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3-28T03:07:30.40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0月总第424期作者:丁丛通讯作者:朴钟宇[导读] 论文写作指导作为一门研究生必修课程,以培养研究生文字撰写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写作技巧与规范以及形成良好的学术价值观为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程普遍存在的知识点零散、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单一、缺少实践环节等问题,本文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制定动态量化考核机制等改革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提供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支
撑。
◆丁丛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3;通讯作者:朴钟宇
摘要:论文写作指导作为一门研究生必修课程,以培养研究生文字撰写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写作技巧与规范以及形成良好的学术价值观为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程普遍存在的知识点零散、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单一、缺少实践环节等问题,本文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制定动态量化考核机制等改革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提供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论文写作指导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机制
一、引言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中国研究生教育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其中,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人数显著增长,为了保障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持续完善,质量把控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因此,与研究生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必须持续推进。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就是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而论文写作指导就是一门促使研究生形成规范严谨的学术态度、提高科技论文撰写水平和能力的课程。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同高校的教学工作者采用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
例如,刘克思等人将文献检索方法与论文写作结合在一起,通过检索操作演示等方式实施课堂教学。
刘锦绣针对教学方式枯燥、与学生互动较少等问题,采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开展课堂讨论等互动教学方式,进而提升授课效果。
神文龙等人针对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缺少实践环节等教学现状,采用理论讲授式、翻转讨论式、实训践习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刘亚琼等人以文献查阅、论文剖析、任务实践等方式驱动,对研究生实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永岗等人针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考核方式落后问题,提出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并制定量化指标,进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我们进一步总结与分析论文写作指导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二、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论文写作指导课程面向本院全日制研究生,通常在研一第二学期开课,共16学时,授课8周。
在实施课程改革之前,为了掌握研一学生对论文写作指导这门课程的态度及了解程度,课前对110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现阶段学生对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以及专利的结构等是否了解;二是学生对发表期刊论文或申请专利的意愿。
如图1所示,110位学生中不足10位学生表示对论文、专利有很好的了解。
30%左右的学生表示无论是论文还是专利几乎不了解。
如图2所示,90%的学生明确表示有意愿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
从问卷结果发现,学生对论文写作持积极的态度,由此可见,论文写作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图2学生对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意愿的问卷结果
目前,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总结如下:
1.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有些教师认为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没什么好讲或好教的,这是因为缺乏对论文写作指导知识点的全面梳理与归纳。
论文写作指导这门课程包含期刊论文写作、学位论文写作和专利写作,其中,还涉及数据处理、图表设计、论文投稿、学术道德规范等,教学内容相对繁杂,这也导致部分教师认为该课程很难讲、更难讲好。
部分教师概括式地统一讲授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技巧,在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之间来回跳跃,这导致学生很难区分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之间的差异,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部分在教学内容上无侧重点和难易点之分,以及知识点零散、碎片化,学生很难获得自己想要学习或了解的内容,而且会出现疲倦心理、开小差等行为。
整体上来说,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不够具体,缺乏逻辑性、概括性和系统性。
2.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
目前,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仍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通过PPT演示和板书的方式讲授,教学内容主要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缺少特色。
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不仅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略显乏味,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削弱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
缺少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纵然教师在课程PPT制作上花费大量功夫也是事倍功半。
目前,大多数学生处在被动式学习的状态,而课
堂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环节,学生无法充分掌握论文写作的整体思维框架及各个模块的写作技巧与规范,也导致学生在课后运用课程知识
时会出现知识点模糊、逻辑不清晰等问题,在实际的论文写作和专利撰写中很难将课堂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真正的提升,这也势必削减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意义。
3.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论文写作指导课程,通过考试的方式很难衡量学生对文字撰写能力、论文撰写水平、学术规范意识等的真正掌握程度。
通常是以文献综述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
但是,该考核方式未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与分值占比,评价主观性较大,通过一次的大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难免存在片面性。
另外,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抄袭问题,直接从网络上照搬已发表的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
三、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1.教学内容优化。
首先,针对研究生培养要求,对论文写作指导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与整合,重新划分教学内容,即16学时的课程内容划分为科技论文概述(1学时)、期刊论文写作(6学时)、学位论文写作(4学时)和专利撰写(3学时)四个模块,此外,还有2个学时的实践环节。
其次,明确教学内容难易点,即模块一科技论文概述作为课程了解内容,模块二期刊论文写作作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模块三学位论文写作和模块四专利撰写作为课程重点内容。
另外,拓展教学内容,除了讲解论文撰写规范与技巧,在模块二期刊论文写作模块增加试验设计与图表处理、论文投稿与评审、学术道德规范三个章节。
在模块三学位论文写作模块增加开题要求与准备、学位论文盲审示例、毕业答辩要求与准备三个章节。
具体的教学内容划分如图3所示。
教学内容如此设计的依据是:先综述科技论文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具体分析每种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最终通过实践环节强化教学效果。
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具备知识点全面、环环相扣、有重点、有拓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
图3教学内容划分
2.教学模式多元化。
本课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形式开展,除了PPT授课方式还增加了引导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以及实践环节,这三个环节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其中,引导式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该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为:以期刊论文的摘要结构为例,先给出一个完整的摘要,引导学生从摘要中分解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其次,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与总结这四个部分的写作方法;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标准总结自己的不足,强化知识理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参与感。
案例式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将抽象的空泛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和具体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为:以学位论文盲审异议为例,给出多个学位论文评审结果案例(隐去作者个人信息等),以结果反馈于写作过程更具警示作用,使得学生对学术规范及论文写作重点更加明确与重视。
实践环节包括小组讨论和学术汇报两个部分,小组讨论一般安排4-5次,每次时长10分钟,每组4-6人,主要贯穿引导式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过程,增强师生间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学术汇报一般安排在期刊论文写作模块之后,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学术汇报PPT制作及科技演讲等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实践环节,实现研究生的全过程综合创新能力培养。
3.动态量化考核评价方法建立。
针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实践环节,动态量化考核评价方法应运而生。
具体考核标准制定如表1所示,最终期末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大作业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小组讨论和学术汇报,期末大作业主要是以英文文献评析形式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学术规范性、结构完整性、系统与逻辑、内容科学与创新,评分方式不仅有教师评分还有组内互评。
该考核评价方法动态追踪每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具有师生共评成绩的特色,确保了最终考评成绩的全面性、公平性和客观性。
表1量化考核评价标准
四、教学实践效果
将改革后的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展开教学实践。
实施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明显活跃,学生低头率有效改善,学生更愿意主动提问与思考,师生互动次数增加。
在小组讨论与学术汇报环节,学生更好地展现了自己的优势。
期末大作业抄袭问题明显改善,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最后的作业中,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整体上来说,大多数学生进一步提升了文献阅读和剖析能力、文字撰写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意识。
本文针对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强化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注重能力,重视师生双向交流,对培养综合型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8,09,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养创新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十年,研究生教育铸就辉煌.中国教育报,2022,06,14。
[3]刘克思张蕴薇周群基于课程问题靶向性解决的教学及实践——以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8,(30),134-137。
[4]刘锦绣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22,11,(28),98-104。
[5]神文龙陈莉陈淼南华矿业工程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教改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47),41-44。
[6]刘亚琼王晓茹王文秀牟建楼马倩云王颉科技论文写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高教学刊,2022,8,(23),39-41,45。
[7]王永岗王来军王连震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21,(02),9-11。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基金(2021308);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20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