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抚顺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的创新需要创新性的文化作为必要条件。

但创新性的文化也是历史性生成的,并不具有自然的或天赋的性质。

创新性文化的生成既受客观的历史进程的制约,也与人们的主观自觉密切相关。

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

处于农耕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较之处在工业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就其一般性与总体性的文化性质而言,前者呈现出保守性,后者呈现出创新性。

中外不少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常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中国人看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西方人看重的是知识的批判与文化的创新。

这种看法如果仅就中西方文化国的近代史的比较而言,的确是有道理的,但若从全部中面文化史的比较而言,这种着法难以成立。

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与代表的西方文化,不仅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时期,而且在文化运行的方式上,儒学与基督教也遵循着相似的轨迹,尊经重典、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是其主要特征,学者的主要使命是对经典的诠释与论证。

所有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都具有保守性,无论东西方,概无例外。

深刻的原因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革命后之所以发生了深刻性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中国在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明显落后,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机器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取代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其基本特征。

正是生产方式不断要求变革的驱动,才使得西方文化取得了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

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但不是唯一性的因素。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处在大致相同发展阶段与相同发展水平的民族,在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创新性的文化是生成的,它既受自发性因素的影响,但也需要人们自觉地倡导与培育。

首先是倡导,应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鼓励人们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内容与形式。

文化的创新是一项群众的事业,只有当全体国民都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才有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

其次创新性文化的形成也需要培育。

创新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只要我们放弃文化保守主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性文化的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再一次辉煌,再创造出一座新的文化高峰。

(节选自林剑《论文化创新与创新文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对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B. 不少从事中西方文化研究的学者认为,中国人注重文化传承,西方人重视文化创新。

C. 在生产方式不断要求变革的驱动下,西方文化才得以从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期突围而出。

D. 如果我们拥有开放的心态,始终不移地建设创新性文化,定能为中华民族文化再谱新篇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文化创新与创新性文化的关系入手,重点阐述了创新性文化是如何生成的。

B. 文章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论证了“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C. 文章能够由表及里,从历史的文化现象的角度分析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形成的深层原因。

D. 文章先论述创新性文化的生成受客观因素驱动,再论述创新性文化与人们的主观自觉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创新性的文化能孕育出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又会促进创新性的文化诞生,二者相辅相成。

B. 儒学与基督教尽管在文化运行的内容上各不相同,但就文化运行的方式来看是基本一致的。

C.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具有保守性的根本原因。

D. 如果在全社会的范围营造出一种文化创新的氛围,全体国民就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答案】(1)A
(2)C
(3)C
【解析】【分析】(1)A项,“对文化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错,依据文意“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对与交换方式的性质”,应为“对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选A。

(2)C项,深层原因并非“从历史的文化现象的角度分析”,原文末段“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可见是从生产方式与交接方式的角度分析的。

故选C。

(3)A项,“文化创新又会促进创新性的文化诞生,二者相辅相成”属于无中生有;B项,原文指的是“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而不是所有时期;D项,说法片面且绝对,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是光靠营造氛围就能实现的,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C;⑶C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论证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明确论证方法。

(3)此题考查学生运用文本知识进行推断的能力。

此类题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知识、结论,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实践进行运用,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
或者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羊倌的年
朱华胜
太阳挂在山梁,洒下金色的光芒,有的泛绿。

老羊倌像往常一样,大年三十这一天,早就把羊赶到山上,让羊吃个饱。

他养着两只羊,一条大黑狗。

他说,养多了我管不过来,养两只羊、一条狗作伴,我都七十三岁了。

他看着这对奔跑的羊和身边吐着舌头的大黑狗,心里乐开了花。

自从儿子走了以后,每年过年乡政府都会给他送来过年的大米、肉、油,还有一个红包。

特别是在城里工作的那个小石头,每年春节这个小子都要回来过年,给他带两条烟。

这不,昨晚又给他送了两条红烟来。

想着,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包。

凑近鼻孔,使劲闻了闻,好香。

现在不能抽,回家再抽。

自己是看山人,更要防火。

虽然村里几年前就不要他看山了,说年纪大了。

但他跑得动,坐不住。

还是像往常一样,太阳出来他上山,太阳西落他下山,日日坚持巡山。

有人说,老羊倌憨得很,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

谁都知道,守山人很穷,成天在山林里走着,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山林又不是他一家的,也不能给他家带来富裕,他这是何苦呢?像他这样一家人都守山的并不多见。

乌蒙山,山连山。

几年前,大小山谷里私挖乱采严重,不像现在管得严。

有几个外地人来山上偷砍树木,要卖到矿井里做厢木。

老羊倌的儿子发觉了,在纠缠中,儿子不慎滚落石沟里,抢救无效死亡。

儿子死后的第七天,老羊倌赶着羊,背上斧头,向山里走去。

这一走,就走到现在,就是十五个春秋。

儿媳在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在他的催促下,改嫁到邻村,逢年过节,都要领着孙女来看他。

