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美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美学研究
【摘要】:在庞大的中国古代美学史体系中,戏曲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的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中又以美学大师李渔的戏剧理论造诣最高。

在本篇论文中我对于中国古代戏剧美学的特点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又将其与现代戏剧艺术加以比较,旨在认清戏曲艺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审美的关系并对当代戏剧艺术创作给予建议。

【关键词】:古典戏曲;美学
一、戏曲的定义与美学
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认为戏曲也是美学的集成。

因为戏曲是通过音乐、舞蹈、服饰、装饰、演员表演以及舞美,灯光等等许多部分共同达到的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在形式上戏曲就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的戏剧艺术。

美学大师王国维将戏曲艺术归纳为以歌舞演故事。

也就是说它把歌舞与文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南杂剧以前,都是歌就是歌,舞就是舞。

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戏曲终于达到了歌舞的完美结合。

相对于中国古代戏曲,在西方相对应的就是音乐剧与歌舞剧表演,从上世纪以来,西方艺术也想把歌舞结合起来,也一直在寻找歌剧与芭蕾舞的契合点,因此音乐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中国的戏曲通过艺人的总结归纳、创造,形成了一道一道的程式。

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程式,比如说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用什么样的笔墨纸砚,都是有讲究的。

日本的歌舞剧中,歌舞演员就只负责跳舞,样式太简化、单一、机械。

称不上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而中国的戏曲中,无论是动作还是声段,唱或念,都要复
杂很多,也具有更强的美感。

我觉得中国戏曲是最美的艺术,但是也是最
难的艺术。

因此也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古话。

因为戏曲里的
每个角色都需要琢磨,需要学习,每个角色每个人物之间的气质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千年积累下来的程式很重要,这种程式,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为每
一门艺术中的规律。

其实艺术遵循的就是“无法之法”。

遵循艺术的规律,同时进行创作,不局限不束缚,但都必须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只要
掌握了,无论是什么艺术表演形式,无论是哪一行,都可以得心应手。

二、中国古典戏曲的美与生活
三、中国古典戏曲中“美”的特点
在前面我已经提到,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重视“写意”。

其实这种美学精神由来已久,从最早的诗经,屈原的《离骚》到汉
代的《山海经》以及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对情
感进行了艺术上的夸张、变形,都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戏曲文学
方面就拿汤显祖为例,有这么一句话说的好,“所谓情之所至,生者能死,死者能生。

”因此戏曲表演在这种艺术观的熏陶下在都是有限的舞台上创作,去表现无限的花花世界,生离死别,人情冷暖。

在舞台表演中只要能
够达到写意的要求,营造出那样的气氛,烘托出那样悲切哀伤感天动地的
情感,观众就能够被感动。

写意的艺术观可以给戏曲带来很大的发挥空间,因为是写意的,所以我们是以一当十的。

过于表面的、没有意义的,对推
进剧情影响不大东西都略去,而去刻画局部但是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来刻画
事物的全部面貌。

在戏曲里,时空是可以超越的,生死也是可以跨越的,
因为是艺术,因为有创作,演员走过一个圆场可以代表走了几百里,5个
演员就可以代表一个军队。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美皆形式之美。

戏曲是通过音乐、舞蹈、表情、服装、舞美等综合形式来让观众感受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所以戏曲的形
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

比如说表现身段有缺陷的人也要有协调的感觉,这
就是音乐、程式、动作在舞台上的美;表现生病也不用蓬头垢面,只需在
头上扎一条布就可以表示生病。

这些都是写意中特别难去把控的,这不仅
仅依靠导演个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依靠演员的表达,甚至是观众的审
美倾向于审美层次,也许差那么一个环节,“意境“就会遭到破坏,整出
戏的效果就会不好。

我深深感到“韵味“这种东西经常是难以言说的,只
能用心去体会,一点点的磨,一点点的试探。

总而言之,能否抓住观众的
心就是最重要的。

第二点就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的意象美。

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讲究意
象的"形象思维",讲究“神形兼具”。

比如在绘画中,画竹子的时候就已
经有眼前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之分。

眼前之竹就是直观看到的,实
实在在存在的,这是创作的基础;而胸中之竹是指艺术家心中去体会的竹
子的本质,在竹子中加入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体悟人生,把那种不屈不折,高风亮节的气节注入竹子这个形象中中,把客观的竹子情意化,融入自己
的情感。

