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实验小学语文小升初期末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西安市实验小学语文小升初期末试卷含答案
1.看拼音,写词语。
tōng xiāo shū jípái huái yán jùn
( )( )( )( )
chè dǐbiàn lùn huā ruǐkǒng bù
( )( )( )( )
2.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纤.细(qiān)天籁.(lài)拔.地而起(bá)
B.歌诵.(sòng)池沼.(zăo)千顷.秋色(qĭng)
C.绵亘.(gèn)瞻.仰(zhān)自惭形秽.(huì)
D.邃.道(suì)记载.(zài)深入云霄.(xiāo)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滔滔不决振振有词娓娓动听对答入流
B.才华横益出类拔翠博大精深集思广益
C.心旷神怡心平气和目不转睛呆若木鸡
D.嘻皮笑脸仰不愧天眼急手快化险为夷
4.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句()
A.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走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声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
B.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C.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
D.他的心眼就像针尖那么大点儿。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B.我多么想重回故乡,寻觅童年的足迹啊!
C.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D.在遇到困难时,他听见了老师柔和的声音和关爱的眼神。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B.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C.“你过来,”名叫金百合的牛说:“我要让你在我的角上跳舞。
”
D.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7.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四书”,即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本著作。
B.我国最早的诗歌是《诗经》,最早的史书是《史记》。
C.《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
D.“唐宋八大家”里有“一门三苏”,就是指苏洵、苏轼、苏辙。
8.将“那么,忙了停一停,累了歇一歇”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忙与累也许是无法避免的。
A.当我们稍作停歇,伸手把过一枝梅花,此时不用再去羡慕梅妻鹤子的悠闲。
B.嗅一嗅梅花的清香,就能嗅到生活的芬芳。
C.能嗅到生活芬芳的人,四季都有花开。
D.四季的花香会让我们远离忙碌和疲惫,享受到生活的惬意与美好!
9.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与画线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人生启示:蝉在枝头鸣叫,是为了唱响生命的赞歌;种子在土里静卧,是为了积蓄成长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语境,用名人名言或诗词名句填空。
(1)“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____”,理智的人善于接受不中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言行举止。
(2)北魏的李谧曾拜孔瑶为师,刻苦学习。
后来,李谧的学问超过了老师。
这真是“青,___________”啊!
(3)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应该大胆改革,推陈出新,“_____________,不必法古;苟周于事,_________”。
(4)郑燮把坚贞不屈赋予给了竹石,就有了“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同样,于谦把人的品格和志向赋予给了___________,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诗句。
11.日积月累。
(1)、写出环保、诚信的名言各一条。
(1)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这句话,有人觉得很荒谬,有人觉得很有道理,试简要写出他们各自的理由。
铁锤锤碗锤不碎
(1)觉得荒谬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
(2)觉得很有道理的理由:____________
12.文言文阅读。
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①,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
”其弟争曰:“舒雁③烹宜,翔雁燔④宜。
”竞斗而讼⑤于社伯⑥。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⑦。
已而⑧索雁,则凌空远矣。
【注释】①有……者:有个……的人。
②烹:煮,烧。
③舒雁:栖息的雁。
④燔:烤。
⑤讼:争辩是非曲直。
⑥社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
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二十五家为一社。
⑦半焉:一半煮,一半烤。
焉,句末语气助词。
⑧已而:过了一会儿。
12、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弓射之( )(2)翔雁燔宜.( )
1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回答下列问题。
兄弟二人争论的焦点是_________,最后的解决办法是______,而结果
是_______________。
15、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舌尖上的浪费
自2012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
后面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古人尚懂得“”的道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
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16、根据图中“打包比例”的信息,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A.20岁及以下B.21-30岁C.31-40岁
D.41-50岁E.51-60岁F.60岁以上
17、根据图中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_________。
理由: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18、这两个材料,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9、联系上下文可知,填入文中横线处合适的名言有(多选)()
A.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B.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飘香的生命
莫斯哲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
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什么香味。
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
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
我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我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
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
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
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
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
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心里也没什么异样。
直到有一天,大门紧闭,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
他为了不麻烦守门的老大爷,就蜷缩在校园内的二楼过道角落过了一夜。
可他哪里知道,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
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
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20、用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造句。
我这才恍然醒悟
....,这确实是桂花香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三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______作用。
