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学年江妙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教学案例
科目:语文
题目:重点品读,提高落实目标的有效性——《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姓名:江妙沂
单位:桥头小学
时间:2010年5月7日
重点品读,提高落实目标的有效性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它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课文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了贫富悬殊、冷酷无情的社会剥削制度。
本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是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重点课文。
我所教的是第二课时,主要的学习内容是课文的第二大段“擦火柴”至课文结尾。
由于课文内容较长,一节课不可能把课文读深读透,我重点突出一个“读”字,抓住学生对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这一点,除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之外,课堂上着重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精彩片断进行悟读、品读,以达到长文短教的效果。
我在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
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读议结合,落实新课程的目标。
【案例描述】
〖片断一〗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采访一下大家,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
生:有好多吃的东西,鸡呀,烤鹅呀,饼呀……好多好多的。
生:我穿上新衣服还,和家里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去拜年,赚红包。
生:我可以尽情地地与小伙伴一齐放烟花。
……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的生活多丰富呀,你们真幸福呀!可你们知道吗?在遥远的丹麦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却光着头、赤着脚去卖火柴。
可是她一根火柴都没卖出,又冷又饿,又不敢回家,在墙角里缩成一团,大家想想,在这样冷的天气里,她会遇到什么事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生:想!
(通过课件的展示,通过激趣导入,为学生创设了特定的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我认为开头的开课导语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很快就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
然后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让学生带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
〖片断二〗
二、自读感悟,激发学生情感
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吧!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生:她太可怜了。
那么冷的天,又没吃过东西,她怎么能熬过这么冷的天气呢?生:如果这时有人送上一个面包给她就好了。
生:我认为这时候,她最需要的是温暖,如果生一堆火就好了。
生:“一双小脚被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我真想拿一双鞋子给她穿上。
生:老师,小女孩家那么穷,没有吃的又没有的穿,她的父母难道不理她的吗?她的父母太没人性了,在大年夜,女儿一整天都没回到家,他们都不找她回去。
小女孩实在可怜了,这时候,她需要的是亲情。
生:老师,我认为这么冷的天,又下着雪,可能她的父母比她更惨,所以没来接她回去。
师:的确,小女孩的遭遇到了这个时候,已成现实,那么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想到了什么呢?
(似乎一切都顺着落实目标的思维在前进,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这个疑问时,我没有叫停下来,而是顺应着学习中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说。
还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讨论。
)
三、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师:是呀!老师也有这个疑问,以上的这些同学想得真周到。
谁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呢?大家讨论讨论。
大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奇妙的幻景?说明了小孩想得到什么?并填写课件上的这个表格。
(顿时课堂费腾起来,过了几分钟陆续有几个学生站了起来。
并很快就完成了表格的内容,但我并不放松,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我抓住文中的几个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品读:
A.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B.“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C。
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
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D、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
〖片断三〗
四、总结延伸
师:小女孩因为冷才幻想得到火炉,因为饿才幻想得到烤鹅,因为孤独和痛苦才幻想得到圣诞树和奶奶,可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消失,这些幻景都是小女孩强烈渴望得到的,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是这小小的要求她都不能得到,最后还冻死街头.这是多可悲的事情,现实中不能得到的幸福,只能在幻觉和死了才能得到,那么是谁导致她的死?.
生:我认为,如果她的家人及时来带她回去,她就不用死了。
生:我认为,如果周围的人看到她这么可怜,给她一些食物或衣服穿,她也不致于冷死饿死。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社会制度不怎么好,有钱的人可以大鱼大肉地过年,穷人却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太不公平了。
师:对呀,你看我们中国,有困难的人常常得到人们的资助。
你们曾经帮助过有困难的人吗?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小女孩这么可怜,让我们伸出友谊之手来帮帮她吧!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你会怎么帮助她呢?
生:老师,我会请她到我家来,让她做我的小妹妹,让她吃好穿好。
生:我会发动全班同学凑钱,让她和我们一块上学。
生:我把我的旧衣服送给她穿,把我的零用钱,给她买好吃的。
我要让她分享我的快乐,我的幸福。
师:老师真的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同学们一颗颗金子般的心。
虽然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可能来到我们身边,但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命运的人。
(学生从文本中,从课堂上感受到的气氛中,说到我们怎么样对待有困难的人,从而达到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标。
)
【案例分析】
教学中,我通过与学生谈话,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大年夜幸福与快乐,从而话锋一转,很自然地迁移到课文中。
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并让小读者与文中的小女孩作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感悟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哀,从而“披文入情,心生怜悯”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爱”心。
深深陷入对小女孩的同情,他们的心灵由此在颤动,深深体味到小女孩的命运悲惨,由此产生对当时冷漠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命运的人。
反思这一节课,成功之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通过课件的展示,通过激趣导入,为学生创设了特定的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我认为开头的开课导语是比较成功的:上一节课,在又冷又黑的晚
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学生很快就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
然后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读通课文,让学生带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2、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抓住课文最使你感动的片断来反复地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
因此我重点指导指导生读好文中的几句话,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
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
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对小女孩产生了深切的同情,理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
最后让学生说说: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该怎样做呢?学生从文本中,从课堂上感受到的气氛中,说到我们怎么样对待有困难的人,从而达到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标。
3、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一是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课件和朗读辅以“情境教学法”,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以自我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是通过课件和朗读辅以“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再现情境,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明白是谁导致小女孩的死,这是多可悲的事情,小女孩现实中不能得到的幸福,只能在幻觉和死后才能得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他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阅读教学在于将作品中的美的语言对象化为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文章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品味,从而获得对作品深层的把握。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如果层层分析,不但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而且使文章的情感特色荡然无存,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在学这篇课文时,我以情感为主线,让学生抓住最受感动的地方,着重理解以上几个句子的含义。
通过范自读、小组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悟中读、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让学生体会到,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
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
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对小女孩产生了深切的同情,理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
但教学中,仍存在有不足的地方,如在小组评价上,都是教师评学生的多,学生互
相评价比较少,而且记分时有些差错,把这组的分记到别的组里,使学生有了争议。
读的形式仍然不多,时间也不足。
这些都有待我以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