并不仅仅局限于竹子这个存在本身;而手中之竹则是画家把自己
心中所想,利用自己的绘画技巧去表现出来。

受古典美学的影响,戏曲的
艺术特征也是意象化的,戏曲的剧本也是情生于景,景生于情,我认为古
典戏剧剧本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眼看,心想,手写的过程。

而在舞台表
演中唱、念、坐、打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意象的过程。

戏曲的意象化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

去向大自
然学习,去从自然中找具象,将具象意象化。

比如说传统的“坐如钟,站
如松,行如风”,在戏剧表演中无论坐还是站都要有一定的姿态,都是为
了雕塑美,因此演员都要花很大的功夫去练习。

虽然戏曲中有各种各样的
程式,但程式其实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一种经验与规律,在这种规
律的基础上演员可以尽可能的去创造,去发挥。

此外,中国古典戏曲中还有一种严谨的美,一丝不苟的美,中国古典
戏剧讲究各个方面的美,音色美、舞蹈美,形体美。

唱、念、坐、打都要美。

每出戏唱的音色都不同,连念白都需要反复琢磨,反复提炼。

中国老
一辈的演员们还很注重向戏曲学习,因为古典戏剧中无论是念白还是音色
都有韵味。

这也是形式上的美。

比如,在中国不同的剧种种,咬字、腔调
以及绝招都有所区别,这也是地方戏的特色。

它可以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但是自己最有特色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改的。

在发展中国戏剧的时候,
要时刻注意创新不等于改造,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步,如果乱改,也就破
坏了戏曲的形式美。

最后,我认为中国古典戏曲有一种诗化的美,通俗点说就是“诗意”。

中国古典戏剧的一个源头就是中国古代民歌,后来出现了《孔雀东南飞》
这种长篇敘事诗,诗有了故事性,歌和舞便开始用来演绎故事,这样戏曲
就渐渐成型了,而这里面的歌词当然就是诗词了。

剧本的文字是诗词赋的,是含有诗意的散文。

对白、唱词琅琅上口,也给观众一种审美的享受。

而戏曲的舞台气氛,也应该诗化。

戏曲的冷暖、高低、刚柔都要和舞
台的节奏一致和谐。

同时,戏曲的音乐也应该符合诗化的审美观,音乐应
该要和人物的背景、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状态相适应。

在中国古典
戏剧中除了外部的诗化外,内心的诗化也很重要。

如果心理情感不好,外
在表现的动作、身段也就很难表现地符合人物感觉。

比如哭戏,内心就算
真的达到哭点,也要控制住自己真实的情绪,将情绪诗化,跟随剧情发展
节奏,哭也要哭出诗意,让动作充分表现心理节奏,这样在心理节奏诗化
的同时,动作也随之诗化。

"
四、中国古典戏曲的与现代戏剧美的异同
在形式、内容、观念上,中国古代戏曲与现代话剧的既有相同,有所
继承,也有所不同,发展变化。

在现代戏剧中,明显呈现出新的戏剧形式,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
手段,而非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歌舞这种形式。

念白,对白明显才是重点,
话剧与歌舞剧慢慢的被明显的区别开来,各自所偏重的部分也不同,在场
景上并采用新式布景,道具服装也更加精致华丽,音响技术音乐效果更是
进步飞快。

在内容上,在中国古典戏剧中,在以歌舞形式表现戏剧内容的过程中,有一些固定的规律,固定的程序,具有更强烈的娱乐性,艺术表现手法上
也更虚幻,非写实,在戏剧中爱追求大团圆的美好结局。

比如《西厢记》等。

五、结语
当然,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优秀传统道德,优秀文化被继承下来的同时,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也在不断进步,随着时间被加入更多的时代因素。

但不
管时代如何变化,中国古典戏剧中讲究的“气”“神”“韵”这些老祖宗
千年实践下来形成的带有古典美学精神的东西是不应该被抛弃的。

无论是
诗词,小说,绘画,建筑还是戏剧,这种中国古典的美学都是十分能熏陶
人的内心,陶冶人的情操的。

也愿我们当代的剧作家和导演们也能具备中
国古典美学中这样一种精益求精,斟字酌句,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去创
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戏剧艺术作品给广大观众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