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在小儿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的价值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研究
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在小儿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的价值研究
康晓春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中医医院 甘肃省秦安县 741600
【摘 要】目的:研究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在鉴别小儿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接受治疗的已经确诊为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患儿各5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儿童50名,回顾分析其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诊断结果,并探究检测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经临床统计分析后,细菌感染组的患儿,在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中,白细胞检测量、中性粒细胞检测量均高于健康组与病毒感染组,P均<0.05;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诊断方法的各项阳性率,均高于血常规单独检测与C反应蛋白单独检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临床统计分析,C反应蛋白诊断方法与血常规诊断方法,虽然能有鉴别小儿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类型,但其诊断的灵敏性不如联合检测,两种方法在检测中,相互并不冲突,因此联合检测法,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常规;C反蛋白;细菌感染;病毒感染
小儿感染疾病是最为常见的临床儿科疾病,根据感染源的差异,可将其分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两个类型[1]。

不管是哪一类的感染,患儿在感染早期均无明显体征,随后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发烧、高烧等情况,在诊断中也容易与其他疾病造成误诊干预,从而导致治疗延误,严重会造成患儿出现休克,甚至留下不良后遗症,给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灵伤害[2]。

在针对这一
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改善情况
通过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发现治疗前期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对比,其差异不明显。

而治疗干预后的各个时期中,观察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如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同时有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中出现3例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2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和1例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6.09%。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如表3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受到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影响,使得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

从现阶段甲状腺癌的治疗方式来看,一般以外科手术方式为主,但是受到甲状腺解剖位置特殊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血供障碍或者甲状腺误切等问题,进而类疾病的治疗中,只有准确判断出感染类
型,才能对症下药,确保治疗的精确性。

我院在进行这一类的探究中,就血常规联
合C反应蛋白的临床诊断意义,进行了对
比分析研究,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引发术后四肢麻木、抽搐、声带活动障碍
以及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对患者的生活
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对此,寻找一种高效、
安全性高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往的甲状腺癌全切手术治疗过程中,需
要遵循“上近下远”的操作原则,虽然可
以有效去除病灶组织,但是手术过程中往
往会对甲状旁腺血供造成损伤,从而导致
术后甲状旁腺组织缺血性坏死,影响甲状
旁腺功能,并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2]。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手术
指标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接受甲状
腺被膜解剖技术治疗方案的观察组患者,
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远远小于对照组
(P<0.05),并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
组(P<0.05)。

与此同时,通过两组患者
甲状腺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
发生情况的综合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术
后各个阶段的甲状腺功能改善情况,均优
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
并发症发生率为8.70%,明显低于26.09%
(P<0.05)。

这一研究结果显示,甲状腺
被膜解剖技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中具
有较大应用价值。

究其原因,与甲状腺被
膜解剖技术本身具有的较高安全性、可靠
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手术过程中,甲状
腺被膜解剖技术可以紧贴甲状腺真被膜解
剖上级,同时对进出腺体的血管实施结扎,
这样可以通过保留甲状腺血供这一方式,
有效控制患者术中的出血量。

另一方面,
将结扎之后的血管与结缔组织与甲状腺分
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
期间接受治疗的已经确诊为病毒性感染、
细菌性感染患儿各5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
儿童50名,回顾分析其血常规和C反应
蛋白诊断结果,并探究不同检测方法跟他
临床中应用价值。

经比较本次参与对比分
析的三组儿童的基本情况,男孩80例,女
孩70例,年龄均在3个月~10岁之间,平
均年龄(5.8±2.9)岁,且所有儿童除两组
离,可以在直视情况下预防术中误切问题
的出现[3]。

综上所述,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
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
活应用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可以在有效
减少术中出血量的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
生率,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应该在加深对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
认识的基础上,将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广
泛的应用与临床实践中,实现甲状腺被膜
解剖技术作用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青军.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在分
化型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07):777-
779.
[2]贺成平.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对
甲状腺肿瘤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及喉
返神经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
报,2017,23(07):980-982.
[3]于鹏飞,黄杰,马隽.甲状腺被
膜解剖技术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的
临床价值[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
志,2015,30(02):139+141.
作者简介
邓王孝(1987-),男,海南省陵水县人。

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海南医学院。

现有
职称:助理实验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体
解剖学。

<<上接61页
622019.05
基础研究
感染患儿与健康患儿的发烧症状区别之外,其余各项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表明具有临床可比价值。

1.2 方法
本次的临床检测方法,以儿童的末梢指血进行采集分析,主要检测方法分别为,C反应蛋白免疫对比检测法,所用检测仪器为OLYMPUS公司的AU2700全自动升华分析仪,将2ml血液放入带有CRP预稀释液管内进行检测,同时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所用试剂均为该仪器专用配套试剂。

