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施的行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施的行动研究
作者:俞军洋
来源:《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英语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
英语新课标不仅大大增加了词汇量,而且更提倡教师从交际的角度去进行词汇教学。
然而,目前高中普遍存在的词汇教学方法往往比较单一,教师讲解,学生背记,教学脱离情境,结果造成词汇教学的费时低效。
本文针对这一情况,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行动研究方案,即在词汇教学中实施语境教学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行动研究
英语词汇维系着语音和语法,是语言的最基本单位。
如果词汇贫乏,词义混淆,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
尤其是当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时,学生缺乏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就必须从语言基础知识学起,词汇学习也就更加重要。
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再只是教会学生简单的识记词义,更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如何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词汇。
本文针对目前高中普遍存在的词汇教学方法,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行动研究方案,把词汇知识通过语境来呈现,在语境中渗透词汇知识,并通过实验对比得出本行动研究的结果——语境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行动研究的设计
1.1 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改变现阶段单一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2)学生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
3)语境理论怎样才能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1.2行动方案
研究目的:以语境理论为基础,把英语词汇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教学,进而改变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活跃教学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研究对象:所任教的两个高二平行班,A班和B班,其中A班50人,B班52人。
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显示研究效果,我们采用了实验对比法,即A班为实验班,基本
上运用语境理论来进行英语词汇的教学。
B班为对比班,使用常规的词汇教学模式,即以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为备课依据,进行单词的教学。
实验以一学期四个月为时间,最后对比两个班的前后两次期末成绩,分析得出本次行动研究的结果。
二、实施过程: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大量的资料查阅与收集,我们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又分为语法语境、词汇语境和言语语境,而非语言语境则分为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
2.1语法语境
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
在教单词时,我们可以分析单词的构成法,利用同根、前缀、后缀、复合等方法教会学生利用已学单词与新词结合起来,扩大词汇量。
如:同根act—actor, actress, active,activity,前缀rise—arise,后缀compete—competitor,复合butterfly, network 等。
再次,同
一个词在不同的短语、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因此,在讲解此类词时,应放到具体的句子语境中。
如:第二单元中(a) Only athletes who have reached the agreed standard for their event will be admitted as competitors.句中reach意为“达到”;(b)I can’t reach the book on that shelf. 句中reach意为“够到,拿到”;(c) James reached Shanghai to have a international meeting. 句中reach意为“达到”。
2.2词汇语境
在英语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却不一样。
词的搭配和固定用法。
如:make是个多义词,跟不同的词搭配时它会有不同的意思:
(a) make my radio (制作收音机)
(b) make things easier (使事情变得更简单)
(c) make up (弥补;组成)
(d) make friends (交朋友)
(e) make money (赚钱)
以上仅是教材中最常出现的几个搭配,由此我们看出,同一个词在搭配不同的词时意思不一样,而且同一个短语在不同句子中又会出现不同的意思,如上面所举的make up就有“组成”和“弥补”两个意思。
类似的词在高中课文中还有很多,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词汇语境的不同词的意思也就会不同。
2.3言语语境
有些情况下,仅明白单个词汇或词组的意思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通过语言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在上下文中的用法。
由于词的多义性,上下文就显得更加重要。
这类上下文语境就叫言语语境。
它指语言活动中那些能影响和制约释义的语内因素如词、短语、句子、章节、语篇等语言构成成分。
这种情况最常见在口语对话中,例如:
“How goes it?” Asked caotain Cattle
“All well!” said Mr. Gills, pushing the bottle towards him. He took it up and smelt it, said with excitement.
“THE?”
“"THE”, returned the instrument make ...?
对话中出现的两个“THE”,就单个词来理解,肯定是不行的,只有读了下半文,我们才会知道原来这个“THE”指的是后面提到的“Madeira”(一种烈性酒)。
2.4文化语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单位,因此文化的差异会造成词汇的文化含义的不同。
(要理解词汇的文化含义必须先依赖对文化环境的了解。
高二第一单元CULTUREAL RELICS就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宣传,要理解此类文章就必须对文章的文化语境进行理解,Frederick William, Czar, CatherineⅡ之间的关系等等。
有了整个的理解之后,才能对Amber Room 有更好的认识。
2.5情境语境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对话,语言的发生最终要放到具体的交际情境中。
因此,对具体交际情境(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了解,也有助于理解词汇。
不同的对话者,因其职业、年龄、籍贯等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语境。
三、评估与反思: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的成效及不足
本着测试试卷标准性和改卷过程公正性的态度,本实验的前测和后测都采用了学生学期末的测试。
本实验的前测为两个班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后测为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成绩(总分为120)。
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根据两个班的第一学期期末成绩,A班和B班的情况是差不多的,及格率A 班比B班高1%,而优秀率和平均分上B班是比A班好的。
通过行动研究之后,我们得出了的
结果就不同了,A班在及格率、优秀率和平均分上比B班都有明显的优势,平均分也有6分之差。
A班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明显比B班高,B班有部分同学因为学习难度的增加甚至还出现了退步的现象。
四、结束语
本次行动研究的开展是行之有效的,语境理论确实能够提高学生对词汇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听、说、读、写的全面进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当然,语境理论的运用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们要改变以往读、记、背的词汇教学模式,而是要去创设更多不同的生动鲜活而又贴近现实的语境,让英语词汇学习不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