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武树臣作品精选精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树臣作品精选精练
我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法治思想,有没有法治传统?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研究中国自己的法治道路,很多人会想到这个问题。
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对法治的理解,我国古代立法、司法实践算不算法治文明,与我们当代的法治实践有何关系,能否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益借鉴?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一些人认为,法治是舶来的概念,我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虽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法家思想家,他们的学说理论对社会发展、国家统一产生过巨大推动作用,但不少人还是认为,法家的法是刑法,法家只有刑法之治。
这样的看法有其道理,不过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认真听听法家的话语。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等等,这些都是法家对其基本“法治”思想的表达。
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家思想占据重要位置,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法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著称,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与方法,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法家的“法治”思想产生于我国古代发生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下,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
概括而言,法家的“法治”思想试图改变之前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并着手在自然人和自然人之间、自然人和国家之间尽可能建立起某种权利义务关系,并以此为联结、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国家。
国家不再是诸侯贵族的血缘联合,法律使得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整合基础。
法家的法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
这有别于以往古老社会的习惯或者不公开、不外传、只在统治者内部代代相承的治国典则。
这种法律是用老百姓容易明白的文字写成的,写成以后是公布的,以普遍规则的形式明确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结果。
这些法律公布以后,一方面使民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预期,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约束官吏,使其不能轻易违背法律而任意侵害老百姓,否则统治者就会丧失威信。
在法家看来,法律如果没有信誉就无法得到执行。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才能更好发挥法作为有效治理工具的作用。
可以看出,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一种治国理论,强调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是否仁德,而在于法律制度。
可以说,将法律视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将“法治”视为一种治国的基本方法,是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不过,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我们今天来看,仍然属于古典的法治,所以不能直接移植过来为我们所用。
今天我们借鉴传统法律文化,必须加以改造,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但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汲取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包括科学借鉴我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的有益成分,从而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摘编自武树臣《听法家如是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我国古代是否有法治思想和法治传统,学术界存在着一边倒的否定声音。
B.法家提倡奖惩分明,不论身份高低贵贱或者情感亲疏远近都要按照法律行事。
C.法家以地缘范围为依据建立起了国家,改变了以血缘和宗法关系为根基的社会结构。
D.在法家看来,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既取决于君主的品德,又取决于法律制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法家的相关言论否定了学术界对法家及法治思想的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B.文章以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证明了中国古代有法治思想,也有先进的法治文明。
C.文章借用法家治国的法治思想,采用归谬法阐释了法家“法治”理论的实质内涵。
D.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论述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治国方面的重要意义和借鉴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的法治理论丰富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
B.要让法律更好地发挥治理工具的作用,就要君臣官民遵纪守法,让统治者树立威信。
C.法家的法律对官吏和百姓均有约束力,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支撑。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要吸收借鉴一切有益的法治文明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答案】1.B2.C3.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
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
”《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
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
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
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
《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
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
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
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
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
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令”、“丞”,未见“丞相”之名。
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为县,置令、丞”。
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
《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
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
《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
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338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
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
”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14年。
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略有删改)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 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C.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明确说法。
D.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前的历史文献均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
殷商甲骨文中的“师惟律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 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
C. 《商君书》“律”字出现了五次,其一是指兵律,其余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与同时代著述中的“律”字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D. “法律答问”引的一‘条律文用了“公祠”二字,而解释部分则用了“王室祠”,这说明律文是在秦称王前制定,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改法为律”的记载出现在与商鞅变法相隔日久的唐代,而且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对此事件均无记载,这是商鞅“改法为律”受到人们质疑的原因。
B. 研究秦简的学者早就注意到“法律答问”引的律文里的“公祠”与解释部分用的“王室祠”的不同,而且推测所引律文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
C. 孤立地看《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与《史记》中的相关内容记载,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反对者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历史痕迹。
D. “律”最早指音律,后因战时用战鼓之音来发号施令,且配以军功赏罚,“律”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军中的法律。
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律”。
【答案】4. A 5. B 6. D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
答题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选项中A项,“改变了这个局面”错,由原文可知《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后仍有反对者。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中B选项,“保留了商鞅秦律绝大部分内容”错,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
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题中D项,“至秦时又把军中的‘法’改称为
‘律’”错。
原文是“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