乎没有情节上的大起大落,也没有人物的激烈举动,更没有作者对精雕细琢的刻意追求,充满其间的只是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以及在这一风格引导下的魅力,这魅力来自于平淡之中,它就是在平淡中透露出来的光辉。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发表于1911年的短篇小说《品质》即属此列。
高尔斯华绥是一位以创作长篇系列小说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他之所以在193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也是由于他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出租》,1921)的巨大成功。
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以如椽之笔,用完全不同的格调去描写那些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并同样能够达到令人难忘的境界。
《品质》的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它以第一人称方式,通过“我”与靴匠格斯拉为定做靴子而打了若干年交道的过程的叙述,塑造了一位老实、诚恳、忠于自己技艺的老手艺人的感人形象。
小说题为“品质”,显然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就是歌颂、赞美这位普通劳动者的高贵品质,因此,小说的情节描写从头到尾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而展开的。
小说的开端就是一句极为平淡的叙述:“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
”这个“他”即为主人公靴匠
格斯拉。
接着,作者便着重介绍了格斯拉做靴子手艺的精湛,这些也并无惊人之言,但却有一句话使人为之一惊,确切地说是作者运用了一个令读者意想不到的词汇: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靴子还能有“灵魂”?谁见到过这“靴子灵魂”?恐怕都只有双肩一耸、两手一摊,无从回答。
但假如格斯拉能从作品中走出来的话,他一定会大声地争辩:“不,先生们,靴子是有灵魂的,它就在靴匠的心中!”高尔斯华绥笔下的靴匠是一个最渺小不过的小人物,但一旦赋予他“靴子灵魂”的见证者,那么可以说他比任何英雄伟人都还要来得伟大,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可以压倒世上一切人。
平淡中的神奇更是了不起的神奇,这也许就是像桂林独秀峰那样平地拔起直耸蓝天给人们留下不可忘怀的印象的原因吧,自然界如此,文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这个词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是的,高尔斯华绥确实把格斯拉这个形象和他的职业、他的精神糅在一起了,使人们无法把他从中分离出来,甚至连他的外貌也与靴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
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这幅肖像描写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二是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在人物精神境界的揭示上。
这又是一段令人神往的文字。
试想,读了这段描写之后,我们的眼前是否会出现这样一个皮肤“黄皱皱的”、有着“整齐的皱纹”的老头,手中拿着一双他刚做完的靴子,在得意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心灵的满足和理想的喜悦?
我想是会的。
格斯拉的“理想”是什么?格斯拉的“理想”仅仅是运用自己的手艺不断地为人们做出结实、漂亮、舒适、耐穿的靴子,他不为赚钱马虎了事,不损人利己,不偷工减料……一句话,他把恪守手艺人的品质看作高于一切。
他最恨那些只顾赚钱出卖粗制滥造的靴子的人。
当“我”有一次穿着那双在一家大公司里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时,他一眼就看出这是双劣等靴子:“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然后又气愤地斥责道:“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可耻!”一句话,就把这位正直的手艺人的品质的另一面立体化地雕刻出来了。
照例说,像这样一个品质高尚、技艺精湛的靴匠不但应该受到人们的敬重,而且应该有享受生活中最美好的内容的权利。
然而,他得到的却是什么呢?是饥饿,是死亡。
小说以极大的同情描述了这位靴匠最终的不幸遭遇,由于他坚持自己的信誉,他无法与那些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制造靴子的大公司竞争,他的生意逐渐地清淡了,“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这句话的本身就包含着一种极大的辛酸。
但即使在饥饿的严重威胁下,格斯拉仍然坚持两条:一是决不偷工减料,二是决不涨价。
这样做的结果使他保持了自己的品质,但却付出了一个人的最昂贵的代价——生命。
格斯拉死了,用他的店铺继承人的话来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接着,这位“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又向“我”作了具体解释,这段话很重要、很有分量,可以说既是对格斯拉品质的总结,又是对逼死他的社会的控诉,成了整篇小说的高潮,假如说这个短短的、平淡的小说还是有一个高潮的话。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
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顾客可不愿等待呀。
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
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作品的主题,然而从小说尾声的描写中——确切地说是那位“年轻人”对格斯拉的一番权威性的评论中——读者确实能够受到一种力量的冲击,这是一种感情的力量,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也许它比感情和精神还要高些。
“他是个怪人。
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怪人”一词点明了他无法为社会世俗势力所容纳的实质,格斯拉“怪”在何处?就是“怪”在他的品质上。
记不得是哪一位作家说过这么一句话:“风格是与题材联系在一起的,描写海洋的咆哮和描写小河的宁静是无法颠倒的,同样,描写统帅的威严和描写少女的羞涩也是不能混淆的。
”格斯拉是一位默默无闻的靴匠,平凡而低贱,但作者认为在他身上却蕴藏着一股伟大的神力,为了把这股神力传递给广大的读者,作者必须用适当的方式刻画出这个人物的形象,这个方式既不能是浓彩重墨,也不能是精雕细刻,应该是与格斯拉的内心世界相一致的:普通、平淡、伟大、高尚。
高尔斯华绥不愧是一位卓越的描写大师,在小说中他恰如其分地用最简单的词汇勾勒出了格斯拉的外表和精神,在这点上作者并没有忽视这位靴匠性格中的坚忍一面,并有意识地突出他嫉恶如仇的正义感。
当“我”穿着一家大公司制造的劣等靴子进他的店铺后,格斯拉愤慨地说“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这是靴匠对垄断阶级的斥责,也是一种痛苦的反抗,正如“我”所注意到的:“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我们可以打个比喻,把《品质》看成是采用最普通的材料——如木头、泥块、石头等等——制作成功的一件雕塑品,它虽然没有白玉、水晶、象牙那样昂贵的身价,但却具有最值得珍重的东西:人的价值。
在这件雕塑品里,我们看到的是胡须花白的老靴匠在专心致志地创造他的艺术品的情景;在这件雕塑品里,我们看到的是老靴匠在饥饿的威胁下宁愿饿死也决不放弃做一个正直的手艺人的原则精神;在这件雕塑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死不瞑目的老靴匠那双挣扎的手——这双手便是他一生品质的见证人和实践者……
老靴匠格斯拉死了,作者却把他活的形象留在了读者的心中,假如套用小说中的一句格言——“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高尔斯华绥好像把靴匠的本质嵌到文字里去了。
”
(《世界短篇小说名篇导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