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北京世园会,也是一个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甲]中国馆的“锦绣如意”,
体现着源远流长
....的东方智慧;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同样展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
美国设计师带来的“东
西园”,分析中美全球空间环境,寻找东西方的“和而不同
....”;[乙]英国设计师受古丝绸之路的启发,用植物铺了一条“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丝路,入口处是欧洲树种,核心区为北京乡土植物……园艺作为人类文化与自然的结晶,是
文明沟通与对话的桥梁,正如
..国外设计师的感受,“中国正在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
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响曲中,北京世园会让文明更好地交流互鉴。
[丙]北京世园会要来了,人们期待着,“风从长城来,春到妫水边,百花争艳百鸟唱,唱出艳阳天。
”一个美丽
而美好的中国,必将精彩林立
..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远流长B.和而不同.C.正如D.林立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目形态已经玩不出花,综艺节目亟.(jí)须引入第三视角,以弥补、调和纪实内容的单薄.(báo),真人选秀+演播室观察的万能公式被证明奏效后,各大视频网站像抓住稻草一般蜂涌而上。
B.扬州火车站建在扬州古城西北,这里山岗迤.(yǐ)逦花木葱翠,扬州火车站就好像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尤其是在三月,葳.(wēi)蕤花木掩映着现代化站房,就像书卷打开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角,给人以美感和遐思。
C.夹杂着方言、俚.(lí)语、古语等来自民间的驳杂的语言资源,最为莫言所熟悉,他似乎就想在一泄千里的语言洪流中建立起自己的叙事风格。
假若删除他生命感觉和语言感觉中那些枝枝蔓蔓.(màn)的东西,那他就不是今天的莫言了。
D.尽管微软努力劝诱、说服以及采取各种激进的方式来推动升级,但在全球范围内Windows7系统依然有数亿忠实拥趸.(tǔn)。
毋.(wú)庸质疑,Windows7系统是微软最受欢迎的系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作品遭人毁骂,我们常能置之不理,说人家误解了我们或根本不了解我们,作品有人赞美,我们无不欣然
引为知音。
但是赞美很可能跟毁骂一样的盲目,因而
....跟
..往往对作家心理上的影响更坏。
有自尊心的人应当对不虞之誉
求全之毁同样不屑理会。
我们为某一部作品写得好因而爱好他的作者,这是人之常情。
不过爱上了作者以后,我们每每对它有所偏袒
..,推爱及于他的全部作品,一股脑儿都认为是圣经宝典,催眠得自己丧失了辨别力,甚至不许旁人有选择权。
(乙)这可以算“专家”的职业病:“专家”有从一而终的贞节,死心塌地的忠实,更如俾斯麦所谓“崇拜和倾倒的肌肉特别发达”。
“文如其人”,这句话靠不住。
(丙)许多人做起文来——尤其是政府或硬性的学术文字——一定要装点些文艺辞
藻,扭捏出文艺姿态,说不尽的搔首弄姿
....。
他们以为这样才算是“文”。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而B.不虞之誉C.偏袒D.搔首弄姿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的目光先是越过了山脚下的山杏树,然后是平展如镜的水塘。
▲ 如果遇不到什么障碍,叫就可以抵达山上的城堡。
①大片大片初春的土地己经让农民梳理得图画一样干净。
②然后,便是一片更大的水域,地方话叫“泡子”,学名叫湖。
③一路鸟鸣不断,落到地上时,却是田垄上一排排嫩绿的禾苗。
④风吹过,如一颗颗在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
⑤集镇远处,是白云,白云下边是隐隐约约的罗通山。
⑥湖的那边是一片五光十色的集镇。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③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朝无人①(节选)
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③。
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
②碛(qì):沙石堆积之地。
③降款:投降的文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正赶上边塞战机,“立可乘”表现其求战心切,斗志旺盛。
B.五、六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
C.七、八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山。
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以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的理想。
2.诗歌三、四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
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论语》)
(2)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5)此情无计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一剪梅》)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第一,家与国的统一性。
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
西安半坡所发掘的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着大量的适合于一夫一妻居住的小屋子,显然,家是这个部落的基本单位。
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尽管此后在国家层面上,血缘关系的实际意义有所淡化,但它一直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
家庭伦理用于治国就成为政治原则。
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所以《大学》说“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
第二,国与族的统一性。
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
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
