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教育:教育学考研考点——中外史的比较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心意教育:教育学考研考点——中外史的比较教育中外史比较 1. 比较苏格拉底方法与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答案:
(1)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

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该方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影响灌输或强加给对方,而是通过探讨和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1 / 5
但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谈话的对象是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2)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启发诱导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二者缺一不可。

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

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

(3)两者的异同:
相同点:
①目的都是启发学生思维;②都采用了互动式交谈;③讨论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伦理内容。

不同点:
①问答次序不同。

---------------------------------------------------------------最新资料推荐------------------------------------------------------ 反映中西方教育传统的差异。

在西方,教育是从心中引出已有知识;而在中国,教育是从外部灌输。

②教育顺序不同。

苏格拉底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孔子强调从一般到特殊。

③教学目的不同。

苏格拉底强调探索新知;孔子强调温故知新。

2.从指导思想和改革措施两方面比较中国洋务教育与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1)指导思想的异同。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文明开化与和魂洋才。

相同点:
二者都重视引进和兴办西方近代教育,又希望不丢掉本国文化传统的根本。

不同点:
洋务教育旨在保留封建教育的同时,兴办西方近代教育;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以否定封建教育为前提,兴办西式近代教育。

(2)改革措施的异同。

相同点:
3 / 5
二者都采用了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措施,都聘请了洋教员执教、办理西式近代学校。

不同点:
①洋务教育未能使教育改革和社会改革同步进行;明治维新则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

②洋务教育只是当时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小部分,主要集中于专门教育;明治维新则对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涉及各级各类教育。

③兴办洋务教育的主体是部分具有危机和开放意识的官员,未能获得全国统一教育领导机构的有力支持,力量薄弱;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确立了以文部省为首的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通过政府动员全国力量进行的,力量强大。

3. 比较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异同。

答案: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
(1)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2)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与教育是同一过程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通过生活来进行,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4)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5)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人共始终的教育。

---------------------------------------------------------------最新资料推荐------------------------------------------------------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
(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种形式;(2)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3)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两者比较:
(1)相同点:
都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联系、学校要与社会相联系。

(2)不同点:
二者的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二者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二者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5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