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技巧]sketchup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程技巧]sketchup
x
组件自动开洞和黏附是sketchup的一大特色功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个功能可以大大提高建模速度,十分方便和智能。

但是,很多人(新手或老手)都对组件开洞这个功能概念模糊,不清楚组件开洞的基本条件,造成在建模过程中经常遇到无法自动开动或黏附等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试验来探讨组件开洞和黏附的必要条件和应用技巧。

大家可以边看边建,和我一起动手。

先说说组件开洞。

想要一个组件能够自动开洞,首先应该用正确的方法来建立组件,选取必要的参数。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总结如下:
首先,建立我们的试验环境,建立一个矩形盒子和一个独立的垂直面。

我的经验:如果想要组件自动开洞,那么我们最好在需要开洞的平面上直接建立组件。

例如我们现在需要在盒子上开窗:在盒子的前面上绘制矩形:
当然,我这里讲的是技术问题,不考虑美观,所以仅仅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形窗洞代表,更复杂的形式和这个基本形式的原理是一样的。

双击分割出来的小矩形面,则选中矩形四边和矩形面,点击右键-Make componet(创建组件):
弹出组件参数设置对话框:
这里有一些有关于组件开洞和黏附的重要选项,详细说一下:
1.组建名称,可以不改,系统自动命名,不会重复。

2.Glue to(黏附于...):这个选项下拉菜单中有若干选择(无、任意、垂直、水平、斜面),系统自动首选项为Any(任意),这个选项是最长用的,一般不用更改。

黏附面的概念:所谓黏附面,就是组件的一种特殊性质,组建建立后,组件会自动旋转组件自身使黏附面所在的平面与插入点所在的平面重合,实现黏附。

是不是不太明白?没关系,稍后会有例子来理解,现在可以先放一放,继续看下面的。

看到图中矩形面左下角出现的蓝色十字了么,这个十字有两重含义:
第一、表示当前要建立的组件的黏附面在蓝色十字所在的平面上。

第二、表示当前要建立的组件的插入点将设置在蓝色十字交点上。

3.如果需要更改“黏附于..”选项,则点击此按钮,然后在图上定义蓝色十字的位置。

你会发现,通常情况下,鼠标只会在初始蓝色十字所在的平面上移动、捕捉关键点,蓝色十字所在平面的位置鼠标根本不能到达更不可能捕捉到点。

4.“开洞”,这个选项至关重要,只有勾选此选项,组件才具有自动开洞功能。

点击Creat(创建)按钮,创建组件。

然后如下编辑组件,做成一个窗的形式:
为了便于观察,暂时隐去组建外的模型:
删去窗的前面,露出窗洞:
完成组建编辑:
可以看到,组件实现了在矩形盒子表面开洞的效果。

再来作个试验:定义另外一个类似的窗组件,但是这次我们建立时,glue to(黏附于)一项,选择None(无),此时Cut Opening (开洞)选项变灰,会发现组件不能自动开洞。

可以试试黏附选择Any(任意),但是不勾选Cut Opening(开洞),同样不能开洞。

结论1:
要实现组件开洞,最好(最保险)的方法是在直接需要开洞的面上建立并定义组件。

Glue to(黏附于...)选项必须选择除None(无)以外的其他选项,最普遍的选择Any(任意)
Cut opening(开洞)选项必须勾选。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窗”做一些操作,来探讨组件开洞和黏附:
打开component(组件库)列表或者使用复制命令,将刚建立的窗组件分别插入到bcd三个平面上,可以看到组件可以很顺利地自动对齐所在平面,并且能够自动开洞(如果使用阵列功能,同样可以)。

注意,组件之所以能够对齐所在平面,就是刚才说到的黏附面性质的结果,现在是否对黏附面的概念和用途有了一些了解?
如果复制、插入、阵列刚才那个Glue to(黏附于)设置为None (无)的窗组件,可以发现,不仅不能开洞,连自动黏附都不可能:
结论1.5:
组件开洞的必要条件是
Glue to(黏附于)选择除None(无)以外的其他选项,最普遍的选择Any(任意),并且勾选Cut Opening(开洞)选项。

组件自动黏附的必要条件是
Glue to(黏附于)选择除None(无)以外的其他选项,最普遍的选择Any(任意)。

我们做另外一个试验:
移动原来在矩形盒子上的窗,注意是移动而不是复制也不是插入或阵列,会发现只能在窗组件初始定义时的黏附面所在的平面上移动,也就是说现在窗只能移动到a平面的某个位置,或者d平面的某个位置,而b、c平面是移动不到的。

那么,我们移动到d平面,看看有什么结果:
虽然能够移动到d平面上,但是不能自动开洞。

再将其移回a平面,发现在a平面上,窗移动了位置,但只要没有出a平面,就可以自动开洞。

结论2:
正确设置了属性的组件,使用插入、复制、阵列等命令(共同特点是新增加的组件)可以在相应的面上自动黏附和开洞。

而将原组件移动的情况下,只有移动到原组件所在面(注意是所在面,而不是所在平面)之内的点才能开洞,移动到其他共面但互相独立的面时,同样不能自动开洞。

认真记住上面的几个结论,会对你制作开洞组件有帮助。

下面探讨一个棘手的问题:
我们刚才提到,如果使用黏附功能,那么移动组件的话,只能够在黏附面所在平面移动,所以给很多人造成了困扰,发现自己要移动某些组件时,却捕捉不到点。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源上看是自动黏附造成的,所以应该取消自动黏附,但取消自动黏附并不是说将组件的Glue to(黏附于)属性设置为None (无)就可以了。

作个试验:
在刚才建立的可以开洞的窗上点击右键,选择Entity Info(实体属性),弹出组件属性修改对话框,将Glue to设置为None,这时试着移动窗,移动范围仍然被锁定在一个垂直面上。

说明如此“取消”黏附属性是无用的。

要彻底取消黏附属性,必须:在组件上点击右键,选择Unglue (分离),分离后,Unglue选项变灰,再看实体属性对话框,组件的Glue to选项虽然还能选择,但是不管选择什么,都已经不起作用,说明Unglue是不可逆的功能,除非你Undo,够彻底了吧。

不过这时很多人就该哭了,因为我们彻底取消了Glue to属性,根据上面得出的结论,组件不开洞了!(事实证明结论是正确的!),难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自由移动组件就不能让组件自动开洞?
其实刚才说了,如果是使用复制、插入、阵列这类命令的话,组件还是可以被自由插入的,所以我们可以用复制的方法将新组件复制到需要的位置,然后删除原来的就可以了。

但是这种方法也有毛病,就是因为有了黏附属性,复制的组件可能自动黏附到你不希望的面上,错误地旋转。

这只能多试几次或临时建立一个面,让组件黏附到这个你希望的面上了。

总之,组件黏附和自动开洞是Sketchup的特色功能,给我们带来的异样的惊喜,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困惑,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询他的基础原理才能更好地加以利用,规避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