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族与族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为血缘性,另为社会性。
民族之间不只是存在着血缘性的关系,也还存在社会性的关系,其中最主要是文化关系。
文化关系当它内化为民族精神,就具有类血缘的意义,这就是说,民族不只是具有自然的血缘性,还具有文化的血缘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是有共祖的。
共祖不是一位,而是多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炎帝和黄帝。
炎帝和黄帝不独是华族的共祖,也是诸多少数民族的共祖。
《山海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
”“颛顼(黄帝孙)生驩头,驩头生苗民。
”又云:“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
”《山海经》是一部出自战国时期的人文地理书,兼有神话性质,所言民族之间的自然血缘性
关系也许不一定是科学的,但如若从文化上考虑,它们之间也是有可能存在着文化上的血缘性的。
第三,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
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
谈到中国,人们会自然地联系到中国这一疆域。
这疆域既是国之域,也是民之家。
《逸周书》云:“国有本,有干,有伦质,有枢体。
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他)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悦),枢体也。
”这是说,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国民是国家主干;国权是国家的基础,与他国进行交往,国权是首位的原则;国学即“伦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君臣和睦是国家稳固的枢机即关键。
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
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
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
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
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得到彰显。
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以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
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
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
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生活过的民族存在某种内在关系,具体来说是指血缘性关系或社会性关系。
B.文化关系内化为民族精神后具有类血缘的意义,文化的血缘性决定着各民族关系。
C.血缘关系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精神纽带,治家与治国具有内通性,家庭伦理用以治家,也是治国的政治原则。
D.国土即疆土是国家之本,所以国家、国土、国民等概念在中华民族意识中是一体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情理合一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因而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
B.文章从家与国、国与族等三个统一性,系统阐释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特殊性。
C.文章最后呼吁当代文艺工作者抓住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奋斗。
D.文章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名人名言,用于佐证说理,论述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炎帝和黄帝是中国诸多民族的祖先,由《山海经》的特点推测其记载的血缘性关系可能是指文化血缘性。
B.家国情怀是一种哲学意识,因其在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既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而成为一种美学情怀。
C.由于时代等原因,张载、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D.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内核,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彰显了这种美学精神。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匠
俞平伯
到了一家花场门口。
栅栏虛掩着,我用手一推,呀的一声露出一片平地。
紧靠西墙,有三间矮屋。
旁边有口井,上面安着辘轳,井口现出几条很深的凹纹,是吊桶绳子磨的。
场上收拾得非常干净,一排一排摆列许多花盆,是些山茶、碧桃、金雀、迎春、社鹍之类。
轻风掠过,一阵阵花草的香气。
冰哩!我不多时还看见你们,花开得这般快呀!
一个花匠,年纪不过四十上下,酱色的脸膛显出些皱纹,好像也还和善,手拿把剪刀,脚边放着一堆棕绳,蹲在地上做工。
他正在扎榆叶梅呢。
树上有稍为桠杈点的枝子,只听他的剪刀咯吱咯吱凡昫响,连梗带叶都纷纷掉下。
他却全不理会,慢慢的用手将花稍弯转差不多要成椭圆形,然后用手掐住,那手拿棕绳紧紧一结。
从这枝到那枝,这盆到那盆,还是一样的办法。
原来他心里先有个样子,把花往里面填。
这一园的花多半已经过他的妙手了。
所以都是几盘几曲滚圆的一盆,好像同胞兄弟一般。
有两盆花梗稍软一点,简直扎成两把团扇。
那种“披风拂水疏乱横斜”的样子,只好想想罢了。
但花开得虽是繁盛,总一点生趣没有;垂头丧气,就短一个死。
我初进来觉得春色满园,及定睛一看,满不是这么一回事。
尽管深红浅紫鸭録鵝黄又俏又丽的顔色,里面总隐着些灰白。
仿佛在那边诉苦,又像求饶意思,想叫人怜他,还他的本来面目。
那种委曲冤屈的神情,不是有眼泪的能看的。
真狠心的花匠!他也是个人呵这不过是我旁观的痴想。
花儿不会说话,懂得什么呢?他受了痛苦,只有开一朵朵的鲜花,给他赏玩,让他赚钱我不禁问道:“好好的花扎了不可惜吗?”
他说:“先生,你别开玩笑啦。
这些花从窖里拿出来,枝枝桠桠,不这么办,有人买吗?你看墙角边一堆梗子,都是我昨天剪下来的,我的手脚多快。
”
我才知道这都是烘出来的唐花,不然三月天气,哪里来许多花呢。
便问道:“我看不扎倒好,你何必费事?” 他答道:“你不喜欢不行,喜欢的人多着呢。
前两天张大人差个管家来买一百盆花。
花刚出房,有许多还没扎。
他们现逼着要,把我忙得手当脚做,才讨他一个喜欢。
这碗饭好不容易吃!”