22、短文围绕题目《飘香的生命》,选取了______个材料,分别是____________。
23、文中“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和“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这两处句子中的“湿润”一词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的老人有什么特点?请结合短文内容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说,“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请联系生活实际,简单地写写身边为你开方便之门的人及其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快乐习作。
汉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多汉字会让我们浮想联翩,想到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景……请在“美”或者“望”这两个汉字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作文。
要求:1.可以用你选的字作为题目,也可以另外拟一个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2)、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3)、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16.习作。
请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完成习作。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写自己亲身经历、所见
所闻。
要求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叙述生动,有真情实感。
③字数不少于450字。
题目一:我不再了
提示: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任性、拖延、莽撞、自卑、孤独、马虎、懒惰等。
②围绕所选词语,回顾相关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把自己的情感变化写清楚。
题目二:一个的人
提示:①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你的身边一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同学、老师或其他人,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受尊敬、勤奋好学、助人为乐、诚实、风趣等;②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
【参考答案】
1.通宵书籍徘徊严峻彻底辩论花蕊恐怖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宵、籍、峻、辩、蕊”容易写错。
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C
解析: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纤细(xiān)
B.池沼(zhăo)
D.记载(zǎi)
3.C
解析: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识记。
A项的“滔滔不决”要改为“滔滔不绝”,“对答入流”要改为“对答如流”;
B项的“才华横益”要改为“才华横溢”,“出类拔翠”要改为“出类拔萃”;
D项的“嘻皮笑脸”要改为“嬉皮笑脸”,“眼急手快”要改为“眼疾手快”。
4.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修辞手法。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通过分析可知,ABC三项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
需要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找出有毛病的地方。
病句常见病因:用词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词序混乱;重复啰唆;前后矛盾;不符事理;归类不当;指代不明等。
A语序不当。
分析句子主干“青年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可知“将来都希望”的状语“将来”不应该修饰“希望”。
修改:“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都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B项正确。
C句搭配不当。
分析句子主干“人口是国家”,可知“人口”与“国家”搭配不当。
修改: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D句搭配不当,“听见了”和“眼神”搭配不当,可改为:在遇到困难时,他听见了老师柔和的声音、看见了老师关爱的眼神。
或在遇到困难时,他听见了老师柔和的声音。
6.C
解析:C
【详解】略
7.B
解析:B
【详解】略
考查学生对语文常识的掌握情况。
8.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连贯。
语言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
一段之中,先说哪一句,后说哪一句;一篇之中,先说哪一段,后说哪一段,都要做到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尽可能使文章前后贯通,语意畅达。
主要题型有:语句衔接、语句排序。
题干中的句子是一个过渡句,与上句中的“忙与累也许是无法避免的”,下句的“当我们稍作停歇”相衔接,因此应放在A处。
另外A处之后的几个句子是顺承下来的,所以不能放在其它几处。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9.雄鹰在蓝天翱翔是为了探寻奋斗的目标落叶在风中飞舞是为了展示曼妙的舞姿
【详解】本题考查常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做这类型的题目时,首先要分析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仿照例句作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
因此,在回答这道题目时,句子的结构要和前两句相同。
注意句式特点为:……在……,是为了……。
要注意选取自然界的一个对象,写出其特点,再写目的即可。
例如:云儿在天空中飘逸,是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
落叶在空中飞舞,是为了展示曼妙的舞姿。
10.忠言逆耳利于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苟利于民不必循旧千磨万击还坚
劲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识记。
(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这句贤文是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儒客先师荀子《劝学》,是一个俗语,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
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3)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出自汉朝刘安《淮南子·汜论训》。
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这两句的意思是: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全诗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这两句的意思是:粉身碎骨都全然不害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间。
全诗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觉得荒谬的是这样读的:铁锤,锤碗锤不碎。
(用铁锤敲碗,碗竟然敲不碎)觉得有道理是这样读的:铁锤锤碗,锤,不碎。
(用铁锤敲碗,锤没有碎)
【详解】1.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
环保,全称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创新研发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诚信是一个汉语词汇。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
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
但一般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为人处事真诚诚实,尊重……
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运用到平时积累的各类名言名句。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标点符号运用。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标点符号包括标号和点号。
句子,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
句子前后或中间的停顿,在口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就是时间间隔,在书面语言中,就用标点符号来表示。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标点符号运用中,其位置不同,句子的意思也会不同。