知足吧,老羊倌自言自语,我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

他走到山顶,眼神里亮了起来。

山那边还是山,山山相连,这是人赖以生存的山。

山脚是溪水,水连着水,这都是咱们祖祖辈辈的命根子啊。

山上生长着很多树和花,他闭上眼睛就能数出它们的名:青松、罗汉松、壳松、青梨、刺叶梨、杜鹃、毛栗子等等。

有村民说,老羊倌爱山林,那儿有他儿子的味道。

儿子已经化成一棵树,一年四季,与他相伴。

夕阳向晚,村子里传来零星炮竹声。

今天是大年三十,他决定早些下山。

春节的山村,喜气洋洋,村娃一群群,嬉闹追打。

红灯笼、红年画,红对联。

家家飘出肉香味,伴随袅袅炊烟,在村子上空弥漫,久久不散。

“爹!”“爷爷!”老羊倌定睛一看,那不是儿媳吗?那不是长高了出落得水灵灵的孙女吗?她们怎么来了?
“爷爷,你看,妈妈今天一大早就油炸了很多酥肉、豆腐圆子、荞丝洋芋片,还蒸了一碗八宝饭,给爷爷送来了!”孙女的眼睛亮闪闪的,笑眯眯说着,揭开手里的提篮,香气扑鼻。

“哇,好香!”老羊倌笑了,咂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

“大爹,你再不下山我都要来喊你了。

今晚跟我去过。

”柱子人未到,声音先跑了进来。

“不啦,我一个人自由自在惯了。

你看我儿媳,送来这么多好吃的,再加上你们的,政府
给的,够吃到正月底了。

”老羊倌笑容溢满皱纹间。

突然,大黑狗跑了出去,跟在一个人身后亲热跳着。

“爷爷,”隔壁胖丫双手抬着一个大碗,碗里冒着热气,“爷爷,我妈做的牛肉炖山药排骨汤。


随着胖丫说话的声音,村里噼噼啪啪的炮竹声响了起来,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老羊倌泪眼朦胧,望向墙上挂着的儿子的照片。

儿子望着他,也在笑。

过年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的描述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写出了老羊倌的生活状态,为下文他儿子的意外埋下了伏笔。

B. 老羊倌能够闭着眼睛数出山上生长的很多树和花的名字,是因为他喜爱这山林,并认为这是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老羊倌“咂了咂嘴,花白胡子在跳舞”,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开心和满足。

D. 小说结尾写老羊倌流下了眼泪,这眼泪既是老羊倌被众人惦挂的感动之泪,也是老羊倌对已故儿子的思念之泪。

(2)小说在刻画老羊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把时间设定在“大年三十”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
(2)①知足常乐(安贫乐道)。

守山人很穷,很孤独,但是老羊倌却很满足,坚持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

②爱岗敬业(责任心强)。

老羊倌坚持天天巡山,小石头送来的烟只是闻闻,而不在山上抽,体现了他的爱岗敬业。

③乐观坚强。

面对儿子的死,老羊倌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

④通情达理。

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老羊倌催促他的儿媳改嫁,体现了他的通情达理。

⑤质朴憨厚。

守山人很穷,老羊倌不仅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山林不能给家族带来富裕,但老羊倌却干得兢兢业业,可见他的质朴与憨厚。

(3)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节日氛围,为后文写众人来陪老羊倌过年做铺垫;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用“大年三十”的热闹气氛衬托老羊倌的满足与感动,凸显了人物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④本该孤独地过年的老羊倌,却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迎来了众人的陪伴过年,深化了文章人情美好的主题。

【解析】【分析】(1)A项考核语段的作用,D项考核文章的内容,C项考核文章的手法,D项结合文章的结尾考核情感。

其中A项,小说开篇的描述包含两个部分:环境描写和老羊倌的生活状态。

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而老羊倌的生活状态部分写的是老羊倌儿子发生意外之后的生活状态,因此不能说这是为老羊倌儿子的意外埋下伏笔。

(2)根据“守山人很穷,很孤独,但是老羊倌却很满足,坚持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等情节,概括“知足常乐”的性格特征;根据“老羊倌坚持天天巡山,小石头送来的烟只是闻闻,而不在山上抽,体现了他的爱岗敬业”等情节,概括“爱岗敬业”的性格特征;根据“面对儿子的死,老羊倌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等情节,概括“乐观坚强”的性格特征。

(3)首先从情节的角度分析,“大年三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节日氛围,为后文写众人来陪老羊倌过年做铺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用“大年三十”的热闹气氛衬托老羊倌的满足与感动,凸显了人物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文章的主旨的角度看,本该孤独地过年的老羊倌,却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迎来了众人的陪伴过年,深化了文章人情美好的主题。