正说的时候,远远听得乌乌怪叫,我便呆了。
一忽儿,栅门开处,看见有一辆红色的汽车,里面有个白须的绅士,带个十三四岁的女孩慢慢下来。
花匠一看见,便抢上去,满面堆笑道:“您老带着小姐来得这样早呵。
”一种肉麻的神气,不是能够比方的。
然而我方且自幸我不是阔人,他还没有用那种面孔来对我,叫我不能哭,不能笑。
那老者穿着狐皮袍子,带了顶貂帽,一望便像个达官。
那女子手上带个钻戒,一闪一闪在花匠眼睛前面只管发光,但脸上总白里带青,一点儿血色没有。
听得她老子说道:“娴儿,赌输的钱有什么要紧。
不要说四五百块钱,就是再多点,怕我不会替你还吗?你不要一来就不高兴。
你看那花扎得多们整齐。
”
那女孩只是不响,低着头,并着脚,一步一步地捱着走,拿条淡红丝中在那边擦眼睛,露出种失眠的样子。
他俩走了十几步。
老头子回头看看她,说道:“昨天牌本来散得太晚,天都发了白,弄得你没有睡。
我带你来看花,借着消遣消遣。
你既倦了,也许睡得着,花不要看了,我们回去罢。
”
那女孩嘴里说了几句话,—很轻很轻——我也模模糊糊没有听见什么。
忽然,蓦地里澎腾的一声怪响。
我那时分,早已痴痴地出神,忘记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了,被午炮一声,方才惊醒。
我站在这里,已经快有两点多钟的光景,红炎炎的太阳,正晒着我的头顶,我好像有许多没头绪的心思,只是说不出,直瞪着眼睛,看许多花在阳光底下淌泪。
停下来半晌,把眼一低,慢慢的转身踱出。
那匠人还是扎他的花,猛然一抬头,露出深黄的牙齿,对我嘻嘻一阵冷笑。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呈现了花场一片鲜花盛开的动人景象,与后文花几被“扎过”之后“一点生趣没有”形成对比,从而突显花匠的狠心。
B.“原来他心里先有个样子,把花往里面填”,写出了花匠扎花技能的娴熟,故而作者紧接着赞叹“这一园的花多半已经过他的妙手了”。
C.前来买花的是“张大人”“绅士”这类人,他们的喜好决定了花的命运,也决定着花匠的境界,这揭示了当时上层人士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D.小说按照时间的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中融合抒情和议论,语言自然朴实又不乏雅致,故事简单又意蕴深邃,艺术特征非常鲜明。
2.花匠在“扎花”的过程中有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小说分析。
3.娴儿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堂司事
(英)毛姆
圣彼得教堂下午有一场洗礼,所以奥伯特·爱德瓦·佛曼还穿着他的司事长袍。
他总是把新袍子放在做丧礼或婚礼的时候才穿,所以,现在他所穿的只是稍微次一等的。
穿这袍子,他感到自傲,因为这是他职位尊严的标志。
司事现在是在小礼堂等着牧师结束他的仪式,这样他就能将这里收拾整齐然后回家。
这位牧师是最近才任命的,四十来岁,红光满面,是个精力充沛的人。
而奥伯特·爱德瓦还是为先前的牧师感到遗憾,那是一个旧派的教士,从不大惊小怪,不像现在这位,样样事情都要插上一手。
不久他看到牧师走了过来。
“佛曼,您能到小教堂里来一会儿吗,我有些事情要同你说说。
”
“好的,阁下。
”
牧师将奥伯特·爱德瓦领进了小教堂。
奥伯特以一种谦恭而又尊严的姿态站着。
在当司事之前他当过仆人,但是都是在非常体面的人家。
开始是在一个富商家当跟班,后来在一位寡居的贵夫人家他升到了管家的职位,圣彼得教堂司事职位出现空缺时他已经在一位退职的大使家里当总管,手下有了两个人。
他高大,瘦削,沉稳而自尊。
看起来,不说是个公爵,但至少也是老派戏班里专门扮演公爵的演员。
他老成,坚定,自信。
牧师神彩奕奕地开口了。
“佛曼,我了解到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
我非常惊讶地发现,你竟然既不能读也不能写。
”
司事的脸上没有显露出任何窘困的神色。
“以前的牧师就知道这情况,阁下。
”他回答说。
“他说这无关紧要。
开头那家厨师曾经想要教我,但我好像在这方面实在不开窍。
”
“佛曼,不是我要苛求于你,”牧师说,“我给你三个月时间,到那时你要是还不能读,不能写,那恐怕就得叫你走人。
”
“我感到非常抱歉。
我是一条再也不能学新花招的老狗了。
不会读不会写,好多年来我也活得很好。
”
“这么说,佛曼,我只好说你得走人。
”
“好的,阁下。
”