不同的标点符号运用方式,会使句子意思发生很大的变化,有时候甚至会使句子产生相反的意思。
12.12、牵引,拿。
应当。
13、过了一会儿(兄弟俩)再去寻找天上飞翔的雁,雁早已飞得又高又远了。
14、如何吃雁烹燔半焉雁已凌空远矣
15、三个人。
他们的观点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谓的争论而贻误良机。
【分析】译文:从前有一对兄弟看到天上的飞雁,准备拉长弓射击大雁,一边说:“射下来就煮着吃。
”他的弟弟争着说:“行动舒缓的雁煮着吃最好,善于飞翔的雁烤着吃最好。
”争吵起来,而且同到社伯那里去评理。
长者建议把雁剖成两半,用一半煮一半烤的吃法解决了他们的争吵。
随后兄弟俩再去找天上的飞雁,飞雁早已又高又远地飞走了。
1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将援弓射之的意思是准备拉长弓射击大雁。
援:牵引,拿。
翔雁燔宜的意思是善于飞翔的雁应当烤着吃最好。
宜:应当。
1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的意思是过了一会儿(兄弟俩)再去寻找天上飞翔的雁,雁早已飞得又高又远了。
14、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兄弟二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吃雁,最后的解决办法是烹燔半焉,而结果是雁已凌空远矣。
15、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文涉及三个人物。
他们的观点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谓的争论而贻误良机。
13.A
解析:16、A
17、 41——50岁打包比例最高浪费情况最低
18、列数字、引用
19、AB
【分析】
16、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根据图表‘打包比例’的信息”,即只看“打包比例”图表即可。
观察根据图表可知,20岁及以下年段打包比例最少,故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20岁及以下。
17、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综合分析两个图表,不要只看一个。
结合调查图数据理解,从41-50岁打包比例58.7%,浪费比例为10.3%可知,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41-50岁。
主要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打包比例最高,浪费比例最低。
18、此题考查学生说明方法的辨析,注意结合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
结合“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可知,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
结合“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等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结合图表,可知,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言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结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可知,应填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相关的名言。
A项,“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意思是:天地孕育万物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因此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滥用自然界的资源。
该项符合文意。
B项,“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意思是:取用资源等要有限度,使用它们要有节制,那么就时常能充足。
该项符合文意。
C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为: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
可知,该项不符合文意。
D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这一
关键行为。
可知,该项不符合文意。
14.20、听了老师的话,他才恍然醒悟。
21、承上启下
22、两①桂花不张扬,默默奉献芬芳;②“我”的同学学校的看门老爷爷
默默地关心学生,晚上总是耐心等候他回家后再关校门
解析:20、听了老师的话,他才恍然醒悟。
21、承上启下
22、两①桂花不张扬,默默奉献芬芳;②“我”的同学学校的看门老爷爷默默地关心学生,晚上总是耐心等候他回家后再关校门
23、第一个“湿润”是指作者闻到桂花香,看到桂花静谧、毫不张扬的个性受到了触动。
第二个“湿润”是指听完这个故事,我们都被老人的做法所感动。
24、默默无闻、关爱学生。
25、有时同学忘带学习用具,家长送到校门口后,保安叔叔都会不辞辛苦地义务给同学送到教室。
【解析】
20、本题考查用加点词语造句的能力。
“恍然醒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觉悟过来。
所造句子要符合词语的运用的语境。
如:听了妈妈的话,我才恍然醒悟,原来这善意的谎言背后是无尽的母爱啊!
21、本题考查过渡句的作用。
句子“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前面写桂花的馨香,不张扬,后面写回忆同学讲的故事。
因此,这个句子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22、本题考查文章的选材。
阅读全文可知,文章的选材有两个,分别是第一到三段的桂花静谧地绽放花香,毫不张扬和第四段的老大爷默默地为贫困同学开着方便之门。
2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
由句子“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可知,这里的“湿润”指作者从桂花静谧、毫不张扬的个性中受到了触动。
由句子“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可知,这里的“湿润”指听完这个故事,我们都被老人的做法所感动。
2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这位老大爷总是在学生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门,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老人做这些事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知道他生病学生才知道真相,体现了老人默默无闻,不张扬的特点。
25、此题为思路拓展题。
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联系生活实际作答,答案不唯一,写出身边为你开方便之门的人及其事例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
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15.范文:
生活要充满希望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但最后我们总能坚强地挺过来,这都是希望的功劳。
当我们陷入困窘的时候,希望会化作一盏灯塔,指引我们走出黑夜;当我们伤心哭泣时,希望会化作一
解析:范文:
生活要充满希望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事,但最后我们总能坚强地挺过来,这都是希望的功劳。
当我们陷入困窘的时候,希望会化作一盏灯塔,指引我们走出黑夜;当我们伤心哭泣时,希望会化作一叶扁舟,带我们从悲伤中摆渡出来;当我们痛苦绝望时,希望会化作一只温暖的手,抚慰我们忘记痛苦……
在我看来,希望就是一道光,哪怕是微弱的光芒,也能给予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一点希望而且,光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东西,我想若是缺失了这抹希望之光,世界即将会渐渐化为虚无,在黑暗的恐惧中人类将失去自我,随即毁灭。
而哪怕是微弱的一点光,也能带来希望。
对于我来说,父亲就是我的光。
在我困难之时予以帮助,在我困惑之时予以指点,在我迷途之时为我指出了一条通往光明的路。
我仅仅只有我的父亲,而这个家也仅仅只有他在支撑着。
我太无力,只能愈加努力地学习、学习、学习,唯有如此才能回报他为这个家所做的贡献。
我还没有工作的能力,只能在他回家之时对他说一句“辛苦了”而已,尽管如此他还是感到很满足。
而对他来说,我同样也是他的光,他唯一的希望。
对于地震中被废墟埋着的人们,救援人员就是他们的光,他们所祈盼的希望。
尽管被掩埋,还是会尽力走向拥有光的地方,仅仅是一束微弱的手电筒的光芒,也是他们存活下去的希望。
黑暗之中的光芒的美,无以用语言来形容,是濒临死亡边缘人们仅剩的唯一的精神支柱。
光是被黑暗吞没之后他们唯一渴求的东西,支撑着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的信念。
光,是希望的根源。
放弃光芒,是放弃了希望,放弃了明天以及未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认真审题可知,本次习作为话题作文,可以在“美”或者“望”这两个汉字中选择一个,所选择的汉字即是这篇作文的中心意思,因此要选择你感受较深,蕴含深刻含义的汉字去写。
无论选什么,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去写,注意选择的事例要典型,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可以先给文章拟定一个标题再进行写作。
写作时要注意:
(1)文章开门见山或者修辞式开头点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