故答案为:⑴A;
⑵①知足常乐(安贫乐道)。

守山人很穷,很孤独,但是老羊倌却很满足,坚持活一天就要巡山一天。

②爱岗敬业(责任心强)。

老羊倌坚持天天巡山,小石头送来的烟只是闻闻,而不在山上抽,体现了他的爱岗敬业。

③乐观坚强。

面对儿子的死,老羊倌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

④通情达理。

儿子离去的第三个年头,老羊倌催促他的儿媳改嫁,体现了他的通情达理。

⑤质朴憨厚。

守山人很穷,老羊倌不仅自己守了一辈子的山,还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守山人,山林不能给家族带来富裕,但老羊倌却干得兢兢业业,可见他的质朴与憨厚。

⑶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节日氛围,为后文写众人来陪老羊倌过年做铺垫;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用“大年三十”的热闹气氛衬托老羊倌的满足与感动,凸显了人物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④本该孤独地过年的老羊倌,却在“大年三十”这一天迎来了众人的陪伴过年,深化了文章人情美好的主题。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

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材料一
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 显然,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

后来大家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

钱穆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

”马一浮也指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

”这是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

长期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

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

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

为此,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

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

所以他提出:“今揩
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

(节选自刘梦溪《国学辨义》)材料二: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

事实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现在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都属这个范畴。

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常识范围。

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

其中有不少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

最近听一位领导说,他在新德里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

这足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

这是我们中国人应感到骄傲的。

所有这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

(节选自季美林《谈国学)》)材料三:
究竟何谓国学?国学内容究竟何指?又该如何理解?迄今仍众说纷纭。

理解的歧异主要表现在国学内容究竟指何方面。

吕思勉说:“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

....又常有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

”吕思勉对国学并未就学术本身予以界定,只是较为概括地指出国学包含中国学术性质与变迁,尤为强调国学与西学并无绝然不同,而在这方面是有深意的。

它表明吕思勉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击了西化派认为国学与西学绝然对立,不可调和,而必以西学取代国学的观点。

虽然就国学本身而言,吕思勉并未讲得分明。

(节选自姜寿田《国学概念的提出与辨析》)(1)下列对材料中“国学”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胡适对“国学”概念的界定过宽过泛,会造成“国学”概念的流失。

B. 马一浮将“国学”确定为六艺之学,内涵确切容易把握,在国学界影响深广。

C. 季羡林认为“国学”要放在古今中外框架下考察,打破中国“固有”的观念。

D. 吕思勉指出“国学”里面也包含了西学成分,因此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梦溪认为,与胡适不同,钱穆和马一浮将国学和中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使国学概念变得明确,尤其是马一浮的国学定义。

B. 季羡林指出,国学虽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但与现在甚至将来的联系更为紧密;国学虽然诞生于中国,但照样能够影响世界。

C. 姜寿田认为,吕思勉虽然没有明确界定国学概念,却强调国学与西学有相通之处,从而反击了以西学取代国学的主张。

D. 总体而言,三则材料对于国学概念的阐述各有侧重,也可互补,国学既是本国固有的,
也与世界相通,封闭中有开放。

(3)比较马一浮和吕思勉对于“国学”理解的异同。

【答案】(1)A
(2)B
(3)同:都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能彰显中国学术的性质。

异:马从学理上界定国学,更加强调国学的固有属性和纯粹性;吕从国学和西学得关系上阐释国学,更加强调国学的普适性,即国学与西学的相通性。

【解析】【分析】⑴B项,“内涵确切容易把握,在国学界影响深广”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可见“影响深广”一说错误。

C项,“……打破中国‘固有’的观念”错误,该信息属于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的是“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并非是打破“中国固有”,而且国学就是一国固有之学术。

D项,“‘国学’里面也包含了西学成分,因此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且“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也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它表明吕思勉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并非“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⑵B项,“但与现在甚至将来的联系更为紧密”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材料没有把国学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影响放在一起比较,“更为紧密”一说错误。

故选B。

⑶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比较马一浮和吕思勉对于‘国学’理解的异同”,然后到材料中找到马一浮和吕思勉关于“国学”的言论,再比较异同。

马一浮的观点主要在材料一中,如“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

所以他提出:‘今指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吕思勉的观点在材料三中,“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

....又常有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并未就学术本身予以界定,只是较为概括地指出国学包含中国学术性质与变迁,尤为强调国学与西学并无绝然不同”“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击了西化派认为国学与西学绝然对立,不可调和,而必以西学取代国学的观点”。

找到这些内容之后,分析二人观点的相同之处,他们二人都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能彰显中国学术的性质,接着分析二人观点之中的不同之处,由这些内容可知,马一浮是从学理上来界定国学,强调国学的固有属性和纯粹性,而吕思勉是从国学和西学的关系上来阐释国学,强调国学的普适性。

故答案为:⑴A;⑵B;
⑶同:都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能彰显中国学术的性质。

异:马从学理上界定国学,更加强调国学的固有属性和纯粹性;吕从国学和西学得关系上阐释国学,更加强调国学的普适性,即国学与西学的相通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或“两项”,如本题“下列对材料中‘国学’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有关“国学”的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