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论“暝色起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论“暝色起愁”
《管锥编-毛诗正义》札记之二十九
文/周敏
《管锥编-毛诗正义》第二十九则《君子于役》,副标题为《暝色起愁》。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桀,牛羊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
以上是钱钟书对《诗经-君子于役》一诗的节录。
(《君子于役》全诗如下: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我猜想,这原来就是钱钟书读书时的摘录,他写《管锥编》时直接抄下来的,所以和《诗经-君子于役》原文不同。
钱钟书此则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君子于役》的诗旨,另一个是关于《君子于役》的闺怨黄昏意象(暝色起愁)及其源流。
【诗旨辨正】
关于《君子于役》的诗旨,钱钟书主要提出顾炎武的误解加以讨论,指出了其误解的原因,提出了正解,说明了辨正的理由。
《君子于役》诗见上。
那么,《君子于役》的诗旨是什么呢?
钱钟书首先抬出了顾炎武的见解:
“按《日知录》卷三论此诗,谓古之‘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日夕是‘当归之时’,是以‘无卜夜之宾,有宵行之禁’,及夫德衰邪作,长夜之饮,昏夜之乞,‘晦明节乱矣’。
”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著作,他在这本书中论此诗说,古时候“君子日落时就回家吃饭睡觉”,日落是当归之时,夜间没有宾客往来,路上实行宵禁,后来,人们道德下滑,日落不归,喝酒寻欢,偷鸡摸狗,昼夜颠倒。
意谓《君子于役》是思妇怨夫日落不归。
这是顾炎武对《君子于役》诗旨的看法。
钱钟书对此持否定态度。
钱钟书指出,君子在外服役,有多种可能,不止一端。
有士卒戍边远征者:击鼓南行,零雨西悲;
有使臣奔走王事者:六辔驰驱,四牡騑嘽;
有马夫随军劳顿者:王事靡盬,仆夫况瘁。
凡此种种,都不可能如种田农夫那样,天天早出晚归,但是也经常昼动夜息。
问题是,顾炎武为何置种种可能于不顾,偏偏认定君子是能归不归并由此认为《君子于役》的诗旨是讥刺时风日下,道德沦丧呢?
对此,钱钟书结合顾炎武的生平思想和学识,以敏锐的眼光,判断他是“意有所讽,借题发策”,以至于不怕别人误会他论诗差池。
钱钟书判断,顾炎武意在针砭时事,故借题发挥,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钱钟书指出:“顾氏欲讥钟鸣漏尽而不知止之人,遂将此诗专说成日暮不归,置远役未归于度外。
”
钱钟书说,《君子于役》明明写的是征夫远役未归,顾炎武却说是为官之人日暮能归不归,以至妻子“盼待君子‘自公退舍’”,就是为了讥讽那些鸡鸣狗盗之徒。
换言之,顾炎武为了讥刺当时社会风气腐败而不惜去借题发挥,造成对《君子于役》诗旨的误解。
因此,钱钟书对顾炎武有关《君子于役》诗旨的欠妥之论多示体谅:“顾氏之言,诚为迂拘;谅其忧时愤世之志,毋以词害可矣。
”反过来劝读者不要因为顾炎武解诗不确而看不到顾炎武的济世之志,足见钱钟书先生仁人之心。
那么,《君子于役》诗旨的正解是什么呢?
钱钟书认为,《采薇》有“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是妻子思念远戍丈夫的忧虑之辞,《君子于役》之“苟无饥渴”与其意思相近,说明《君子于役》就是写妻子对远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此乃《君子于役》的诗旨。
《毛诗序》云:“君子行役无期度,大夫思其危难以风焉。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曰:“妇人思夫远行无定也。
”
以上在妻子思念远役丈夫诗旨之上,特别强调因不知丈夫归期
(“无期度”、“无定”)造成的惶恐不安。
《毛诗序》和方玉润《诗经原始》的说法和钱钟书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君子于役》中的君子是远役之人,绝不是顾炎武所言的能归不归之人。
【暝色起愁】
许瑶光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来解说《君子于役》这首诗。
许瑶光《雪门诗钞》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第十四首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钱钟书说许瑶光的这一论诗绝句“大是解人”。
我以为,“最难消遣是昏黄”就是钱钟书此则的副题“暝色起愁”。
这是《君子于役》这首诗的闺怨意象。
想《君子于役》所写,夕阳西下之时,鸡儿、羊儿、牛儿纷纷归圈,一派田园之景,温静如画。
往日的此时,夫君该已回家了,现时却不见踪影,思妇形单影只,怎不令她触景生情?“饥渴萦怀”即“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说思妇惦记着远方夫君是否饥渴,最是体贴深情。
对思妇而言,白昼她尚有家务分心,此际她已无所事事,这段时光就特别漫长难熬。
此诗绝无寂寞二字,然寂寞如暮色苍茫笼罩四野,逐渐将思妇融入浓黑之中。
夫君不知人在何方,归日遥遥无期,面对一片空茫,思妇落寞惆怅,孤清无助,想到她今夜又将独守空房,捱过那漫长的黑夜,情何以堪?