但是,当奥伯特·爱德瓦以他通常的礼貌在牧师离开后关上了教堂的门以后,他再也无法保持住那种庄重了,他的嘴唇哆嗦着。
他穿上了他的夹克,帽子拿在手里,走出了教堂。
在深深的忧伤中,他没有走向那条往家走的路。
他走得很缓慢。
心情非常沉重。
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么做。
就在此刻,他觉得要是有支烟抽,或许会给他一点安慰。
既然他从不带烟,他就四下里寻找着,看哪里可以买一盒。
他没有看到卖烟的店铺,于是就往下走去。
这是一条长长的道路,可就没有能卖香烟的店铺。
“这真有点儿怪。
”
为了确信,他又重新在街上走了一遍。
没有,确实不用怀疑。
“我不会是唯一一位在这条街上走过而想到要抽烟的人的,”他想。
“如果哪个家伙在这里开爿小店,卖点烟草、糖果之类的,准能赚钱。
”
他为此遽然一震。
“这就是念头,”他说,“真是奇怪,事情就是在你最没有想的时候这样来了。
” 他将这件事情左思右想了一番,第二天他去了那条街,而且很幸运地找到了一家待出租的店铺。
二十四小时后,他将这家店铺拿了下来,一个月以后,一爿卖香烟和书报的店铺就开张了。
他的妻子认为这件事很糟糕,简直是堕落,但是他回答说,人必须跟着时代变。
奥伯特干得很不差。
过了一年左右,他突然开窍——他想,为何不再开第二家商店,找个人来经管。
于是他又去寻找长长的,还没有香烟店的街道,果然找到这样的街道,还有可以出租的店铺,他又拿了下来。
然后,他开始走遍
全伦敦,只要找到一条长长的,还没有香烟店但有店铺出租的街道,他就拿下来。
这样,在十年时间里,他一连开了不下十家店铺,赚到了大笔钱财。
每个星期一,他就将一个星期收到的钱统统收拢起来存到银行去。
有一天早晨,正当他在将一扎扎钞票和一大口袋银币交进银行的时候,一位银行出纳告诉他说,他们的经理想要见他。
他被引进一间办公室,经理同他握手。
“佛曼先生,你所存进来的钱,已经稍微超过三万磅了。
这是很大一笔钱存款了,最好是用它来投资。
”
“我可不想冒任何的风险,阁下。
我知道,放在银行里很保险。
”佛曼先生富态的脸上出现了疑虑。
“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股票和分红,我只是想要把这些钱存放在你的手里就行了。
”
经理笑了。
“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会帮你做的。
你以后只要在传票上签名就行了。
”
“这我倒能做,”奥伯特不无疑虑地说。
“不过,我怎么知道到底签的是什么呀?”
“我想你总应该会阅读吧,”经理以玩笑的口吻激烈地说。
佛曼先生给了他一个解除疑虑的微笑。
“哦,阁下,事情正是如此。
我真的不能读也不能写,我只会签自己的名字,而这也是我在经营了生意以后才学会的。
”
经理大吃一惊,从他的椅子上跳了起来。
“你是说,你建立了这么重要的生意,赚了三万磅的财富,却不会读也不会写?我的天呐,我的好人,如果你要会读会写,那你现在还会成什么样啊?”
“我可以告诉你,阁下,”佛曼先生说,一丝笑容浮上了他依然高贵的面庞。
“那我就还是内维尔广场圣彼得教堂的司事。
”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场景转换的手法,教堂、街道和银行三个场景,凸显了主人公佛曼命运的变化,也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B.第三段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新牧师志得意满的形象,并通过和前任牧师的对比,表现了新牧师的大惊小怪,为下文解雇佛曼先生做了铺垫。
C.“他为此遽然一震”一句运用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佛曼产生新念头的惊喜,这一情感的转变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佛曼接到被解雇的消息后,一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他没有绝望,在长长的街道上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他的自觉意识。
2.佛曼具有双重性格特点,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佛曼先生说的“那我就还是内维尔广场圣彼得教堂的司事”发人深省。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