血常规诊断检测,均由Sysmex 公司的XE-21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进行检测,将1ml的血液放入抗凝管内,充分混合均匀后进行检测,其检测指标,均按照出场说明的标准进行检测。

注意两种检测方法所应用的试剂均必须在有效期内检测。

1.3 统计方法
本次的临床统计数据,均由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
资料用(t进行校验,计数资料则由%表达,X2进行校验,当检测结果P<0.05时,则表明本次临床统计结果,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儿童检测指标对比
临床统计分析后,病毒感染组患儿的各项指标,虽然高于健康儿童组,但各数据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细菌感染组的患儿,在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中,白细胞检测量、中性粒细胞检测量均高于健康组与病毒感染组,P均<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 不同检测结果的诊断率对比
经统计分析后,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
白诊断方法的各项阳性率,均高于血常规
单独检测与C反应蛋白单独检测,其差异
性P均<0.05,表明具有显著差异,具体
数据如表2所示。

3 讨论
小儿感染性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病原
体有病毒和细菌两种类型,另外还有寄生
虫、真菌和支原体感染等等,这些感性疾
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很难鉴别诊断。

临床
上诊断病原体的方法一般为病原学检测,
细菌感染一般采用痰液检验、血液检验和
脑脊液等标本检验,然后进行细菌培养和
鉴定进行诊疗[3]。

但是这种检验方法容易
受外界因素影响,细菌体外培养耗时长,
培养条件严格等,导致阳性率低。

而血常规检测单独应用于新生儿感染
检测不能明确具体感染状况,且小儿白细
胞容易受药物、体温、进食等因素影响,
检测结果误差较大。

C-反应蛋白是肝脏合
成的一种急性应激反应蛋白,对T淋巴细
胞介导免疫作用、补体系统、巨噬细胞吞
噬作用等具有激活作用。

C-反应蛋白的半
衰期比较短,所以在感染、组织损伤和炎
症的状态下短期水平升高明显,但是病毒
感染对其影响并不明显[4]。

C-反应蛋白临
床检验优势:检测准确率比较高,而且操
作简单,所需标本量少,检测所需时间短,
不受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所以此方法经
常应用于细菌感染做鉴别诊断。

传统C-反
应蛋白检测范围为8-300mg/L。

近几年,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免疫学检测
方法逐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前超敏C-
反应蛋白检测能过低至0.15mg/L,检测准
确率高[5]。

但是,目前临床上对于超敏C-
反应蛋白检测在疾病诊断的界值仍然没有
统一的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外,
患儿感染细菌时C-反应蛋白浓度不断上
升,而患儿感染病毒时,C-反应蛋白浓度
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但是如果患儿有白血
病、恶性肿瘤。

风湿热等疾病时,C-反应
蛋白检验显示为阳性,所以,C-反应蛋白
浓度单独作为病原体检验时会存在一些误
差。

所以,临床上一般采用血常规联合C-
反应蛋白检验,二者能够相互补充,提高
检验准确率,为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
参考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常规联合C反
应蛋白诊断方法的各项阳性率,均高于血
常规单独检测与C反应蛋白单独检测,
P<0.05,提示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应用
小儿细菌或病毒感染中诊断准确率比较高。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能
有效鉴别小儿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类型,
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危临床治疗提供有力
依据,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霞.浅析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
定的临床意义[J].大家健康(中旬
版),2016,10(12):131-131.
[2]毕永春,罗浔阳,李玉麒等.CRP与
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儿科急性上呼吸道
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
学,2016,20(10):1738-1740.
[3]陆敏丽.CRP血常规联合用于儿科
临床检验的意义分析[J].医学信
息,2016,29(33):237-238.
[4]曾子坤.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
白及血常规在危重患儿感染中预测中
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
学,2016,11(07):184-186.
[5]张联合,李娜,李长彬.探讨血
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验
在区分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
染中的价值[J].大家健康(中旬
版),2016,10(07):90-90.
表1:三组儿童检测结果比较
分组例数C反应蛋白(mg/L)白细胞数(109/L)中性粒细胞数(109/L)
细菌感染组5013.25±6.2319.58±5.1811.59±3.86
病毒感染组50 3.72±1.18 6.79±1.58 5.24±1.16
健康组50 1.25±0.58 5.41±1.65 3.59±1.31
表2:不同检测方法在细菌感染组的检测阳性率对比
检测方式阳性阴性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46(92.00)4(8.00)C反应蛋白37(74.00)13(26.00)
血常规29(58.00)21(42.00)
63
2019.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