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20例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性瘫痪20例临床分析
作者:孟旭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13期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脑瘫的常见病因,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方法对不同年龄的20例脑瘫患儿进行病因分析、接受治疗和功能训练。
结果通过对20例患儿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现先天性脑组织发育异常和出生窒息是脑瘫最常见病因。
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功能训练可减轻伤残程度,提高生存质量,现正在进一步观察中。
【关键词】脑性瘫痪;小儿;早期诊断;治疗
脑性瘫痪(脑瘫)是影响人体素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约占为 1.8‰~4‰。
笔者对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完整资料的2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7:3,年龄2~4岁6例,4~7岁13例,7~13岁1例。
1.2 病因分类围产期因素13例,生后窒息7例,早产2例,小样儿1例,母孕期有先兆流产药物保胎2例,产时子痫1例,生后2周内感染性疾病2例,原因不明7例。
1.3 临床表现痉挛性脑瘫15例,表现为握持反射增强,肌张力增高,下肢重于上肢;全身(四肢)瘫12例,一侧肢体偏瘫3例;锥体外路系统瘫2例,表现为手足徐动,不自主无目的运动;肌张力低下型2例,表现为头不能竖直,不能独立,双下肢无力不能持重;混合型1例(锥体外路型并痉挛型)。
窒息合并不同程度智力低下8例,轻度1例,重度3例,极重度3例;早产儿1例,轻度智力低下1例,中度1例,正常1例;母孕期注射黄体酮1例及产时子痫1例,均为中度智力低下;核黄疸1例为重度智力低下;生后2周内感染性疾病1例:1例轻度智力低下,1例正常;原因不明7例,轻度智力低下2例,中度1例,重度3例。
头颅CT表现:正常2例,异常18例,脑室旁软化灶4例,脑畸形3例:脑穿通畸形1例,膑胝体缺如2例;脑萎缩7例。
2 讨论
脑性瘫痪病因复杂,过去一直认为主要病因是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及核黄疸等。
但半个世纪以来,国外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出生窒息并非脑瘫的常见病因,多数高危妊娠所娩出的小儿神经系统均为正常,仅有不到10‰的痉挛性脑瘫患儿在出生时曾发生窒息。
本文患者中头颅CT结果表明部分脑瘫的病因是由于先天性脑组织发育异常所致。
妊娠母亲在怀孕过程中的营养状态、孕早期病毒。
寄生虫感染、化学物资中毒、放射线损伤等均可能造成胎儿脑组织发育异常。
本文结果显示:出生时窒息7例占35%,与国外资料不符;原因不明7例,占35%;早产儿1例,占5%;孕期用药物保胎、核黄疸、生后2周内颅内感染性疾病各1例,占5%;小样儿及产时子痫各1例,占5%。
脑瘫患儿不仅有运动伤残,还常伴有一系列发育异常,如智力低下、癫痫,视力、听力、语言、认知和行为异常。
为提高人口素质,必须重视产前检查、孕母营养平衡、预防孕期感染及物理、化学损伤,提高接生技术,尽可能减少脑瘫患儿的出生。
对脑瘫的患者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开发智力,减轻伤残程度。
关于早期诊断,要注意在小儿出现运动发育落后之前,有下列表现时应想到脑瘫的可能[1]:①过度激惹:表现为非常敏感和激动,刺激阈值低,对噪音和体位的改变敏感、持续哭叫
和入睡困难;②早期喂养困难:表现吸吮和吞咽运动不协调,频繁吐白沫,以及持续体质量不增;③护理困难:不能协调配合护理,发育早熟,能早会翻身,但其动作如突然的,反射性的、滚木头似的,手的操作能力笨拙,这可能是痉挛性偏瘫的最早表现。
此外还要注意:①肌张力;②有意识运动的负荷量;③原始反射是否如期消失;④正常的自动反应的出现,包括身体中立位、平衡及保护性反应。
关于早期治疗,应早期给予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加强语言和运动功能的训练。
年龄越小对治疗和功能训练越有利。
胚胎学研究认为脑发育关键时刻在胚胎8周~2岁,脑细胞的分化在3周岁基本完成,到8周岁结束。
也就是说脑的发育和细胞分化旺盛时期是胚胎期和幼儿期,学龄期仍有分化能力。
在这个阶段进行治疗和功能训练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对痉挛性脑瘫,5~6岁可进行手术治疗[2]。
本组20例有10例在接受治疗和功能训练,已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现正在观察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吴希如.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76-377.
2 周小薇.儿科急重症与疑难患者诊治平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