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对哈尔滨城市格局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轨道交通对哈尔滨城市格局的影响分析
作者:姚焕新
来源:《商业经济》 2010年第24期
轨道交通对哈尔滨城市格局的影响分析
姚焕新
(宁波工程学院机械学院,浙江宁波315016)
[摘要] 轨道交通对哈尔滨城市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城市空间优化重组,完善
城市功能性布局,促进交通网络建设,形成以国际区域中心区为龙头、南北两岸为两翼、中小
城镇集群推进、城乡协调联动发展的大都市区新格局,确保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同时,还有效缩短市民候车和行程时间,降低冬季冰雪寒冷及夏季日晒雨淋的影响,切实改善市
民的出行条件。

[关键词] 轨道交通;城市空间;城镇体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 F920 [文献标识码] B
一、哈尔滨市轨道交通概述
哈尔滨市是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
化名城。

根据《哈尔滨城市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哈尔滨轨道网络根据“一个国际
区域中心区、4个副中心区、4大产业基地”的建设规划采取地上地下相结合、城区城郊相结合、平时战时相结合方式构建闭合线加放射线连接主城区和其他功能区,即以1条闭合环线贯通和
覆盖主城区,以4条放射交叉线及2条支线,连接主城区与周边主要发展区域,呈扇型辐射状,形成既向心又交织的轨道交通网络,总长143公里。

如图1所示。

1号线东起道外区化工路东至平房区,贯穿哈市最繁忙街道,是哈市的主要交通枢纽;2号线北起松北新区东至成高子,是哈市由北到东南的交通枢纽,它和1号线构成十字形交叉大动脉;3号线为环线,线路沿道外区红旗大街、进乡街、三大动力路、和兴路、康安路、河图街、友谊路南侧西二道街至靖宇大街、道外二十道街,经东直路,环至红旗大街,是哈市一个国际
区域中心区的主干线;4号线由正线和支线组成。

正线北起道外区大新街东至王岗;支线由省
政府,至道外区化工路。

加强西南到东北方向的线网密度;5号线由正线和支线组成。

正线西
起道里区群力新区,至道外区东风镇;支线由道里区新亭街至高新技术开发区。

二、轨道交通对哈尔滨城市格局的影响
(一)促进城市空间优化重组
1.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哈市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从单一中心的城市格
局向多中心城市的转变。

近几年哈尔滨市将建设一个国际区域中心区、4个副中心区、4大产业基地。

而轨道交通将引导这一次哈尔滨城市发展布局的改变,地铁建成后,将加速城市边缘区
和近郊工业区的发展,成为调整城市结构布局的最有力手段。

轨道交通建设对未来城市空间形
成“X轴双环,四城双核”的沿江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发展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X轴”指以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形成的“X”型生态系统为框架。

“双环”指在现有公路四环的基础上,向北再拓展一个快速公路外环。

“四城”指由“X轴”水系生态轴线划分的江南、江北主城区、呼兰新城和天恒新城四大城区。

“双核”江南主城区作为区域性的商贸、文化中心远景予以保
留和提升;松北副城区则在行政文化中心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商务、物流、体育等新城市服务
职能的主要聚集中心;江南、江北最终形成两个功能互补、相互呼应的城市。

地铁的建设对加强主城区与外围市县尤其是卫星城和产业聚集区的经济、文化、交通、通
信联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根据规划建设阿城、双城、宾县、五常、尚志、肇东6个卫星城和
宾西、新兴、牛家、新华、空港、对青山、兴隆、万宝园、双城、阿城、尚志、肇东开发区等
12个产业聚集区,形成生态良好、交通便捷、产业互补、功能完善、城市协调发展的哈尔滨都
市圈。

2.构筑面向江北的高新都市区。

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城市交通更加快捷,促使城市的布局更
加合理。

目前哈尔滨是由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松北区、平房区、呼兰区和阿城
区八个区组成。

轨道交通2号线和3号线的建设为通向江北的提供了便利,为促使“北跃”的
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根据规划在松花江北岸,建设北国水城,实现景观建设新跨越。

以松花
江以北、呼兰河以西、肇兰新河以南、肇东界以东约5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划“二纵、四横、十八湖”的水系网络布局,水面率达到12%,超过上海、杭州等江南传统水乡城市,构建
一座“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崭新北国水城。

同时在松花江北岸规划总面积130平方公
里的科技创新城,建设成为黑龙江省科技资源最富集、科技创新成果最多、产业转化能力最强
的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一流研发中心和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提
升松北区乃至哈尔滨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科技平台。

(二)完善城市功能性布局
1.地铁1号线对城市功能的完善。

随着地铁一号线的正式启动,南岗区多次与市轨道办进
行了沟通,目前已形成了初步规划设想,以地铁一号线16个站点中的哈医大二院站等5个大站为中心,建5个集中商业区、产业区。

哈医大二院站依托哈医大二院、哈药总厂和医科大学,
以拟建的地铁车站为中心,配合全省医疗、医药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建设全省最大的医疗、
医药综合服务中心;黑大站依托哈西服装城现有商业优势和周边黑大、理工大学等学府聚集,
人流密集的特点,建设学府四道街地下商业街,打造省内最大的国际服装加工交易中心;教化
广场站依托哈工大的科技优势,结合地铁车站建设,整合周边教化广场、百脑汇广场等地区资源,建设全市最大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科技发展和商品交易中心;博物馆站依托博物馆、秋林、果戈里大街的商业影响力,对周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商业资源、地理资源、基础设施
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将火车站地区的地下通道与秋林等地区的地下商业街及未来的地铁车站相
连接,打造类似纽约曼哈顿、东京银座、香港中环等地上、地下成功结合的国际化大商圈--秋
林国际核心地铁商城;哈工程大学地铁站利用极乐寺、孔庙、游乐园、文化园区等旅游资源,
对哈工程大学地铁站周边区域进行资源整合,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由传统的单纯观
光旅游,转向包括购物、休闲、商务、科技参观、科普教育在内的综合旅游及旅游纪念品购物
中心。

