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思考
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趋势的优秀公民;教育内容应体现公民教育的中国化、世界化、社会主义化与学校差异化,涵盖公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健康素质以及礼仪、生态、网络文明等方面。
标签: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实施公民教育是提高我国公民素质的必然途径,公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最新发展。
[1]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是面向对大学生公民群体开展的,以提高这一特殊群体的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公民能力和公民行为水平的教育。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素质全局,具有重要的社会试验、示范、推进以及引领作用。
近年来,学术界对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及教育的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探讨。
但是,关于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育模式的认识观点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分歧和争议。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冲突;有的学者还认为公民素质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主义民主、人权理论,不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有的学者坚持公民素质教育最终目的主要是良好行为养成,应该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完成,否定大学生中开展公民素质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等等。
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不足,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讨论、澄清、明确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十分必要。
一、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目标
确定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目标,要首先从历史角度理解公民素质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既有历史上封建社会发展带来的长期繁荣与稳定,也有近现代以来落后带来的失败和屈辱。
中华民族历经“百日维新”、“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无数次等革命探索后,最终认识到失败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民智不启。
何为民智不启?就是国民对世界文明发展毫无所知,对自己的国家、同胞麻木不仁,社会政治参与性不强,封建等级及特权思想严重,社会平等、公德、法治、民主等现代观念意识全无。
确定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目标,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观为指导。
上个世纪初,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率先对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科学分析,最先看到了中国社会基层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中华民族最坚韧的生命力,人民群众的广泛觉醒和参与是中国革命成功和振兴中华的决定性力量。
确定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目标,更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成就为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进一步明确教育要为广大工农兵群众服务,主张学校要开门办学,为发展人民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做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
2011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8930人,高中文化程度14032人,初中文化程度38788人,小学文化程度26779人中,文盲率仅为4.08%,[2]彻底改变了建国初期人口文盲率到达80%以上的文化素质极端落后状态,为21世纪全面追赶和超越世界发达国家公民素质较高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
确定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目标,要面对我国公民及大学生公民素质存在的问题。
来自济南[3]、石家庄[4]、海南[5]等地以及北京[6]、广州[7]部分高校公民素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公民素质问题仍然主要表现在:权利义务观念落后,公德意识不强,政治参与性不强,法律素质不高,知行不统一等方面。
确定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目标,还应当符合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和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当今世界公民教育目标方面呈现出几个共同特征和趋向:培养尊重每个人的价值与尊严、禮貌、正直、自律、宽容、同情和爱国精神以及崇尚人权、公益、法治的公民品性和品德,掌握理解、阐释、比较和评估政府与公民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发展监督政府、影响公共政策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技能等等。
[8]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建立的初级阶段,市场主体的现代平等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还没有完全树立,市场主体的主体素质和能力还没有成熟起来。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要考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追赶世界文明步伐的双重需要。
确定大学生公民素质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公民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刚刚年满18岁的年轻公民,不同于工人、农民等其他一般公民群体。
他们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朝气、有主见、有个性、求创新,并且身处高等学府这样的知识殿堂,是最有基础、最有条件全面系统接受公民素质教育的特殊公民群体。
因此,我国大学生公民综合素质教育可以在全面学习中西方优秀文化基础之上,确定一个追赶甚至最终超越西方发达国家公民素质现有水平的公民教育目标。
总之,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有传统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三个维度去制定目的标准:一是民族的,这是我们的本源。
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意识,培养大学生公民群体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行为;二是世界的,这是我们的借鉴。
要认真学习和辨析西方现代文化中平等、人权、民主、法治、生
态、多元的价值理念,克服我们固有的封建腐朽文化,培养大学生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监督政府、影响公共政策以及能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是我们的方向和途径。
要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发展理论,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认清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情况,培养大学生公民群体教育、引导、促进、影响其他公民群体素质的行为能力。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为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21实际世界文明进步要求的社会优秀公民。
二、关于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
任何国家的公民教育都以培养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合格公民为目标的,但不同的国家因自己的国情和历史发展阶段,公民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
1980年参加世界道德教育会议的16个国家将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有关社会价值标准(如合作、正直、公民精神等),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如忠厚、诚实、宽容等),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如爱国主义、和平的公民责任、国际理解等),有关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等)。
[9]
既然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21实际世界文明进步要求的社会优秀公民”,那么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就要完成三个具体任务:一是中国公民,二是世界公民,三是对社会其他公民群体具有积极作用的优秀公民。
三个任务决定了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内容应当涵盖: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世界文明认同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多元、生态”等教育,以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参与、教育、引导、促进、影响他人的能力教育。
因此,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民主与法治教育、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为主。
另外结合时代特点和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模式类型、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具体差异,还应适当开展世界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教育、多元教育甚至是礼仪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等等。
以山东省地方高校—德州学院为例,学校按照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公民的目标要求,与从培养社会基层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相结合,从本校学生自身实际状况出发,所实施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文化教育
通过介绍公民的概念及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公民的核心精神理念,我国公民素质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及我国公民素质教育的状况。
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公民、公民素质及教育的相关历史、概念和基本现状。
2、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教育
具体解读和阐明现代社会对公民道德的要求以及大学生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特殊价值与作用,介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大学生公民的法律素质教育
具体分析和解读现代社会对公民法律素质的要求,阐明大学生公民应当具备的法治精神、应当掌握的法律基本知识和必要的法律实务技巧等。
4、大学生公民的健康教育
具体分析和解读现代健康的定义下的公民生活方式,进一步阐明大学生公民的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饮食卫生和运动卫生、性与健康等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帮助大学生公民掌握现代健康生活的一般理念和方式。
5、大学生公民的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分析和解读心理健康概念的一般常识,具体分析和介绍大学生公民的学习、婚恋、就业和人际交往等领域内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调试途径。
6、大学生公民的文明礼仪教育
具体分析和解读现代社会中公民礼仪的重要意义和一般原理,进一步阐明大学生公民在个人礼仪修养、校园礼仪、社会交往礼仪等方面的礼仪常识和要求。
7、大学生公民的安全教育
具体解读和分析当前社会大学生公民安全问题如“火灾、交通事故、抢劫、盗窃、性侵害”等,帮助大学生公民提高警惕、排除安全隐患,有效应对和防范意外伤害等。
8、大学生公民的网络文明素质
具体分析和解读当代社会生活中网络及网络文明的重要意义,进一步阐明大学生公民在网络文明和网络安全的作用及应有作为。
[10]
总之,为实现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21实际世界文明进步要求的社会优秀公民”的目标,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体现公民素质的中国化、世界化、社会主义化方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教育内容上应有所不同、有所取舍。
【注释】
[1]高峰.关于公民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解读[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2]中国经济网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Z].2011.4.28.
[3]韩慧.济南市公民意识实证调查: 现状、成因与对策[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4]吕冰.提升河北公民道德素质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09.4.
[5]李辽宁,丁天全.海南省公民道德素质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6]陈晓萍,当代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7]胡虹霞.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北京四所高校为例[J].2009.4.
[8]蓝维,高峰,吕秋芳,邢永富.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P145-147.
[9]S·拉塞克.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58.
[10]郝永发,杨爱民,黄金元等编.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M].北京:青年出版社,2009.P4-5.
【作者简介】
杨爱民,男,山东齐河人,德州学院教育系党总支书记,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