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培养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化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
培养策略
摘要:思维决定了发展,思维的高度不一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
运用结构化的思维,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展开结构性的思考,寻找事物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这样就可以运用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进行了合理的应用和培养,这对学生深入挖掘教材、整合数学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结构化思维;小学数学;策略
1数学结构化思维的内涵及重要性分析
1.1数学结构化思维的内涵
结构化思维属于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考方式,它指的是,当一个人处在多个任务等待解决或多个问题等待处理的无序状态时,运用思维框架从多个角度对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分析,将问题的脉络进行梳理,找到最有效的任务处理措施或最好的问题解决方法,进而取得良好的绩效。
数学的结构化思维指的是把结构化的思维方法延伸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用结构化的思维去思考复杂的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数学问题,并寻求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1.2培养学生数学结构化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性特征,为了确保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系统,在我国的小学数学课本中,一般都是以模块化的形式来编写的,在各个模块中,知识的难度是一层一层地递进的,彼此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并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结构性思维的训练,有助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整合,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五年
级数学“梯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们解释梯形和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们以已经学过的图形面
积计算公式为基础,自己猜测出怎样去计算梯形的面积。
学生在猜测和尝试的过
程中,也是一个运用结构化思维思考的过程,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探索问题的
解决方法,从而深化学生对图形知识计算方式及公式的印象。
2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和结构化思维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
虽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结构化思维的培养,可以实现多种教育目标。
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属于管理学知识的范畴,许多老师并没有重视这种思维方式
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结构化思维的培养仍然存在着
很多困难。
此外,国内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是将模块化数学知识拆分成若干个知
识点,为学生逐一呈现,将若干个小知识点汇总成一个单元,例如,部编版小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该单元由口算乘法和笔
算乘法两部分组成,其中笔算乘法又细分为四个课时,分别是: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方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积的变化规律和乘法估算。
该种教材
编写方法使知识的难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虽然它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数
学综合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个知识点之间有效地关
联起来,仅仅是按照教学计划,按课时逐步地完成各个知识点的讲解,这就造成
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很难形成结构化思维,很难依靠自身的学科素养来完成知识
的贯通。
3小学数学结构化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3.1找准学生现实经验的起点与逻辑起点
学生走进教室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是带着过去的经验和逻辑起点开始学
习新知识的。
所以,在教学一开始,我们就需要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经验和思维
方法,他们会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探究和解决问题,新的知识应该如何被纳入到
学生原有的认知系统中。
就拿一年级上册的“背土豆”来说,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7的加减运算,
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7加减运算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都能用点数法确定运算结果,
或者用“逐个加1”或者“逐个减1”确定运算结果,所以,教师在设计这一节
课时,要考虑把这一节课引入认知系统,是否有“认知重组”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摆和写的方式,找出计算结果和“7的组成”的关系,使学生顿悟到用“7的组成”进行7的加减运算,从而实现与后面“8加几”和
“9加几”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
此外,通过课后游戏,还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到“7的组成”所反映的也是“总数和分量”之间的联系,从而使10以内的加减
运算与“总数和分量”这一数学概念建立联系。
3.2关注数学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连接
从关联性的角度来看,一切事物都有关联性。
同样,对于小学数学知识来说,各个知识间从来不是孤立的,各知识点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联,其中一
种关联就是各知识板块间的关联。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重组的过程,如果想
要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实现认知重组,就要重视各个知识之间的内容关联,也
就是要重视本节知识与旧知之间的关联、本节知识和后续知识的关联、本节知识
和其他知识的横向关联。
就拿《二年级下册》的“分苹果”来说,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垂直计算,
是建立在学生对“平均分”的原有认识基础上的,北师大的这本书,引导学生把
平均分的计算过程,以垂直的形式记录下来,重点在于对垂直的每一个步骤的深
入理解,建立垂直与“平均分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这样就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垂直计算,融入到了“平均分”的知识网中。
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只是解决
了除法和“平均分”之间的联系,却没有解决除法和加减乘法之间的联系,学生
们很难理解,为什么除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会变得如此不同,学生们普遍觉得,
除法的计算方式,似乎变得“突兀”了起来,好像除法的计算方式,是一种“死记”的方式。
3.3深入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提升学生数学结构化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四大模块,它们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自学能力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
小学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模块的知识特点,带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夯实学生的数学结构化思维。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与几何知识是
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活空间。
教师可以带领学
生通过实践操作、空间想象、课件演示等方式来操作图形运动,利用图形运动为
学生分层次剖析图形和几何知识的本质、关联和特点,为学生树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形成结构化思维习惯,空间观念是发展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因素之一,它对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性思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它直接
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在对学生结构化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
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激活知识经验,以教学内容和数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相互联系,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和发展学生结构化
思维,把结构化思维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去,最终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
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1]徐靖宜.小学数学结构化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
究,2023(19):70-73.
[2]吴丽娟,朱正林.视觉化呈现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J].江苏教育,2023(09):87-88.
[3]李海娜.整体学习:搭建元素关联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思维[J].数学学习与
研究,2022(20):140-142.
[4]王生怀.结构化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探究——以小学数学为例[J].新课
程,2022(21):82-83.
[5]方嵘.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中应用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探析[J].生活教
育,2021(0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