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模拟试卷3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理学)模拟试卷3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韩某与刘某婚后购买住房一套,并签订协议:“刘某应忠诚于韩某,如因其婚外情离婚,该住房归韩某所有。

”后韩某以刘某与第三者的QQ聊天记录为证据,诉其违反忠诚协议。

法官认为,该协议系双方自愿签订,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故合法有效。

经调解,两人离婚,住房归韩某。

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司考.2013.1.11)
A.该协议仅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
B.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能仅被看做是一种内心活动,而应首先被视为可能在法律上产生后果的行为
C.法律禁止的行为或不禁止的行为,均可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
D.法官对协议的解释符合“法伦理性的原则”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法官正是基于该协议,判决住房归韩某。

可见,该协议不仅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也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故选A,BCD表述正确。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2.2012年,潘桂花、李大响老夫妇处置房产时,发现房产证产权人由潘桂花变成其子李能。

原来,早在七年前李能就利用其母不识字骗其母签订合同,将房屋作价过户到自己名下。

二老怒将李能诉至法院。

法院查明,潘桂花因精神障碍,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据此,法院认定该合同无效。

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司考.2013.1.14)
A.李能的行为违反了物权的取得应当遵守法律、尊重公德、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
B.从法理上看,法院主要根据“法律家长主义”原则(即,法律对于当事人“不真实反映其意志的危险选择”应进行限制,使之免于自我伤害)对李能的意志行为进行判断,从而否定了他的做法
C.潘桂花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对法律关系主体构成资格的一种认定
D.从诉讼“争点”理论看,本案争执的焦点不在李能是否利用其母不识字骗其母签订合同,而在于合同转让的效力如何认定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表述正确。

B项,“法律家长主义”原则主要是为了保护潘桂花,因其精神障碍不能真实反映其意志,而不是针对李能的行为,故B项表述不正确。

C项,法律关系主体构成资格,包括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认定是对潘桂花行为能力即主体构成资格的认定,故C项正确。

D项表
述准确。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3.甲、乙分别为某有限责任公司的自然人股东,后甲在乙知情但不同意的情况下,为帮助妹妹获取贷款,将自有股份质押给银行,乙以甲侵犯其股东权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司考.2011.1.12)
A.担保关系是债权关系的保护性法律关系
B.债权关系是质押关系的第一性法律关系
C.诉讼关系是股权关系的隶属性法律关系
D.债权关系是质押关系的调整性法律关系
正确答案:B
解析:保护性法律关系是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它执行的是法的保护职能,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保护规则(否定性法律后果)的内容,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

它的典型特征是一方主体(主体)适用法律制裁,另一方主体(通常是违法者)必须接受这种法律制裁,如刑事法律关系。

A项担保关系显然不符合保护性法律关系的特征。

第一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是人们之间依法建立的不依赖其他法律关系而独立存在的或在多向法律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法律关系。

由此而产生的、居于从属地位的法律关系,就是第二性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

易知,债权关系是第一性法律关系,质押关系是第二性法律关系。

故B正确。

隶属性(纵向)法律关系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有管理与被管理、命令与服从、监督与被监督诸方面的差异。

诉讼关系中,法院和原被告之间是隶属法律关系,但是原告和被告之间属于平权性(横向)法律关系。

故C错误。

调整性法律关系是基于人们的合法行为而产生的、执行法的调整职能的法律关系,它所实现的是法律规范(规则)的行为规则的内容。

调整性法律关系不需要适用法律制裁,法律主体之间即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本案债权关系和质押关系非基于合法行为产生,故不能说是调整性法律关系,D错误。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4.“事实构成”是指( )。

A.构成一个法律事实的相关要素
B.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的整体
C.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结合
D.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的结合
正确答案:B
解析:在法学上,常常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的整体称为“事实构成”。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5.法律关系根源于( )。

A.思想社会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物质生活关系
D.财产关系
正确答案:C
解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国家意志内容的最终决定因素,它是法的第二层次的本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一般指生产方式,也是社会经济基础,因而法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既不能从“唯意志论”来理解法的本质,认为法是以意志为基础的,甚至认为法能创造社会经济关系;也不能否认法的阶级意志而仅讲法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这也等于将法与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6.下列有哪一项不属于或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
A.张三经李四(精神病人)的父母同意而收养李四
B.甲乙根据《合同法》订立抵押合同
C.甲年满10周岁时向乙购买了价值1000元的自行车
D.甲与乙约定选择法院管辖
正确答案:C
解析:依民法规定,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之一。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系限制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态不相适应的行为是无效的。