大力整合城市地下和地上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地铁经济和各种新兴业态,突出打造秋林
大商业圈,创新现代商业和服务业模式,使之成为哈尔滨市各种现代新兴产业高度聚合的“黄
金经济走廊”。

2.地铁建设对城区产业空间发展的提升。

2009年哈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0余万辆,并正
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给地面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道路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实施地铁
建设,建立以地铁为骨干、以公交为主导、以出租车为补充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有利于调
整和优化哈市路网体系构建。

对构建以道里中心区、爱建新城、道外三马地区、南岗中心区形
成的区域性中心区和在长江路一带、学府路哈西地区、群力地区、松北江湾地区、松浦地区形
成的五处区域性副中心起到很好的纽带作用;对装备制造业、制药、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与转化、绿色食品、对俄出口加工这五大产业基地的形成以及三大动力、油坊街、平房、迎宾路集中区、哈东、松浦、利民、呼兰铁东八大工业区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拉动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轨道交通建设涉及土建、机械、
电子、金融、商业、广告等多个行业,为哈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提高周边就业数量和相
关产业发展速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轨道交通导向下的低成本住行消费模式能较好地满足城
市中低收入居民出行和居住消费需求,降低农村人口的“入城门槛”,从而刺激关联消费需求。

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地铁所带来的产业链就不仅仅包括地铁上的代物业还有地铁的商圈经济。

还会带来商业模式的一种提升,地铁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地铁内部的零星的商业网点、地铁
的地下商场或者是商业街以及依托地铁沿线优势,打造大型的商业项目。

哈尔滨有很多年的地
下商城的建设开发的经验,打造大型的商业项目,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必然之路。

4.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哈尔滨构成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有两个,一个是冰雪旅游资源,一个是松花江湿地旅游资源。

哈尔滨也曾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龙兴之地”,具有灿烂的金源文化。

轨道交通网络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交通条件,将环都市旅游圈形成一个旅
游时空连续体。

通过区域交通网络的连接,将道外区和道里区的文博与商务旅游区、太阳岛--
松北新区的冰雪、休闲与娱乐旅游区、南岗区和高薪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教育、科技与会展旅游
区以及平房区和动力区的战争遗址与工业旅游区的串联起来。

进一步推动松花江两段为主的松
花江风景休闲廊道、马家沟城市生态休憩廊道、阿什河绿色生态休闲廊道和一环建设的发展方向。

5.促进交通网络的发展。

目前哈尔滨市城市交通一方面道路严重不足,与城市建设及经济
发展不相适应。

主城区被5条铁路(哈长、滨绥、滨州、滨北、拉滨)、几十条铁路专用线和
“一江、一河、三沟”(松花江,阿什河,马家沟、何家沟和信文沟)分割,道路与铁路交叉口
共62处,断头路、卡脖路多,道路通行能力差,对城市交通造成很大影响,也增大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难度。

影响城市交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过境交通干扰城市交通,二是市区客货运输枢纽和场
站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衔接不畅。

目前哈尔滨市有5条国省干道交汇于市区,由于解决过境交通的四环路(城市绕行线)东北半环及东环跨江桥尚未建成,导致进出“同三”、“绥满”、“黑大”等三条国道的相当一部分车辆穿越市区,甚至有的需要途径繁华地段。

据统计,过境交通占城市出入口的道路交通量的15-20%,这不仅给已经超负荷的城市道路
和出入口公路增加了交通压力,而且使过境车辆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制约了城市交通和
对外交通的发展。

地铁的建设发展,能很好地分流地面交通,提高运输效率,为缓解改善地面交通压力起到
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对加速道路建设和改造,提高道路等级水平,完善路网结构,打通三环、完成四环,形成以两轴、四环、十射道路为骨架的功能完善、安全快速的现代化城市道路交通
网络起到协调和促进作用。

哈尔滨市现有6处公路客运站、2020年将建成由9处客运站,7处
货运站组成的服务体系。

另外哈市地处高纬度寒带地区,冬季寒冷漫长,霜降期约180天,严寒天气给市民出行带
来较大影响。

地铁具有运量大、时间准、速度快、安全舒适等优势,其特有的快捷交通和高效
率疏导能力,有效缩短市民候车和行程时间,降低冬季冰雪寒冷及夏季日晒雨淋的影响,切实
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报批稿)[EB/OL].[2008-3-
19]./Techarticle/Urban/Techarticle_20333.shtml.
[2]哈尔滨轨道交通网规划图[EB/OL].[2009-08-10].
/map/detail_940860.html
[3] 哈尔滨市城市交通的问题与对策[EB/OL]. [2008-8-24].http: // blog. sina. com. cn / s / blog _ 615663990100l0ix.html.
[4]郑世海,董维克,徐公武,等.以创业创新精神建设宁波轨道交通若干问题的调查思考和对策建议[J].经济丛刊,2008(3):11
[5]马驹.建设武汉城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的必要性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
2008(10):7-9
[6]刘丽萍.哈尔滨城市交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建议[J].科技与管理,2008(10)
[责任编辑:潘洪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