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惠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穿凿.(záo)滔滔不绝.时时而间.(jiàn)进投.机取巧
B.狡黠.(xiá)言简意骇.要诀.(jué)不求甚.解
C.罅.漏(xià)豁.然贯通歧.(qí)途慷慨.无私
D.下自成蹊.(xī)运筹.焚膏继晷.(guǐ)依葫芦画瓢.
【答案】B
【解析】
【详解】
B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

改为:言简意赅。

2.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

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

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

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①世易时移,诗心不改
②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③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
④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
A.③②①④B.②③①④C.①④②③D.②①④③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子的排序。

排序题要理清逻辑,可以借助“首先”“其次”“再次”等关联词语,或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判断。

首先整体把握,找出中心句、起始句或总括句,然后按时间、空间、逻辑或认知不同进行梳理。

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阐述“中国诗词”的句段。

通读句段可以发现,②句将目光投向漫长的岁月长河,由此引出③句,“诗人将诗意馈赠每一个人”,故②③相联。

①④从另一角度指出诗文的传承,时代变化,但每一代都会有自己的纪念方式,④句领起画线句后面的句子。

所以应排序为:②③①④。

故选B。

二、名句名篇默写
3.经典诗文默写
①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是你额头上熏黑的矿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失修的路基。

④后来啊,_______________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⑤ 故曰,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⑥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⑦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入则无法家拂士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蘸”“隧”“瘪”“疆”“患”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①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

“慢下来”首先要有耐心。

②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③耐心成就成功之美。

在相当意义上
......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

在人生的征途上,,如果没有耐心,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

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

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
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专注工作,还要有耐心。

在相当意义上说
.......,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有无耐心。

④耐心成就过程之美。

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

《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

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

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

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⑤耐心成就意志之美。

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

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

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

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
的锤炼和塑造。

⑥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

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

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

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选自《人民日根》2018年1月9目,作者徐文秀,有删改)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耐心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一种修养。

B.第③段中两次写到“在相当意义上说”,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

C.第④、③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思路也相同。

D.最后一段给出了修炼耐心的方法,是对前面论述的进一步深化。

2.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3.简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像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先折回来,然后伸向前去;像山间小径一样,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

——尼克松
材料二:人的全部本领不过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巴尔扎克
【答案】1.C
2.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3.首先列举生活现象引出论题“耐心”:阐释“耐心”的内涵和影响然后从耐心成就成功之美、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成就意志之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指出修炼养成耐心的方法,点明中心论点。

4.材料一第5段.这则材料突出胜利的道路曲折,需要耐心和毅力,突出了意志品质的重要,可放在“耐心成就意志之美”这分论点后,顺承引出“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的论述。

材料二:第③段、这则材料突出人的本领需要耐心和时间,与第③段雕塑大师的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专注做事这一事实一致,是对“耐心成就成功之美的阐释、可作为本段论据。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然后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D三项正确。

C项错误,因为第④、③段都首先运用举例论证,然后道理论证。

第④段都首先运用道理论证,然后举例论证。

所以论证思路不相同。

2.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

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一是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中心论点;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

结合“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

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
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

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

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得出: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3.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

运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作为连接词。

叙述思路即可。

如:首先列举生活现象引出论题“耐心”,阐释“耐心”的内涵和影响然后从③段耐心成就成功之美,④段耐心成就过程之美,⑤耐心成就意志之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指出修炼养成耐心的方法,点明中心论点。

4.结合和材料内容分析中心,然后结合“耐心成就成功之美,段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成就意志之美”等三方面,印证即可。

材料一,这则材料突出胜利的道路曲折,需要耐心和毅力,突出了意志品质的重要,可放在“耐心成就意志之美”这分论点后。

材料二:这则材料突出人的本领需要耐心和时间,与第③段雕塑大师的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专注做事这一事实一致,是对“耐心成就成功之美的阐释、可作为本段论据。