因此C中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不能构成法律关系。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7.法律关系的观念来自于( )。

A.德国法
B.宗教法
C.罗马法
D.普通法
正确答案:C
解析:在历史上,法律关系的观念最早来源于罗马法之“法律的锁链”的观念。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8.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属于法律客体的哪一种类?( ) A.物
B.行为结果
C.精神产品
D.人身
正确答案:C
解析: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如纸张、胶片、磁盘)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属于非物质财富。

影视作品应属于精神产品。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9.胡某夫妇因有事外出,便雇用一保姆临时在家照看孩子,事后付给保姆酬劳500元钱。

关于胡某夫妇与保姆之间法律关系的客体,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孩子
B.保姆
C.孩子的安全、健康
D.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
正确答案:D
解析:胡某夫妇和保姆之间存在双向法律关系,即胡某夫妇有权要求保姆照看孩子,同时也有义务向保姆支付500元报酬;保姆有义务照看孩子,同时也有权要求雇主支付报酬。

因此,在这个法律关系中有两个法律关系客体,即照看孩子的劳务和500元报酬。

故选D。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10.刘某和药店主孙某之间订有买卖协议,由刘某长期供应孙某假药低价销售。

后因孙某欠款较多,双方发生纠纷。

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刘某和孙某之间具有买卖的法律关系
B.假药和欠款是双方法律关系的客体
C.刘某和孙某购销假药的行为违法,但买卖行为在法律上有效
D.双方的协议违反法律,是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正确答案:D
解析:刘某和孙某签订的买卖合同的标的违反国家法律,侵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导致合同无效,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故选D。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11.西方法律格言说:“法律不强人所难”。

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司考.2008.1.1)
A.凡是人能够做到的,都是法律所要求的
B.对人所不知晓的事项,法律不得规定为义务
C.根据法律规定,人对不能预见的事项,不承担过错责任
D.天灾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律加以调整的事项
正确答案:C
解析:尽管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万能的。

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如人们的情感关系、友谊关系)不适宜由法律来调整。

因此,在某些人们活动的领域,法律不应涉足其间。

故A项错误。

本题从法律的调整范围出发,在考查法的局限性的同时,也间接考查了法律事件,因为B、c、D三项实质上是在考查法律能否调整由法律事件引发的法律关系。

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

天灾属于法律事件,但却要受到法律的调整。

在发生法律事件时,尽管在当事人的意志范围之外,但有时法律还是会对人们施以义务,如紧急避险的情形。

所以,这种义务是无过错责任,不是过错责任。

故C项正确。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12.孙某的狗曾咬伤过邻居钱某的小孙子,钱某为此一直耿耿于怀。

一天,钱某趁孙某不备,将孙某的狗毒死。

孙某掌握了钱某投毒的证据之后,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钱某赔偿孙某600元钱。

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司考.2008.1.7)
A.孙某因对其狗享有所有权而形成的法律关系属于保护性法律关系
B.由于孙某起诉而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属于第二性的法律关系
C.因钱某毒死孙某的狗而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属于纵向的法律关系
D.因钱某毒死孙某的狗而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中,孙某不得放弃自己的权利
正确答案:B
解析:孙某对其狗享有所有权,这是受法律保护的,因此而形成的法律关系属于调整性法律关系。

保护性法律关系则是在违法行为基础上产生的。

钱某毒死孙某的狗的行为属侵权行为,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是保护性法律关系,而由于孙某起诉而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是由该保护性法律关系而产生的、居于从属地位的第二性法律关系。

因钱某毒死孙某的狗而形成的损害赔偿关系属于横向的法律关系,故孙某可以放弃自己的权利。

所以B项正确。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13.下列人中,第一次对法律关系作了理论阐述的法学家是( )。

A.萨维尼
B.霍菲尔德
C.考库雷克
D.哈特
正确答案:A
解析:德国法学家萨维尼于1839一1840年第一次对法律关系作了理论阐述,最早将法律关系界定为“由法律规则所决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故选A。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14.根据法律主体的多少及其权利义务是否一致,可将法律关系分为( )。

A.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B.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
C.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向法律关系
D.主法律关系和从法律关系
正确答案:C
解析:单向法律关系是指权利人仅享有权利,义务人仅履行义务,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反的联系;双向法律关系是指在特定的双方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两个单项法律关系,其中一方的权利对应着另一方的义务,反之亦然;多向法律关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关法律关系的复合体,这三种法律关系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15.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后乙公司违约。

