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思考
上海市顾路中学曹洪根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就人的发展而言,“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它们具有其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影响,过多地倚重了“接受性学习。
”形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学生与生俱来的独立性、怀疑性、创造性等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发展,而且被消蚀得越来越少。
江泽民主席不断强调:“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我们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旨在使这一教学方法取得应有的地位,从而克服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带来的众多弊端,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把科学知识本身作为一种载体,其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研究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特长和创造空间,形成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学习的经验,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发展乃至创造、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研究性学习”有其跟“接受性学习”不同的价值取向,更具有超前意识,时代特色和人文精神。
下面,就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实践谈一些思考和体会。
1、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设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要设法创造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疑问,因为好奇心是一种对新异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的心理倾向,从心理学角度看,此时,大脑正处于觉醒状态,神经细胞兴奋性加强,接受者会自动关闭其他通道,只接受新异事物,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调整到最佳状态,这是使学生乐于参加探索研究活动的有效保证,例如,在学习“压强”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用力把整个鸡蛋握在手
中,鸡蛋不会破裂,但只用一个手指按鸡蛋,鸡蛋马上就破裂,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必定会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把学生导入急于探究其原因的轨道上。
一个有趣的问题情景,往往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成为主动探究的主角。
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绝不能轻易说“不”。
由于“研究性学习”不再是由教师把现成的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靠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来获得,在这一学生实践活动中,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预定的研究对象以外的问题发生兴趣,产生突发奇想而形成新的问题指向,从而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活动轨道,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师是立即设法把学生的活动纳入预定的轨道,还时及时捕捉学生的探究动向,充分肯定这些“越轨”问题的产生价值。
我认为,这是“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否真正渗透课堂教学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更是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比获得一个最终结果更重要,即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某些突发奇想也许并不合理,但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横加干涉,急于收兵。
让学生走一段弯路也未可不必,至少也可以使他们亲身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复杂和艰辛,更何况,知识的本质并不是不变的真理,而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牛顿的力学定律曾经是物理学的绝对真理,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离开了地球引力的特定条件,牛顿定律就不再是真理了。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产生的某些突发奇想,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恰恰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涵,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学生研究活动中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并予以充分肯定。
轻易说“不”,很有可能会扼杀学生创新的萌芽。
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能“积极参与”。
“研究性学习方法”实施成败的又一关键是在整个学习研究活动中,一定要保证学生的独立性,参与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由于“接受性学习方法”长期统治着课堂教学。
教师一直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概念,原理和
传授技能,这种观念,至今还在不少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许多教师(包括本人),往往会不自觉地“积极参与”,替代学生完成研究过程。
这种强化的习惯势必会成为“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效渗透的强大阻力,造成“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变味。
因此,我认为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务必把握好“指导”的尺度,防止过多的“指导”,甚至“积极参与”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研究性学习”才会有其生命力。
另外“研究性学习”比“接受性学习”要化费更多的时间,而且教师常常会产生“失控感”。
因而不同程度上会影响教师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信心,使“研究性学习”在初中课堂教学阵地上全面开花遇到了不少的阻力。
我认为克服这一阻力的唯一方法是教师一定要进一步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的理论,勇于从旧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抛弃患得患失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迈开教学改革的步伐。
也许,当前我们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对“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和内涵的理解还十分肤浅,但当前最重要的是起步,因为只要起步,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