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流经济学理论“钟摆”的轨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主流经济学理论“钟摆”的轨迹
我国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可以被描述为“钟摆”式的轨迹。
这个“钟摆”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经济学主要受到苏联式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
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经济学逐渐转向了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反映在
经济学理论上。
“钟摆”的第一次摆动经历了以赵九章、吴敬琏为代表的计划经济学派和以林毅夫、
郑剑锋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之间的争论。
计划经济学派认为经济的核心是政府在经济中
的角色,而发展经济学派则认为市场才是经济的主导力量,政府只是对市场的协调者和监
管者。
这些争论形成了现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并影响了后来经济学的发展。
“钟摆”的第二次摆动是在1992年,当时改革领导者们开始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尝试用市场化手段来推动改革。
这导致了一些学派的出现,例如”新古典主义
经济学派”,它试图把市场与政府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此来解决经济复杂性问题。
此外,
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社会主义主义思潮也开始回到了中国的学术舞台上。
从2010年到2012年之间,“钟摆”开始了第三次摆动。
此时,中国经济学家开始重
温老话题,即如何看待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政府在市场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某些方面,市场的作
用也同样值得重视。
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学理论的“钟摆”式轨迹展示了一个经济体制不断转型和演变的
过程。
随着中国发生的各种变化和经济体制的持续转型,我们可以预见,中国经济学的
“钟摆”也将继续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