甲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乙公司承担违约责任,乙公司不执行判决,由法院强制执行。

关于此案中的法律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法院对乙公司强制执行的法律关系是调整性法律关系
B.法院与甲、乙公司在诉讼中的法律关系是平权法律关系
C.甲、乙公司分别作为诉讼的原、被告是纵向的法律关系
D.甲、乙公司的合同关系是调整性法律关系
正确答案:D
解析: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在法律上与当事人并不处于平等的地位,法院对乙公司强制执行的法律关系是保护性法律关系;法院在诉讼中与两公司的法律关系是纵向(隶属)法律关系,即在不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建立的权力服从关系。

甲、乙两公司作为诉讼当事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他们之间的合同关系属于调整性法律关系。

故选D。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16.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称为( )。

A.行为能力
B.权利能力
C.权利行为能力
D.责任行为能力
正确答案:A
解析: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它是法律主体的意识能力在法律上的反映。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17.关于公民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表述正确的是( )。

A.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必须首先具有行为能力
B.公民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不能分离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D.公民丧失行为能力,也就意味着权利能力的丧失
正确答案:C
解析:公民的行为能力不同于其权利能力。

具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在公民的法律关系主体资格构成中,这两种能力可能是统一的,也可能是分离的。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18.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被称为( )。

A.法律关系内容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载体
D.法律关系的目的
正确答案:B
解析:法律关系的客体,即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是一定利益的法律形式。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19.法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根本区别是( )。

A.合法性
B.物质制约性
C.意志性
D.强制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

它是人与人之间的合法关系,这是它与其他社会关系的根本区别。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20.法律关系主体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的法律资格。

这在法学上被称为( )。

A.行为能力
B.权利能力
C.权利主体
D.权利客体
正确答案:B
解析:所谓权利能力,就是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的法律资格。

它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21.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6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能以自己的劳动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应当被视为( )。

A.完全行为能力人
B.限制行为能力人
C.无行为能力人
D.部分行为能力人
正确答案:A
解析:完全行为能力人,是指达到一定法定年龄、智力健全,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的自然人(公民)。

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法律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16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有利于保护这类自然人的特殊利益。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22.我国《刑法》将已经满14岁不满16岁的公民视为( )。

A.完全行为能力人
B.限制行为能力人
C.无行为能力人
D.部分行为能力人
正确答案:B
解析:限制行为能力人是指行为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只具有部分行为能力的公民。

刑法所指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又称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故选B。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23.下列有关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法人有权利能力,就一定有行为能力
B.法人的行为能力自法人成立之时就受到限制
C.法人的权利能力自法人成立之时就受到限制
D.法人有行为能力,不一定有权利能力
正确答案:D
解析: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灭的,法人一经成立,就同时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人一经撤销,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就同时消灭。

法人的行为能力是有限的,由其成立宗旨和业务范围所决定。

故D不正确。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24.张三将一批货物交给某铁路公司,让其运到北京西站,张三与某铁路公司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客体是( )。

A.货物
B.铁路
C.运输行为结果
D.火车
正确答案:C
解析: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有:物、人身、精神产品、行为结果。

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行为结果是特定的,即义务人完成其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能够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要求。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25.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法律事实,另一个是( )。

A.法律规范
B.法律行为
C.法律事件
D.法律适用
正确答案:A
解析: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主要有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依据,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直接前提条件,它是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联系的中介。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26.我国法律规定,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包括( )。

A.未满10岁的未成年人
B.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C.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D.在押的犯人
正确答案:C
解析: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和10周岁以上未成年人。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27.我国法律规定,无行为能力人包括有( )。

A.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B.16岁以下的人
C.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D.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
正确答案:A
解析: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不满10周岁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28.法律关系属于思想社会关系和( )现象。

A.上层建筑
B.物质社会关系
C.经济基础
D.思想关系
正确答案:A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社会关系和思想社会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法律关系属于思想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现象。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29.凡是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 )。

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内容
D.法律事实
正确答案:D
解析:选项A,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般指这种关系的当事人,有时也指参与者。

我国法律关系通常的主体是公民(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以及国家。

选项B,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选项C。

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选项D,法律事实是指
凡是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30.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事件,另一类是( )。

A.法律后果
B.法律制裁
C.法律责任
D.法律行为
正确答案:D
解析:法律事实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律事件,另一类是法律行为。

法律事件是指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与参加者意志无关的法律事实。

法律行为是指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而通常又与人的意志有关的人的某种实际行动。

知识模块:法律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