5.文学作品阅读
捣乱的用品
(波兰)莱•柯拉柯夫斯基
果酱煎饼有非常不良的性格,胆小怕事,却又爱耍花招,还不怀好意,耍出许多出人意料的诡计,破坏人的情绪。

因而,狄托感到有些轻松,因为他注意到煎饼见他脸色不好而生气,进而离开了盘子,从屋里逃走。

李娜进来,见盘子空了,又惊奇又气恼。

“狄托,你怎么把煎饼都吃了,一点儿也不给我留?”
“我一个也没吃。

”狄托说着,跑出门追煎饼。

他向煎饼扑去,煎饼发出吱吱吱的声音从他手里溜走。

东奔西跑穷追半小时后,狄托抓住了大部分煎饼。

他把它们塞在衣兜里,得意洋洋地跑回家。

怒气未消的李娜正等着他。

他掏出煎饼,衣服上全是果酱。

李娜看着他,害怕得很。

“狄托,”她说,“你一身衣服都毁了!”
“是你让我去追赶煎饼的。


“你净说瞎话,”李娜叫起来。

“你是在商店买的煎饼,现在又告诉我这是自己出去散步的煎饼。


“不信你自己问问煎饼。


煎饼知道事情的原由,故意说是狄托刚才在点心铺子里买的。

其他的煎饼也说出同样的故事。

狄托十分愤怒。

“李娜,你总不会更相信那些煎饼吧!这些煎饼全会撒谎!”
“你才撒谎呢!”李娜大叫,“煎饼怎么会胡诌出这种故事来?!”
狄托叹了口气,去了洗漱间。

煎饼的滑头令他愤怒,他决定找个同盟伙伴帮帮他。

牙膏的性格和蔼又可亲,狄托想和它谈谈。

可是他刚拧开口,牙膏就吱的一声涌了出来。

狄托吓了一跳;李娜也进了洗漱间,一见挤出来的牙膏就沉下脸来。

“狄托,你又耍花招了是不是?”
“没有啊,是牙膏自己钻出来的。


牙膏吱吱哇哇的说正是狄托把它挤出来的。

“狄托,你真是不知悔改呀。

”李娜说得很难过。

从此以后,一切东西都串通起来和狄托作对,竭力破坏他的名誉。

他刚上床,枕头就裂开,鸡毛落在李娜刚做好的果酱上。

枕头抱怨说,是狄托故意撕破的。

钉子叫嚣说是狄托把它硬拔下来。

裤子和外衣上的纽扣开始溜走,藏在找不着的地方,即使有留下来,也是为了向李娜打小报告……
狄托这才明白,生活就是和物品的沉重斗争,而且这场斗争没有希望得胜,因为李娜永远也不会信任他,而只是相信物品。

狄托目睹了物品的耍滑捣乱,但李娜在场时,各种物品全都又安静又守规矩,似乎是把李娜当成莫逆之交。

狄托身上的东西也开始和他作对。

头发从头顶掉下,可李娜硬说狄托想当光头。

他的心跳越来越弱,可是他却不能和心脏达成谅解。

一只耳朵变大、走形,可李娜说狄托让人改造耳朵,是为了惹她生气。

狄托想:“要是我能变成一个物件,或许就能向李娜揭示出物品的居心险恶,或许能够教育其他物品,让它们不要耍阴谋。

”于是狄托变成一个配有果酱的煎饼,跳进盘子。

它先对其他煎饼演说一番,竭力让它们感到羞愧。

可是这些煎饼立即识破它是一个冒牌分子,不愿听他训话。

狄托教唆煎饼从盘子里跳出来,把果酱挂在李娜的外套上;他希望至少用这种办法可以让李娜相信各种物品的歹毒。

可是这些煎饼根本就不想听他的话,竟乖乖地让李娜吃了下去。

狄托终于明白:物品都在和他斗争,却不想和李娜斗。

它们对李娜很友好,允许她随意摆布。

对他则是凶狠得出奇,什么劝说也不奏效。

他领悟到,物品是既不能教育、也不能改变的,只能对它们严厉、强硬,迫使它们听话。

狄托把煎饼切成小块扔进垃圾箱,又把牙膏挤在下水道里,把纽扣揪下来。

可是,狄托看到被摔碎、打烂、毁弃的物品,像是死了一样,对他的暴行没有任何反应。

他终于理解,他没办法对付全部物品,这场斗争是毫无希望的。

狄托认输,并声明承认自己被打败。

根据那野蛮时代的规矩,败者成为胜者之奴隶,狄托因此受到物品的奴役。

因此,在李娜把果酱煎饼放在桌上又去厨房时,狄托一动不动观望着煎饼。

煎饼一个接一个从盘子里慢慢爬出来,又露出狡黠的微笑走出房间。

(选自《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杨德友译,三联书店)
(注释)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20世纪波兰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和宗教史学家,也是作家和翻译家,享有国际声誉。

