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秋乡苗族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秋乡苗族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乐秋乡苗族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县人队办副主任――杨春秀
一、乐秋乡苗族渊源及分部情况
(一)渊源:乐秋乡境内居住的苗族多属白苗,多以杨姓和罗姓为主,迁入南涧县居住最早。
据杨姓老辈口传,迁入至今已300多年。
首入南涧是在清康熙中叶后期。
这支苗族人,是明崇祯三年(1630年),以贵州苗民为主,系滇、川、黔、桂的壮、彝等族人民英雄联合起义失败后被迫迁入云南。
清康熙末、雍正初,在所谓“云贵大患,无如苗蛮”的反动思想支配下,清政府对苗族的统治极为严酷。
故由贵州迁入云南的这支苗族经滇南然后沿把边江上溯进入南涧县境内。
最初,落脚于无量乡木板箐。
后来,又循把边江源沿无量山主脉上移。
曾游居过宝华镇的核桃箐、阿克塘,拥翠乡的铁厂、瓦午,碧溪乡的凤仙、汉江河、桂花箐、赖字打比等地。
继而又北上至无量乡首部的乐秋乡地区,并以此为中心而四散游居。
如今乐秋乡境内的苗族群众,自清代康熙时迁入南涧县境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3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般都经过七八次搬迁,有的个别家族则经过十三、四次的游居。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群众才全部定居
下来。
(二)分部情况:现在乐秋乡境内世居苗族分布于4个村委会15个自然村共192户716人。
苗族居住地多是同为一个支系者各居一片,同宗的近代家支自成一村。
民国时期,苗族无固定的居所,每一居住点的苗家都未超过5户,单户独居者较普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苗族的自然住村,不论聚居和杂居,其住户变化不大。
目前,乐秋乡最大的苗族村落下大湾也只有29户,而且是由相距1至2公里的3个自然居住点组成。
二、发展过程及现在发展情况
(一)发展过程
苗族群众由清康熙时迁入南涧县境内至今,其经济形态依序经历了以狩猎为主、半猎半耕、农耕为主3个阶段。
苗族群众迁入初期,因没有土地作生产资料,仅凭传统的狩猎技能、靠猎取禽、兽维持生存。
当时,苗族群众使用的生产工具很粗简,每个家庭一般只有弩、箭、网扣、砍刀、小刀以及简易的手工织麻机。
其住所选取在兽类较多而又易于捕获的林谷间,具备这种条件的地带,往往地势特殊,气候多变,不但不能种庄稼,除猎狗外家禽家畜也难以饲养。
他们以古老的弩箭等工具,在雨雾特别多的深山老林中,猎取出没无常的野兽,不但难以保证常有收获度日,遇到虎、豹或被打伤的凶猛兽类的反扑,人们还有致命的危险。
这种游猎生活,苗族群众经历了约两代人(时约清康熙末至乾隆中期)。
清乾隆末期,苗族群众的狩猎活动,给原住于山谷间的兄弟民族村寨大大地减少了庄稼、人、畜受野兽的危害。
加之,苗族人又发挥了他们世传而独特的医药技能,热忱为当地群众
人、畜医治疾病等。
从而,苗族与兄弟民族之间逐渐结就了笃厚的友谊。
这样,苗族群众逐渐选取了气候较暖、地势较缓并与兄弟民族村寨较近的地方定居,开始农耕和饲养家禽家畜。
此种状态,历时近200年。
苗族群众的耕作方式由刀耕、锄耕及向犁耕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苗族群众有了受国家法律保障的土地耕种,从而,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得以安稳地从事农业为主的生产。
偶有猎获兽体上药用物和皮张等,均可交售国营收购部门并获得合理的价格。
随着农业的发展,同时,为遵守对珍禽异兽的保护,苗族群众狩猎活动虽然时有所举,但仅只是娱乐性活动而不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现在发展状况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发展,特别是在深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苗民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份苗族村寨基本上实现了三通,经济收入提高,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1、苗民文化水平低,乐秋733名苗民中25岁至65岁之间大专生4人(在职3人,其中1人因身体条件,在通过公务员笔式、面式后未能被录用)、中专6人(含离休1人、在职1人)、高中1人、初中20人、小学36人(离休1名)。
在这67人中女的仅有3人(大专1人、中
专1人、小学9人),受文化影响,在很大程度制约苗族地区的发展。
2、受传统观念影响、竞争意识淡薄:妇女还很难从过去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中解脱出来。
缺少致富带头人,个别想思想解放,积极创业的青年,因种种困难而妖折。
这样给苗民的发展也带来很大的阻碍。
3、周边兄弟民族的误解:从各种迹象表明,在人们脑海中的苗民还停留在过去缺吃少穿、思想落后、胆小怕事的思想上,在需要帮助时没能得到及时的救助,这才是制约苗民的发展最大障碍。
4、苗族定居前是游居生活,倒至现在苗民土地、山林面积小,如“下大湾”整个社山林面不到20亩,埋人都成问题,更别说从事其他
产业的发展。
其它村寨山林面积相对较大一些,但地处高寒、气候条件差,如东升村委会的老四度,大春生产受技术、气候的影响基本收不到什么,一年的用粮问题很难得到保障。
四、见意
(一)希望有关单位通过多种渠道给予整合资金帮贫、帮困,多组织苗民参加各种培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调动苗民积极性。
(二)通过各级单位间协调,将苗民的手工艺品广
泛的推广增加收入。
(三)利用苗民嗜好训养各种野生动物的习好,允许饲养画眉鸟,这样也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