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化蝶》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音乐《化蝶》说课稿
1. 说教材
1.1教材分析
《化蝶》是一首经典的中国音乐作品,在大班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这首乐曲旋律优美、舒缓,充满了诗意与情感,非常适合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妙和情感的表达。

它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将爱情与自由的主题通过音乐展现出来。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幼儿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与技能目标
幼儿能够熟悉《化蝶》的旋律,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

能够跟随音乐做出简单的动作反应,如挥舞手臂表现蝴蝶飞舞等动作。

1.2.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听、唱、动等多种方式,发展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

例如,在听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高低起伏,在唱的环节中,让幼儿初步体验音乐的旋律走向,在动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节奏感。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幼儿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中的美好情感,如忠诚、执着等。

1.3教学重难点
1.3.1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感受《化蝶》的音乐旋律特点,包括旋律的优美、舒缓等。

让幼儿能够准确地感知音乐的节奏,如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强弱弱的规律。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让幼儿感受这种节奏规律。

1.3.2教学难点
启发幼儿根据音乐的情感和旋律进行富有创意的动作创编。

因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如何引导他们将对音乐的理解转化为独特的动作是比较困难的。

例如,在引导幼儿创编蝴蝶飞舞动作时,有的幼儿可能只会简单模仿,难以有独特的表现。

2. 说学情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他们能够分辨不同的音乐情绪,如欢快、悲伤等。

在节奏感方面,经过之前的音乐学习,对一些简单的节奏型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幼儿的想象力丰富,但在将想象与音乐结合进行创作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3. 说教法
3.1情境教学法
创设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情境,如通过讲述故事的部分情节,让幼儿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例如,在开始教学时,教师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化为蝴蝶的情节,然后播放音乐,幼儿就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3.2游戏教学法
设计与音乐相关的游戏,如“蝴蝶飞舞”游戏。

幼儿们扮演蝴蝶,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进行飞舞,当音乐节奏加快时,蝴蝶飞得快,音乐节奏缓慢时,蝴蝶飞得慢。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

3.3示范教学法
教师亲自示范一些动作,如模仿蝴蝶的动作姿态,包括翅膀的扇动、身体的扭动等。

幼儿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能够更直观地学习和模仿,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

4. 说学法
4.1聆听法
幼儿通过反复聆听《化蝶》的音乐,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

例如,在第一次聆听时,让幼儿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音乐的整体氛围;在第二次聆听时,引导幼儿注意音乐中的某些特殊部分,如旋律的高潮部分。

4.2模仿法
模仿教师的动作或者其他幼儿富有创意的动作。

例如,当看到某个幼儿创编了一个很有趣的蝴蝶停歇的动作时,其他幼儿可以进行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

4.3合作法
幼儿分组进行动作创编或者音乐表演。

例如,一组幼儿负责表演蝴蝶飞舞,另一组幼儿负责表演花朵,通过合作来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画面,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说教学过程
5.1导入部分
5.1.1故事导入
教师开始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梁山伯的书生,他在求学的路上遇到了祝英台,祝英台女扮男装和梁山伯一起学习,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后来梁山伯知道祝英台是女子后,他们相爱了,可是祝英台的家人不同意他们在一起,梁山伯非常伤心,最后生病去世了,祝英台也跳进了梁山伯的坟墓,然后从坟墓里飞出了两只美丽的蝴蝶,这两只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变的。

”通过这个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为接下来的音乐欣赏做好铺垫。

5.1.2提问环节
教师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梁山伯和祝英台变成蝴蝶后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积极回答问题。

5.2欣赏音乐
5.2.1初听音乐
教师播放《化蝶》的音乐,幼儿安静地聆听,感受音乐的整体情绪。

在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幼儿:“小朋友们,听了这首音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高兴的、难过的还是平静的呢?”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初步感受。

5.2.2再听音乐
再次播放音乐,这次教师引导幼儿注意音乐的节奏。

教师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拍手,让幼儿跟着一起拍手,感受音乐的节奏规律。

同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即强弱弱的规律,让幼儿通过拍手更好地理解。

5.2.3分段聆听
将音乐分成几个段落进行聆听。

第一段音乐比较舒缓,教师引导幼儿想象蝴蝶刚刚从坟墓里飞出来,翅膀轻轻扇动的样子。

第二段音乐旋律有所起伏,教师引导幼儿想象蝴蝶在花丛中欢快飞舞的情景。

在每段音乐聆听后,教师都要与幼儿进行交流,询问他们的感受和想象。

5.3动作创编
5.3.1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一些蝴蝶飞舞的基本动作,如双臂轻轻摆动表示蝴蝶的翅膀扇动,身体微微扭动表示蝴蝶在空中的姿态等。

同时,教师边做动作边提醒幼儿注意动作要与音乐的节奏相匹配。

5.3.2幼儿尝试
幼儿开始尝试自己创编动作,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可以创编不同的蝴蝶动作,如蝴蝶停歇在花朵上、蝴蝶互相追逐等动作。

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

5.3.3小组展示
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动作创编的展示。

每个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的幼儿可以进行评价,说说自己喜欢的动作和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

教师也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幼儿的创意和努力。

5.4音乐表演
5.4.1角色分配
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扮演蝴蝶或者花朵。

扮演蝴蝶的幼儿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扮演花朵的幼儿要保持静止的姿势,就像真的花朵一样。

5.4.2整体表演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开始进行音乐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注意音乐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和表情。

表演结束后,教师对幼儿的表演进行总结评价,再次强调音乐与动作的配合以及幼儿在表演中表现出的情感。

5.5总结与拓展
5.5.1总结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化蝶》的音乐特点、幼儿创编的动作等。

教师强调音乐的美妙之处以及通过音乐可以表达各种情感。

5.5.2拓展
教师介绍一些其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如《茉莉花》等,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探索欲望。

6. 课堂练习
6.1例题1
听一段音乐片段(从《化蝶》中选取),判断这段音乐是表现蝴蝶在做什么?(A. 刚刚起飞 B. 在花丛中飞舞 C. 停歇在花朵上)
答案: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如果音乐比较舒缓,节奏较慢,可能是刚刚起飞;如果音乐节奏适中,旋律优美且有一定的起伏,可能是在花丛中飞舞;如果音乐突然变得很缓慢,且有一种稳定的感觉,可能是停歇在花朵上。

6.2例题2
根据《化蝶》的三拍子节奏特点,用拍手或者跺脚的方式表现出来。

答案:按照强弱弱的规律,拍手或者跺脚。

例如,第一次拍手重一点,后面两次轻一点。

6.3例题3
请幼儿根据自己对《化蝶》音乐的理解,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心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变成蝴蝶后的样子。

答案:例如“梁山伯和祝英台变成蝴蝶后,它们在美丽的花园里快乐地飞舞着,翅膀上闪着彩色的光。


7. 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有效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游戏教学法和示范教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然而,在动作创编环节,部分幼儿还是存在创意不足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生活习性等,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同时,在音乐欣赏环节,还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的方式,让幼儿更加深入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在幼儿评价环节,幼儿的评价能力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客观评价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