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洲英文媒体中的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洲英文媒体中的传播
作者:***
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4年第01期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带一路”在亚洲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外媒体的宣传和推广。

本文尝试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分别选取2至3个英文媒体,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洲的传播。

文献综述
各大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外媒体的传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方格格(2018)从微观话语修辞手法、词频统计和话语风格等方面分析了外媒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和看法,认为国外媒体普遍赞同“一带一路”道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的经济合作设想,但对其共享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忧虑;陈宇(2018)提醒要注意在对外传播中产生的传播差,认为“在传播差的媒介环境下自然会引发不同环境中受众的各异反应。

受众在各自的媒介环境中理解、记忆和想象从而形成认知差并产生不同行为,最终影响拟态环境的内层‘心理环境’”;王小英
( 2017)认为“一带一路”传播工作应该考虑与对象国解释者之间的共同基础,将相似性寻找出来,在相似性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方式传播中国概念;赵永华、王睿路( 2018)认为目前对于“一带一路”的传播思考仍然没能摆脱传统的思维框架,需要创新一些新思路来传播中国好声音。

从中国知网搜索可知,对于“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媒体的研究不多,本文希望从这个方面作一些研究。

亚洲各国英文媒体的“一帶一路”报道
按照亚洲的各个不同地域,本文简述亚洲部分英文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

研究样本的选择充分考虑到以下三方面因素:第一,以国内传统的主流报纸或官方通讯社为选取依据;第二,主流媒体选择尽量涵盖本国广播、报纸、电视、新闻网、通讯社等多类媒体;第三,选择国内媒体中比较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亚英文媒体的传播
东亚各国文化与中国相似,历史上与中国的交流最多,东亚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的1/4,是“一带一路”国际舆论引导的关键。

东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普遍认可,并积极参与。

蒙古媒体包括蒙古国家公共电视台(MNB)、新闻网(蒙古国)、蒙古之声和蒙古通讯社。

蒙古的英文媒体主要是蒙古通讯社,简称蒙通社。

1921年创建,1957年10月成为国家通讯社。

打开蒙通社的英文网站,输入“belt and road”,有近百条新闻报道,着重讲述中蒙外交和经济往来。

蒙古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比较赞同,蒙通社2019年5月28日的报道认为要推进中蒙“丝绸之路”带合作。

蒙通社2019年5月10日的报道认为“一带一路”是和谐的,有利于世界的发展,蒙古要认真参与到“一带一路”中。

日本的媒体较发达,报刊众多,其颇有影响力的报纸有《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本产经新闻》《东京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

从媒体的报道看,日本主流媒体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焦点体现在政治外交和经济金融领域,重点关注合作的具体操作进程。

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从开始的谨慎保守慢慢转为关注。

例如在2019年9月2日《朝日新闻》英文版的报道中,对中国“一带一路”中的清洁能源有很大关注度。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英文媒体的传播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

东南亚的英文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柬埔寨媒体比较知名的英文报纸有:《柬埔寨日报》(英文,柬文)、《金边邮报》(英文,双周报)、《柬埔寨时报》(英文,柬文,周报)等;比较知名的中文报纸有:《华商日报》《柬华日报》和《星洲日报》等。

柬埔寨的英文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基本都是绝对支持和积极参与。

泰国媒体以私营为主,按市场规则运作。

泰文媒体是主流媒体,英文、华文媒体居辅助地位。

泰国著名的《曼谷邮报》对“一带一路”的报道相对客观和积极,反映的中国形象比较正面,如2017年5月17日的《曼谷邮报》赞叹“一带一路”的伟大,报道认为“一带一路”的倡议有利于各方的共赢。

新加坡的英文媒体包括《海峡时报》《今日报》《商业时报》《新报》等,“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新加坡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

例如,东南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大维·阿拉斯在2015年的《亚洲事务》杂志刊发文章,认为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会很快掌握欧亚大陆和非洲地区的市场。

尽管困难重重,中国肯定会改变现有的欧亚秩序。

马来西亚主要的英文报纸包括《新海峡时报》《星报》《马来邮报》。

马来西亚的“一带一路”报道着重讲中马经济往来,可以看出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越来越多的热情和期待。

“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英文媒体的传播
南亚区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南亚地区居住着世界上2006的人口,人口密度较大。

《印度时报》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也表达了持续的关注和期待。

例如,《印度时报》2016年8月30日的评论认为“一带一路”对亚洲和欧洲都是机遇;2018年7月24日一名记者在《印度时报》发表文章,认为“一带一路”会造福世界。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较好。