1.根据童话内容,完成下表。

变成煎饼,教育其他物品识破冒牌分子,不愿听从狄托的训话
对物品实施暴行(2)_______
认输,声明自己被打败奴役狄托
2.批注•赏析语言:品读第⑤段、第25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任选一句写批注。

3.图解•人物关系:理清人物关系是读懂故事的重要一步,图解人物关系是一种直观又个性的解读方法。

请根据你的理解,画出狄托、李娜、物品三者之间的关系图,并作简要说明。

4.比较•内容:取舍某文学杂志编辑这篇童话时,删除了文中划线的三段文字,你是否赞同?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5.探究•童话主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狄托被物品打败的原因。

【答案】1.找同盟伙伴相助漠视狄托暴行
2.(1)运用拟声词,生动地表现了煎饼极力想逃脱狄托抓捕的心理,体现了童话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2)“一个接一个”“慢慢”“又”写出了煎饼赢了狄托后得意、骄傲、有恃无恐的心理及其挑衅的意味,体现了童话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结合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吱吱吱”“溜走”或“一个接一个”“慢慢”“又”加以分析;心理分析正确;体现了童话语言特点等。

3.示例:关系图:
说明:1代表物品,2代表李娜,3代表狄托,图2图3均在图1内。

李娜与狄托虽是夫妻,但她只相信物品,与狄托隔阂较深;物品对李娜很友好,对狄托却不友善,各种物品串通起来与狄托作对。

最后,狄托不堪物品的捣乱与李娜的不信任,被物品奴役。

4.示例:我赞同。

这三段文字叙述了牙膏说谎、故意与狄托作对的各种捣乱,与上文煎饼的捣乱性质相似,内容类同,所以,删除这三段文字,结构更紧凑,行文更简洁。

5.示例:果酱煎饼使出种种招数,故意与狄托捣乱;其他物品串通起来与狄托作对,破坏狄托名誉,导致李娜与狄托两人矛盾深化,李娜越来越不相信狄托,只相信物品,狄托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彻底败给物品。

作者以这样离奇的故事,向人们展现人如何被物化,物如何统治人,从而告诉人们人被物化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

能促进读者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在科技高度发达、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有着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解析】
1.要求学生通读文本,找到具体的答题区间。

结合其内容回答即可。

(1)处结合“狄托叹了口气,去了洗漱间。

煎饼的滑头令他愤怒,他决定找个同盟伙伴帮帮他。

牙膏的性格和蔼又可亲,狄托想和它谈谈。

”得出:决定找个同盟伙伴帮帮他;(2)处结合“可是,狄托看到被摔碎、打烂、毁弃的物品,像是死了一
样,对他的暴行没有任何反应。

他终于理解,他没办法对付全部物品,这场斗争是毫无希望的。

”得出:对他的暴行没有任何反应。

2.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入手。

二句任选一句即可。

然后结合语境分析。

结合“煎饼发出吱吱吱的声音从他手里溜走。

”分析,运用了“吱吱吱”拟声词,生动地表现了煎饼极力想逃脱狄托抓捕的心理,体现了童话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结合“煎饼一个接一个从盘子里慢慢爬出来,又露出狡黠的微笑走出房间。

”分析,可以从词语“一个接一个”“慢慢”“又”写出了煎饼赢了狄托后得意、骄傲、有恃无恐的心理及其挑衅的意味,体现了童话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也可以从
“爬”“露”“走”等动词分析,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煎饼赢了狄托后得意、骄傲、有恃无恐的心理及其挑衅的意味,体现了童话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3.要求学生首先找出三者的关系,物品对李娜很友好,但对狄托很不友善;在物品的不断捣乱下,李娜对狄托越来越不信任,狄托很无奈;然后划出关系图并作出说明即可。

如:关系图
说明:在物品的不断捣乱下,李娜对狄托越来越不信任,狄托很无奈;物品对李娜很友好,但对狄托很不友善;各种物品串通起来,一直与狄托作对。

4.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然后结合划线句的内容,从文本结构上,内容上分析其作用。