此即“最难消遣是昏黄”,此即“暝色起愁”。
【祖构与遗意】
钱钟书善于梳理文学源流。
“暝色起愁”或“最难消遣是昏黄”在漫长的文学史上已形成了一种闺怨黄昏意象,《君子于役》是“祖构”,后世特别是唐代诗词惯于将闺怨置于黄昏背影之中,是其“遗意”。
许瑶光“已启唐人闺怨句”已谓《君子于役》一诗开辟了唐代闺怨诗的先河。
钱钟书再引白居易、司马相如、吕温、潘岳、韩惺、赵德麟等人的诗赋,指出其“取景造境,亦《君子于役》之遗意。
”
白居易《闺妇》诗云:“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
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开日又西。
”此诗被明代评论家胡应麟推为“中唐后第一篇”。
闺妇红绡绿鬟,斜凭绣床,整日思君盼君,待到“夜合花开日又西”时情更浓、意更切,难以自禁。
韩偓《夕阳》诗也说:“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又夕阳。
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时届寒食,思妇临花洒泪,且以淡酒消愁,蓦见夕阳西下,夕阳不管闺妇因相思而憔悴,匆匆而没。
赵德麟《清平乐》:“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人生有限,青春几何,思念使人憔悴,断送一生,只消几个黄昏。
最有名的是李白所作《菩萨蛮》词: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词写女子怀人,登楼眺望,恰在“暝色入高楼”的黄昏时分,怎不教人魂断寒山。
此再续二例。
温庭筠最负盛名的小令《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元代曲家马致远的散曲名篇《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上“斜晖脉脉水悠悠”、“夕阳西下”即“暝色起愁”也,即“最难消遣是昏黄”也。
时空有变换,以黄昏为思念之背景的意境是相同的。
二〇一九年四月二十七日
(注:篇中楷体字引自《管锥编-毛诗正义》第二十九则)
附录:《管锥编-毛诗正义》第二十九则
二九君子于役-暝色起愁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桀,牛羊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按《日知录》卷三论此
诗,谓古之“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日夕是“当归之时”,是以“无卜夜之宾,有宵行之禁”,及夫德衰邪作,长夜之饮,昏夜之乞,“晦明节乱矣”。
意有所讽,借题发策,不自恤其言之腐阔也。
君子于役,初非一端。
击鼓南行,零雨西悲:六辔驰驱,四牡騑嘽;王事靡盬,仆夫况瘁。
劳人草草,行道迟迟,岂皆能如泽耕畟耜之朝出暮返乎?而未始不昼动夜息也。
顾氏欲讥钟鸣漏尽而不知止之人,遂将此诗专说成日暮不归,置远役未归于度外。
“苟无饥渴”,即《采薇》之“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正不必为盼待君子“自公退食”也。
《齐风-载驱》曰:“鲁道有荡,齐子发夕”,固刺“宵行”;而《小雅-頍弁》曰:“乐酒今夕,君子维宴”,《湛露》曰:“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又美“卜夕”。
顾氏之言,诚为迂拘:谅其忧时愤世之志,毋以词害可矣。
许瑶光《雪门诗钞》卷一《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第十四首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大是解人。
白居易《闺妇》云:“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
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开日又西。
”此胡应麟推为“中唐后第一篇”者(《少室山房类稿》卷一0五《题白乐天集》),亦即言日夕足添闺思。
司马相如《长门赋》:“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
”吕温《药师如来绣像赞》:“触虑成端,沿情多绪。
黄昏望绝,见偶语而生疑;清旭意新,闻疾行而误喜。
”(《全唐文》卷六二九);又可释日暮增愁之故。
丁尼生写懊侬怀想欢子,不舍昼夜,而最憎薄暮日落之际(but most she loathed the hour/When the thick-moted sunbeam lay/Athwart the chambers,and the day/Was sloping toward his western bower)。
诗人体会,同心一理。
潘岳《寡妇赋》:“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
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
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
”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昏黄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韩惺《夕阳》:“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赵德麟《清平乐》:“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取景造境,亦《君子于役》之遗意。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云:“愁因薄暮起。
”皇甫冉《归渡洛水》云:“暝色起春愁。
”有以也夫!正不必如王安石之改皇甫冉诗“起”字为“赴”(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六又后集卷九引《钟山语录》),更不须如王士祯《论诗绝句》之附和也。
[增订一]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柳永《凤凰阁》:“这滋味、黄昏又恶”;晏几道《两同心》:“恶滋味、最是黄昏。
”此类词句皆言“暝色起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