巴基斯坦的《黎明报》,1940年由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创建,是巴基斯坦订阅量很大的一份英文报纸。

2017年5月16日的《黎明报》曾大篇幅报道中国“一带一路”论坛,对论坛的盛况和规模进行了细致的报道,认为“中巴经济走廊是巴基斯坦进入新时代的起点”;在2018年4月8日的《战略研究》杂志,学者乌·法尔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中国的战略文化。

“一带一路”倡议在西亚英文媒体的传播
西亚包括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土耳其、也门、卡塔尔、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等国,主要的居民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等。

其中阿联酋通讯社和卡塔尔通讯社的一些英文媒体,主要报道“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益处,如:2015年6月10日阿联酋通讯社报道中阿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一带一路”对阿盟的重要性。

2015年4月30日卡塔尔通讯社报道中提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带来了超过23亿美元的收益,前景十分广阔。

“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英文媒体的传播
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

人口密度小,民族众多。

中亚各国近年来高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根据《“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对“一带一路”的重视程度。

党媒在亚洲媒体传播的未来实践探讨
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也是媒体人的时代使命。

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洲英文媒体的传播内容,可以为我国精准制定“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策略提供基础资料。

基于本研究的大量文本,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赞扬,作为党媒,我们的外宣媒体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首先,我国的外宣媒体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必须坚持群众|生原则。

加强舆论引导,善于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导多样化社会意识,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差异中谋共识。

形成正面舆论引导态势,形成国外舆论引导新格局,不断提升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

我国的主流媒体需要针对亚洲民众的特点,精准地做好国际化的舆论引导,创造有利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拟态环境,传播中国好声音,这是我国主流媒体,尤其是外宣主流媒体的应有担当。

中国外宣媒体可以从多角度宣传我国的“一带一路”政策、共商共建原则等,让世界各国知道“一带一路”是深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

另外,还可以多呈现一些“一带一路”沿线的示范城市、示范项目、重点领域、重点工程等,为国外受众提供健全的信息,便于世界民众了解“一带一路”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成就,甚至可以做一些投资指南类的报道。

其次,中国的新闻报道在对外宣传方面,要善于分析国外民众的特点,从细微处入手,在语言上应坚持互联互通,在思想上应坚持导向性。

国情不同,思维范式不同都是存在的。

如何能够让国外受众理解并认同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与中国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是中外交流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一点。

例如:国外强调个体主义,喜欢从小处入手,而中国强调集体主义,喜欢从宏观入手;国外受众更重视具体的形象思维,更多地使用视觉传播等手段;而中国重视抽象的境界思维,在艺术领域也是强调“意境”。

那么,我们在文化宣传方面也可以从具体细微的事务着手,例如,可以多呈现一些实例、数字等,然后润物细无声地把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去。

另外,还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方法,层层推理,引导国外受众。

实际上,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信息都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每个人都希望从传播媒介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基于这样的原理,我们在做各种文化宣传的时候,可以采取互动的方式,重视对方的体验。

在进行对外传播的时候还要注重一些技巧,如提供一些历史文化背景,避免华丽的词藻,多一些幽默感和人情味的甸子等等。

再次,外宣记者们应善于从语言风格上作一些改进。

例如,英语以动词为核心,动词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汉语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

当记者采写对外宣传报道的文章时,可以借鉴一些这样的用词习惯,多使用一些动词词组,这样会更符合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

最后,在引用别人的话的时候,可以多使用间接引用的方式。

通过在新闻报道中使用间接引文,把信息源话语的语言结构、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上的常规惯例纳入自己的文章中,用微妙的方式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论、自己的观念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间接引文中去。

不直接把被采访者的通篇话语以直接引文的形式呈现,而是经过合理地加工和整理,筛选符合自己语篇思想的话语,选择性地呈现在自己的语篇中。

利用间接引文的方法,可以巧妙地、有目的性地引导受众对语篇的理解,通过语言手段隐形化传达思想。

在阅读亚洲英文媒体报道的时候可
以发现,很多报纸经常引用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媒体的文章,而引用我们主流媒体的文章不多。

西方媒体的视角经常会误导当地的民众,容易使当地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误读。

我们的外宣媒体需要做出专业性强的新闻报道和解读,针对不同的市场主体做出不同的新闻产品,生产更加有利于不同层次读者的信息接收需求。

舆论引导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增强世界范围内的凝聚力,紧密联系“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增强舆论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带一路”沿线人民的思想狀态应该随着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向着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从而形成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
高晶(1972—),女,汉,天津,研究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新闻新闻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