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临河干 ________
②求石兽________
③转转不已 ________
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对“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也没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B.我也没有其他手段,只有手熟罢了。

C.我也不说别的,只有手熟练。

D.我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2)这段横线上最恰当的标点是哪一种?为什么?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A.句号。

因为一句话已经说完了,要稍作停顿。

B.问号。

因为这是一疑问句,句中含有疑问词“安”(怎么)。

C.逗号。

因为一句话尚未说完。

D.感叹号。

因为它深刻地表现陈尧咨盛气凌人,怒不可遏的骄傲态度。

(3)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
A.睨之,久而不去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C.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D.无他,但手熟尔
(4)陈尧咨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根据文段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
矜——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与画线句中“濯”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著我旧时裳(《木兰诗》)
B.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杞人忧天》)
C.槕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
D.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2)下列句子中“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翻译:苔藓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B.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河中石兽》)翻译:一位讲学家为寺庙搭建帐篷,听闻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物理学的原理。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翻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褒玩焉。

(《爱莲说》)翻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莲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4)下面对诗文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C.《爱莲说》通过赞颂莲花、菊花、牡丹花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D.木兰集众多优秀品质于一身,既有劳作不已的勤、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也有女扮男装的智、征战沙场的勇。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尔辈不能究物理/唯手熟尔
C.遂反溯流逆上矣/肃遂拜蒙母
D.但知其一/但微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院的僧人一开始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

B.讲学家认为沙性松浮,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应该在原地深处找。

C.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最终果然找到它们。

D.作者认为天下的事情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应该实事求是。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①本:根。

②体:体悟。

③虚受:虚心接受。

④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________
②亭亭净植________
③夫如是________
④人多树之________
(2)用“/”为下面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4)【甲】【乙】两文表面上写莲花、竹子,实际上都是在写君子。

请说说两文所赞美的君子有哪些共同点。

7.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窒,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①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②斗储,③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④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王欢安贫乐道》)[注释]:①耽:极爱好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③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④
哂:讥笑。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③不营产业(________)
④其妻患之(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5)[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敦颐传(节选)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

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

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

①乃委手版归________
②将弃官去 ________
③语之曰________
④郡守李初平贤之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2处)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3)“老吏不如也”中“也”写出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阅读文章,摘录与“是能辨分宁狱者”呼应的语句。

(5)“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用了对比手法,有何作用?联系《爱莲说》,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丙)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斯是陋室是非木柿
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D.从今若许闲乘月卿言多务,孰若孤
(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啮沙为坎穴________
③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
④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4)《陋室铭》结尾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

(5)老河兵最终找到石兽的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人,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遗之。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③以钱覆其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②康肃笑而遣之。

(3)下面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陈康肃自信,卖油翁自大。

B.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的技术高超。

C.第二段写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的道理。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國,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額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热尔。

”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肅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忿然:________
③康肃笑而遣之遣: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卖油翁的酌油过程;略写陈尧咨的射箭。

B.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C.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

D.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

写陈尧咨善射“十中八九”,更加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①,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②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③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④,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⑤,六幕⑥相联如胠箧⑦,人履⑧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注】①级:层。

②布:铺排。

③贻(yí):赠给。

④讫(qì):完毕。

⑤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的束。

弥:紧密。

⑥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⑦胠箧:打开的箱子。

胠箧,音qūqiè。

胠:从旁边打开,打开。

⑧履:走,踩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
③遂反潮流逆上矣遂:________
④患其塔动患: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3)读了【甲】文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
(4)《河中石兽》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C
解析:(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
(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
2.D
解析:(1)水边,河岸;寻找;不停止;因为
(2)①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D
(4)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3.A
解析:(1)A
(2)D
(3)B
(4)忿;笑
4.A
解析:(1)A
(2)D
(3)B
(4)C
5.B
解析:(1)B
(2)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3)A
6.(1)横生藤蔓;耸立的样子;这,这样;种植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①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②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4)品德高尚、坚贞自守;正直不屈、不偏不倚;虚怀若谷、立志高远、砥砺前行;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不受外物荣辱影响。

7.(1)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经营、谋求;对……感到担忧
(2)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②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5)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

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8.(1)丢下,舍弃;离开;告诉,对……说;以……为贤能
(2)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善不为也。

(3)“也”是肯定语气,写出众人肯定周敦颐断案才能远胜那些有经验的官吏,表达了众人对周敦颐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4)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5)面对王逵严酷与强悍,周敦颐以弃官抗争,与众人莫不敢辩形成对比,突出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刚正不阿、不愿同流合污的君子作风。

9.C
解析:(1)C
(2)德行美好;冲刷;主观地判断;随时
(3)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4)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

(5)①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意对即可)
10.A
解析:(1)擅长;离开;盖
(2)①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②康肃笑着把他送走了。

(3)A
11.C
解析:(1)放下;……的样子;打发
(2)①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C
12.(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于是;担心
(2)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②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