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范仲淹苦学》)(注)①粥:稠粥。

②日昃:太阳偏西。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③日昃始食(________)
④去之南都(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

(3)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各划两处)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怎样评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1)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
(2)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

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

(3)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心”是一词多义:思想感情;内心;品行;本性;思虑,谋划。

微斯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

“微”是一词多义:如果没有;微小;卑贱;隐隐;稍稍。

日昃始食: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

“始”是一词多义:才;开始;最初。

去之南都:离开到南都。

“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去。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①居,处在。

庙堂之高,高高的庙堂之上。

则,就。

江湖之远,僻远的江湖。

②遂,于是。

大通,博通。

旨,
要旨。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

①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则忧其民(就为百姓忧虑),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就为国君忧虑)。

②遂(关联词)/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慷慨)/有志于天下(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4)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这句话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范仲淹把自己的忧和乐和天下人联系在一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展现了一种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一种奉献精神。

但是结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心中有比较重的忠君思想,这是时代的局限,不值得提倡。

故答案为:⑴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才;离开;
⑵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王担忧。

②于是他精通了六经的主旨要义;
⑶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⑷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但其中也包含“忠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

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

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
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之”的词义辨析,“之”可当代词,代指人、事、物;可当结构助词“的”;还可以作动词解释为“去,往”,有时还可以调节语气,无实义。

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改嫁了常山朱氏。

他长大后,知道出身于世代为官的人家,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

不分日
夜刻苦学习,整整5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儒家经典的要领,慷慨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③连月不开________
④春和景明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 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大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

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1)同“嘱”,嘱托;壮丽景象;天气放晴;日光
(2)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3)C
(4)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流血流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通假字,通“嘱”,嘱托;“大观”,壮丽景象;“景”,日光。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览:观看,欣赏。

之情:情感。

得无:恐怕/是不是。

异:差别,不同。

故这句话应翻译为: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 “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故这句话应翻译为: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3)ABD正确。

C错在“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

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4)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是作者的忧乐观,由此可见作者心忧天下,心系国家,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我们普通人可能没有范仲淹那样博大的胸怀,但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是很多人共同的感情,不是有句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

答题时只要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同“嘱”,嘱托;壮丽景象;天气放晴;日光
⑵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考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

⑶ C;
⑷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人民流血流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理解和分析能力。

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⑷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

桓帝延熹①中,幸②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

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
也?”老父笑而不对。

温下道百步,自与言。

老父曰:“我野人()!不达斯语。

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③,而万人以宁。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④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子何忍欲人观之()!”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乙)楚庄王欲伐陈⑤,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⑥深,蓄积多也。

”宁国⑦曰:“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⑧矣。

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

②幸:皇帝驾临。

③茅茨采椽(chuán):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作椽。

④逸:放纵,放任。

⑤陈:国名。

⑥洫:护城河。

⑦宁国:楚国大臣。

⑧罢;通“疲”。

(1)下面四个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 “不知何许人()”的“许”是“地方、处所”的意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许”表示约数,可译为“多”。

B. “汉阴老父”的“父”是古代对男性的谦称。

“立天子以父天下邪”的“父”可以解释为“像父亲一样(关爱)”。

C. (甲)(乙)两文括号中省略了语气词,应该填入的语气词依次是“也”“耳”“乎”“矣”。

D. 皇帝驾临,别人都出去围观,只有汉阴老父没有停止耕作去围观,从中可见其清高自持,有蔑视权贵的思想;身居乡野,却不忘忧国忧民,所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汉阴老父身上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
②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4)根据甲文中汉阴老父和乙文中宁国的言论,分析两人就国家治理这个问题有怎样的共同见解?
【答案】(1)C,D
(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①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
②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4)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以民为本重视“人和”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许”表示约数,译为“多”不准确。

B:“汉阴老父”的“父”是古代对男性的尊称。

故选CD。

(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翻译为“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

结合意思断句为: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此题①“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句中“立”意思是“设立”,“理”意思是“有条理”。

②“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句中“子”意思是“你”,“纵”意思是“放纵”,“羞”意思是“感到羞耻”。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4)甲文中“立天子以父天下邪”“ 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③,而万人以宁”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汉阴老父认为君主应该关爱百姓。

乙文中“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⑧矣”一句可以看出大臣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出百姓怨声载道。

两文中都阐述了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CD;
⑵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⑶①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
②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
⑷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以民为本重视“人和”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汉江南岸有一位老翁,不知道他是什么人。

汉桓帝在延熹年间,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

唯独一位老翁没有停下耕种的活。

尚书郎南阳人张温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老翁:“大伙都在观看圣驾南巡的盛况,你却自顾耕作不停下来,是何缘故?”老翁笑了笑,没有回答。

张温从车上下来,在田间行走百步,亲自找老翁交谈。

老翁说:“我是个草野之人,听不懂这样的话。

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天子应该像君父那样(关爱)天下百姓呢,还是要天下百姓像奴仆一样来侍奉天子呢?当初贤明的圣王在位,所住的房子用茅草作顶,用树枝作椽,
却给普天下的百姓带来了安宁。

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你怎么还忍心让别人都去看他呢?”张温大为惭愧,问老翁的姓名,老翁没告诉他就离开了。

(乙)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

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

”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

”楚国的大臣说:“陈国可以讨伐。

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

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

”楚庄王听从了大臣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以/千里称也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才/美不外见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马也(这)
B. 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 执策而临之(马鞭)
D.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 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1)C
(2)B
(3)B
(4)①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②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

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解析】【分析】(1)ABD划分正确,C这句话的意思是: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才美”是主语,后边应该停顿,故这句话正确的停顿划分方法是:才美/不外见。

(2)ACD理解正确。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这句话的意思是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的“食”是通假字,通“饲”,喂养。

(3)ACD理解正确。

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而“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直接原因。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这两句话的关键词语是:①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②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5)联系现实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千里马”比喻人才,结合现实分析,要成为“千里马”首先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

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这是从主观因素方面来说的。

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反过来说,就是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以千里称也。

这是从客观因素方面来说的,联系现实从客观因素方面分析,要成为“千里马”,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B;
⑷①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②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⑸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

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

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