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尚立艺术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大连市尚立艺术高级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
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
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
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
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
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
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
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
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的主题。
B. 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 文章末段赞颂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写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感到不满。
5.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 B
5. 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②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③结构上,它照应
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6. 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
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
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
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本题中,A项错,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
C项理解错误,“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与“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不一致。
“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
D项错在“惭愧”和“不满”,没有此意。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考查段落的作用。
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先找到前三个自然段,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
前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听闻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后怀抱巨石自沉汨罗而死的事件,交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这一内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精神;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标题“端午的阳光”,引发下文有关端午节的感想。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
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
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
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然后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接着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
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比如本题所涉及的段落是文章“前三段”,属于开头的文字,所以对于结构上的作用,主要从与标题的照应和对下文的引出等方面作答。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标题设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题干已经明确“几重含义”,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同时应分点作答。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由此可以知道“端午的阳光”表层意是指此时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见证了此刻的历史。
“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端午的阳光”又指“屈原的精神光芒”。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端午的阳光”更是指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对后人的影响。
2.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7—18题。
詹姆?哈特尔和我发现宇宙自发创生的图景有一点像泡泡在沸腾的水中形成。
其思想是,宇宙最可能的历史像是泡泡的表面。
许多小泡泡出现,然后再消失。
这些对应于微小的宇宙,它们膨胀,但在仍然处于微观尺度时再次坍缩。
它们是另外可能的宇宙,由于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来不及发展成星系和恒星,更不用说智慧生命了,所以我们对它们没有多大兴趣。
然而,这些小泡泡中的一些会膨胀到一定的尺度,到那时可以安全地逃避坍缩。
它们会继续以不断增大的速率膨胀,形成我们看到的泡泡。
它们对应于开始以不断增加的速率膨胀的宇宙。
这就是所谓的暴胀,正如每年的价格上涨一样。
宇宙在比一秒还微小得多的时间里膨胀了十的30次方倍。
和通货膨胀不同,早期宇宙的暴胀是非常好的事情。
它产生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均匀的宇宙,然而,它不是完全均匀的。
在对历史求和中,稍微具有无规性的历史和完全均匀规则历史的概率几乎相同。
因此,理论预言早期宇宙很可能是稍微不均匀的。
这些无规性在从不同方向来的微波背景强度上引起小的变化。
利用MAP(微波各向异性)卫星已经观察到微波背景,发现了和预言完全一致的变化。
这样,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早期宇宙中的无规性,意味着有些区域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稍高。
这些额外密度的引力吸引使这个区域的膨胀减缓,而且最终能够使这些区域坍缩形成星系和恒星。
虽然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宇宙来自于过去一个高曲率的时期,但它不能预言宇宙如何从大爆炸形成。
这样,广义相对论自身不能回答宇宙学的核心问题,为何宇宙如此这般。
然而,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这两个理论的结合预言,在这个称作暴胀的时期,微小的起伏会发展,导致星系、恒星以及宇宙中所有其它结构的形成。
对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小的非均匀性的观测,完全证实了预言。
这样,我们似乎正朝着理解宇宙起源的正确方向前进。
然而,并非一切都已解决。
我们观察到,宇宙的膨胀在长期的变缓之后,再次加速。
对此理论上还不能理解清楚。
缺乏这种理解,对宇宙的未来还无法确定。
它会继续地无限地膨胀下去吗?暴胀是一个自然定律吗?或者宇宙最终会再次坍缩吗?新的观测结果,理论的进步正迅速涌来。
宇宙学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和活跃的学科。
我们正接近回答这些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霍金演讲《宇宙的起源》节选)
17.从原文看,下列对“宇宙自发创生的图景”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最可能的历史像是泡泡的表面,这些泡泡有的会膨胀到一定的尺度,有的不膨胀,后者是人们不大感兴趣的。
B.安全地逃避坍缩,继续以价格上涨一样的速率膨胀,从而产生一个非常巨大的均匀的宇宙,这就是所谓的暴胀。
C.宇宙不膨胀到一定尺度便不能安全地逃避坍缩,也不会继续以不断增大的速率膨胀,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如此,是来不及发展星系和恒星的,智慧生命就更谈不上了。
D.所谓“宇宙自发创生的图景”涉及以下内容:宇宙会继续地无限地膨胀下去吗?暴胀是一个自
然定律吗?或者宇宙最终会再次坍缩吗?
1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小的非均匀性的观测,完全证实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这两个理论结合所预言的,这表明我们似乎正朝着理解宇宙起源的正确方向前进。
B.广义相对论不能预言宇宙如何从大爆炸形成,其自身也不能回答宇宙学的核心问题。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理论都难免有其局限性。
C.新的观测结果和理论的进步正迅速涌来,这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宇宙为何如此这般,以及对宇宙未来的确定。
D.宇宙学之所以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和活跃的学科,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正接近回答这些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参考答案:
17: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A项,原文中不存在“有的不膨胀”的意思,因为宇宙最可能的历史就是膨胀,包括“仍然处于微观尺度时再次坍缩”的微小宇宙。
B项“正如每年的价格上涨一样”是打比方,并非真的是以价格上涨一样的速率膨胀。
D项讲的是对宇宙的未来的确定,并不是“创生”时的图景)
18:D.(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推断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D项,强加因果关系,是错误的)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 年~1955 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
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
从上世纪20 年代到40 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
的确,林是20 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
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
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
《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
“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
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
在抗战8 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
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1945 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可是她又活了10 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
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
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
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
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
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林徽因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奇女子,文中多处提到她在建筑、学问、诗人、作家等方面的成就。
这也是作者佩服欣赏林的主要原因。
B.本文语言朴实无华,运用细致的笔墨对林徽因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突出表现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C.“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
”意思是说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只是像花一样美丽,成长后的她才真正的能够像树一样的坚强面对生活。
D.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林徽因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作为一个
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专家给林徽因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但她又活了10 年。
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坚忍、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没有阴暗、卑微、鄙俗的生命境界。
(2)文章题为“传奇女子——林徽因”,请您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其传奇之处?(6 分)
(3)根据选文第五段,说说描写张爱玲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6 分)
(4)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生?(8 分)
参考答案:
(1)选D 得3分、E 得2分,A 得1分。
(2)三个方面:①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②凝聚力:从上世纪20 年代到40 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
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每点2分)
(3)①运用的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张爱玲来反衬林徽因。
②两人同样才华横溢,但张爱玲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③同时突出点明了林徽因作为女人的完整和完美,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4)提出观点想法2分,结合文本2分,分析2分,“人生”理解2分。
①以不屈的意志面对生命中的一切苦难。
(观点2分)②林徽因和梁思成虽然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能够以不屈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联系文本2分)③林徽因之所以真实,不是她的美貌与才华,而是历经生活磨难的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对生活与梦想的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
(分析2分)作为一个人,首先他必须是一个普通的人。
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许多曲折,但是曲折不是我们沉沦为平庸的理由。
曲径通幽,以不屈意志,生命中苦难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真实。
(联系现实对人生的理解2分)【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
此题的选项ACDE考核内容,选项B考核手法。
其中ABC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成就、凝聚力、人生经历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如此题的题干是传主的传奇之处,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成就、凝聚力、人生经历的角度进行概括。
(3)试题分析:明确手法:运用的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张爱玲来反衬林徽因。
语段的内容:两人同样才华横溢,但张爱玲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作用突出传主的品质。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
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
此题主要是对比的手法。
(4)试题分析:结合传主的经历答出传主如何做到“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然后再结合实际分析自己的观点。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