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可视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3期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收稿日期:2021-1-15
作者简介:胡睿(1983—),女,安徽宣城人,广告策划师、助理记者,毕业于安徽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系,现就职于芜湖传媒集团新闻综合频率。
2021年,是“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个年头,媒体融合进入了竞争更为激烈的下半场。
我国从1925年开始筹办广播电台,长期以来广播一直在传播信息上发挥着主导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碎片化的收听逐渐成为主流,而只能线性收听的传统广播收听率不断下滑。
步入多屏时代,悄然兴起的广播节目可视化为传统的广播带来了一线生机。
从原来的“听见”到如今的“看见”,如何更好地实现广播节目可视化制作将是值得广播媒体人深入探讨的一个新课题。
一、广播可视化发展的探索和现状
广播的可视化就是将广播节目用视频的形式同步展现,“广播+视频”的模式兼顾画面与声音,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
2006年,钱江频道联手浙江电台文艺节目在午夜档推出的电视夜谈节目《万峰时间》,就是广播可视化发展的一个大胆尝试。
该节目是将广播直播间画面通过摄像机进行电视直播,从视频资料(图1)上看,尽管当时画面构图简单,后期仅用分屏的方式添加了字幕,但这种尝试首次直观
展现了直播间内场景以及主持人工作状态,开播的第一天,就收到了700
多条观众短信。
图1 钱江频道 《万峰时间》
进入移动直播时代,“传统媒体+直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标配”。
2016年3月,中国之声进行了大胆尝试,在
两会特别节目《直通北上广》中搭设摄像头,同时增加 “视频直播”“弹幕互动”的元素,使原本严肃的节目更加生动形象。
借助直播,隐藏在电波背后的主播们变得更生动具象,声音和容貌的反差萌,口误后片刻的慌乱,上节目前紧张的准备,做完节目后难掩的倦容,还有广告时段的闲聊,这些小动作无一不给只有声音的广播增添不少色彩。
此外,直播间的布置、桌台的设定、节目的标识、嘉宾的微表情等都通过视觉要素直观地呈现,也从侧面弥补了广播单一话语传播的不确定性。
广播的可视化不仅为听众打开了全新的世界,也为广播媒体人带来了更多效益:直播过程中实时反馈的观看数据,可以帮助节目创作人员及时掌握受众喜好,以便及时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直播间的互动留言增加参与性,拉近了受众与主播距离;借助网络突破地域限制,扩大节目知名度等。
广播与视频直播的融合是广播发展的需要,只有实现音视频的深度融合,让广播“看得见”,才能更大程度体现广播媒
体的价值。
但这种融合能否成为持续发力的新引擎,还需不
断地探索和改进。
二、广播可视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当下,广播节目同步视频直播也在很多地方媒体得到应用和实践,有些取得了一定轰动效果,但也有些在运行的过程中收效甚微,甚至成为累赘,产生副作用反作用。
常见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舍本逐末。
广播可视化的落脚点不应在于“可视化”,而在于“广播”。
将广播节目“可视化”的目标不是要打造一档网络视频节目,而是做好广播节目的补充,故而,广播媒体人在追求节目可视化的同时不可丢失广播的本心。
刻意为迎合视频直播效果而设计桥段、话术,极容易伤害原有的受众群体。
第二,一“视”同仁。
“广播可视化”并非万金油,现实
浅谈广播可视化发展
◎胡 睿
(安徽省芜湖传媒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广播可视化”是传统广播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这种“广播+视频”的模式可以传达更多的信息,为传统广播带来立体化、多维度的传播空间。
各级广播媒体在从“听见”到“看见”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诸多尝试,有些取得了轰动效果,但也有些收效甚微,甚至产生反作用。
如何更好地实现广播节目可视化制作将是值得广播媒体人深入探讨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广播;可视化;媒体融合;视频直播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1)03-0026-02
第 5 卷 总第 123期 27
传媒观察
中有很多听众是在收听节目过程中,因主播的声音而产生喜爱、甚至崇拜,一旦通过视频直播看到主持人与自己的想象有距离,可能从此就会对主持人、对节目失去兴趣。