结合其作用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我不赞同。

这三段文字叙述了牙膏说谎、故意与狄托作对的各种捣乱;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了解狄托在处理他与物品关系时的努力,能让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到狄托与物品的艰巨斗争,能进一步表现李娜对狄托的不信任,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这三段文字,使童话情节衔接自然。

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

分析原因要从物品,李娜,狄托三者分析别分析。

物品:果酱煎饼使出种种招数,故意与狄托捣乱;其他物品串通起来与狄托作对,破坏狄托名誉,导致李娜与狄托两人矛盾深化;李娜:越来越不相信狄托,只相信物品;狄托:领悟到,物品是既不能教育、也不能改变的,只能对它们严厉、强硬,迫使它们听话。

狄托把煎饼切成小块扔进垃圾箱,又把牙膏挤在下水道里,把纽扣揪下来。

可是,狄托看到被摔碎、打烂、毁弃的物品,像是死了一样,对他的暴行没有任何反应。

他终于理解,他没办法对付全部物品,这场斗争是毫无希望的。

加上李娜的不信任,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彻底败给物品。

从而告诉人们人被物化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

6.阅读《读书是改善碎片化思维的良药》,回答后面小题
读书是改善碎片化思维的良药
①如今,在人人都离不开网络的社会中,手机似乎成了人们的必需品。

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习惯于抓住一切空当刷刷手机,以为这样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知晓天下事。

②可惜的是,由于手机上接收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很多人没有时间去仔细探究信息的内涵,甚至连辨别真假的功夫都没有,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判断。

渐渐地,有些人发觉自己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陷入了思维碎片化的困境。

③如何走出这种困境?或许,读书能够破解。

④读书使人专注。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沉醉其中,在他结婚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花轿快到家时,忽然发现新郎不见踪影,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

只见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早已忘却了今日是自己的大喜之日。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可见,读书能够培养一个人的专注力。

当你愿意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时,你的思绪也将安定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所吸引,眼下的文字在这安定思绪的作用下与记忆中的事物结合碰撞,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在他的思维之路上畅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开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

此时、此刻、此地,只有你与书。

⑤读书促人思考。

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

”相对于简要的告知类信息、视觉性强的图片、有趣的视频来说,书籍更能锻炼人的思维逻辑。

为了使整个故事脉络变得清晰,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寻找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追溯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预测着下一情景的出现。

读者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思维的锻炼。

⑥耐心的思索、独立的思考、清晰的思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读书是一种情怀,更是这纷繁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良药,尤其对于长期居于网络世界中的年轻人而言,十分需要读书这一份情怀,这一剂良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①-③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两个分论点?
【答案】1.示例:读书是改善碎片化思维的良药。

2.通过对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读书能够破解思维碎片化的困境(读书是改善碎片化思维的良药);充当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3.举例论证。

通过闻一多读书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使人专注”的观点,富有说服力。

4.读书使人专注,读书促人思考。

【解析】
1.寻找或提炼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

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

此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2.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

议论文中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分论点。

表述形式一般为:引出
文章的论点(论题)+作为事实或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此文第一段将人们大多数使用手机阅读,但学到的知识却越来越少的进行对比,引出“或许,读书能够破解。

”的这一话题,并作为事实论据证明的观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

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划线句子举“闻一多读书成瘾”的例子,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使人专注”的分论点,更有说服力,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4.考查对分论点的理解。

分论点一般在文段的开头,就是首句居多。

不难找到“④读书使人专注。

”“⑤读书促人思考。

”两个分论点。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①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

每巡行田陌,必挟策以.随。

或如厕,亦必手一编。

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

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故.。

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②以古义合之。

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①赀:价格。

②傅:凭借。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 (2)博学而笃志(_______)涉猎殆遍(______)(4)以揣摩当世之故(______)
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堪其忧其真不知马也B.切问而近思泉香而酒洌
C.必挟策以随以其境过清D.则深湛思之客之美我者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

4.甲、乙两文的读书态度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1.迷惑坚定粗略阅读缘故,原因
2.B
3.(1)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2)(他)(为此)缩减衣食(用度的开支)作为(购书)费用,即使忍饥挨冻也不在乎。

4.爱好读书;乐学忘艰;勤思博学;惜时刻苦。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