另外,还有一些节目,比如文学欣赏类、感情倾诉类,画面反而会干扰受众,保持适当的距离感才更容易走近听众心里。
第三,一“视”了之。
广播节目同步视频直播并不是打开一个摄像头这么简单,它其实是广播和电视的融合,而广播主持人和电视主持人工作性质还有着明显不同。
比如,电视要求主持人有镜头感,动作、眼神、表情等都十分讲究,但是很多广播主持人没有过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电视直播间有专业布光,而广播直播间只有供照明的硬光源;电视主播每次上镜均会有专业的化妆、造型、服装,相对而言,“原生态”广播主持人的形象就略显单薄;电视主持人大多有提词器且单条口播时间短,而广播主持人常常是大段脱口秀,口播量大且即兴发挥的成分高。
第四,传播条件客观制约。
收听传统广播几乎没有门槛,而观看广播节目同步的视频直播则对硬件设备,甚至操作人对接收终端的熟练运用有一定要求。
一方面现有播出的设备、技术、平台还不是很成熟,另一方面观众受制于终端设备和网络传输等硬参数,造成画面不稳、视频卡顿、收声不好甚至没有声音等状况不时发生,而这些问题会消耗掉观众的热情。
第五,角色难以快速转换。
随着广播可视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除了打赏、留言、福袋等常规功能之外,平台正不断推出各种新的功能。
以“听见广播”为例,为美化界面平台采用多机位拍摄,主播可任意切换机位,实时增添字幕、角标、姓名条、使用道具,还可以在直播中过程自主插播视频、图片资料,还可以与场外的记者甚至听众直接进行视频连麦(图2)。
图2 2020年 南充综合广播《美食总动员》这些设计很有“美感”,然而现实操作起来却时常容易变得“骨感”。
近年来广播主持人老龄化倾向明显,很多资深广播主持人对新系统难以熟练掌握。
面对强大的平台功能,兼顾着做节目、看留言、接热线、播广告的广播主持
人,很容易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三、广播可视化发展的思考
广播的可视化发展为低迷多年的广播媒体带来新的活力,但实际操作中如何扬长避短,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收益、更大的效应,减少或者避免副作用或不利影响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为王,良性引流。
“内容为王”始终是广播节目的生存法则,无论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怎样变化,以优质的广播节目内容作为良好的开端,借助知名度高、自带流量的当红主播引流,才可以实现良性循环。
第二,体现节目个性,该露的露该藏的藏。
探索广播的“可视化”,是要广播内容中值得一“视”的部分展现出来。
硬件上适当对直播间进行改造,软件上对主持人加强培训,选题上比如:聊城经济广播《爱车有道》,在视频直播中设置的主播试车环节,使节目更加真实可感;佳木斯文艺交通广播的《疫情快报》,将疫情地图同步展播,既形象又直观,避免了听众的理解偏差,这些都是有益的展示。
具体来说,访谈节目、新闻节目、旅游节目和美食节目的直播更容易获取关注,但是还有很多些不适合视频直播的广播节目类型或内容,切不可为了视频而视频。
第三,不媚俗不跟风,体现主流媒体的担当。
与其他网络直播不同,传统广播媒体拥有一批专业、训练有素的新闻记者、编辑,以及主持人团队,节目内容审核严格,制作流程规范,因而更具权威性、可听性,甚至观赏性。
所以广播节目的可视化呈现还是要立足传播正能量,牢固以坚持正确导向作为前提,摒弃庸俗、低俗、媚俗等低级趣味的倾向。
第四,践行四力,加强和 “用户”的粘性。
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传统广播媒体人也需要这四力去探索广播的可视化发展道路。
广播的可视化发展不能局限于直播间,而是要把镜头转向听众、转向事发现场、转向更丰富的社会现象,选题要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如今对于媒体来说,“受众”的身份正逐渐向“用户”升级,这是一个巨大转变,随之而来的则是媒体人自我定位的转变。
受众在哪里,服务就应该在哪里,只有不断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才是广播发展新格局。
“听”是广播的灵魂,“可视化”是对“听”的有益补充,更是为“听”进行宣传和服务的有效手段。
作为媒介融合的表征现象,如今广播节目的可视化既是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广播同步视频直播作为传统媒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探索,前景值得期待。
[1]卜凡凡.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广播节目的可视化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
技.2017(10).
[2]黄涛,易弘.广播节目可视化直播的探索》[J].广播电视信息,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