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元对立到三元组合——2022高考作文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二元对立到三元组合——2022高考作文观察
2022年新高考1卷作文延续去年的写作要求,依然在“启示意义”上探求道理与事理的亲密关联。

如果说去年“体育之效”的“启示意义”动摇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天下,那么今年的“三手”连弹则稳固了“启示意义”的江山,让情境材料作文更久地停留在人们的视野中。

1卷作文有关围棋内容组成的材料,替代了去年的红色文化,让今年的作文材料呈现了传统文化特色。

应该注意的是,围棋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引出写作中心的情境,同时也可能作为最为合适的启示意义存在。

因为所有言说的内容都自有其逻辑,如果围棋的“三手”之道展现的原理在今天依然有启发人思考的价值,那么作为当下文化基础的传统文化,也有创造发挥的余地,也需要在理解深厚的基础上,根据当下语境,创造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

材料中,围棋三术语及其关系,构建了写作的真实情境和逻辑关系。

整个材料从内容、涵义、辨证关系解读了要写作的关键词。

第一层交代围棋三术语,“本手”“妙手”“俗手”;第二层阐释其涵义;第三层则揭示“三手”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个术语之间的辩证关系,因为从棋道延申出去,三手之间的关系才是展示启示意义的基本逻辑和核
心内容。

整理其关系时不难得出:“本手”的基础功夫扎实,棋力提高,就会出现妙手;如果对“本手”理解不深刻,就会出现“俗手”。

而材料还直接以判断句的形式指出,“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直接表达两者的延申意。

需要揣摩的是,基础不是机械训练,而是需要付出时间精力、下功夫,还要对事物的原理有深刻理解。

创造,是指新方法、新做法,不同于“创新”,创新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造是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两者并不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关键词的关系和启示意义是明晰的。

三手之间的关系如同博弈中奇妙的棋子穿梭规律,在黑白方寸中展现各自的策略和智慧。

出题人想通过学习围棋中的道理,让考生类比学习或为人等方面打好基础的重要性,让考生理解守正和创新的关系。

作为基础的“本手”特点有:要“合乎棋理”,“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要“对本手理解深刻”。

意在引导在学习时或其他方面,要强化基础,注重理解基本知识。

因此,材料的启示意义就是基础和创造,以及基础和创造的关系。

正面的关系是要打好基础,基础的功夫扎实了,才可能创造;反面的关系就是忽视基础,则创造不会发生,反而弄巧成拙,难以提升。

从要素上看,我们就会发现今年的作文题从过去比较熟悉的二元对立,悄然引入多个元素,在三元组合中呈现事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去年新高考1卷“强弱之变”的比较,
全国甲卷的“可为和有为”,2020年山东新高考卷的“距离与联系”,都以明显的方式思考二元对立的统一辩证关系。

二元对立关系中,“对立”是表象,“统一”与“中和”才是实质,强调两者的彼消此长和相互转换。

强者若滥用其强,会转为至弱;弱者勤于锻炼,会变为强。

在不可为的社会积极有为,亦能有所作为;在可为的时代更应大有作为。

防疫拉开了距离,而抗疫密切了联系,因此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是统一的,不矛盾的。

在这里,矛盾的双方是相对的,是相互依赖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而在2022年的作文材料中,由三个关键词组合起来的关系显然要复杂一些。

关键词本身是思维的路线图,引导人们在思考时能就具体要素建构其思维的图谱;其次三个关键词之间互相关照、比较,反复考量,才能让思考逼近核心要素,才能从关键点入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个关键词中,以“本手”为基点,“妙手”和“俗手”似它的一正一反两极走向。

本手是基础,如果练好本手,则可能出现妙手,否则只是俗手而已。

当然,我们在2019年的“热爱劳动”作文中,也能看到类似的逻辑:正面肯定劳动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性,然后文意转折,“但是有些人不理解、不尊重劳动”,从反面批驳论证。

不过就其复杂性而言,三个
关键词涉及的逻辑关系更体现博弈时代的特点。

在商业竞争中,尽可能避免人为制造“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应该去创造“正和博弈”环境,否则最终很有可能出现的就是,谁都没有得利。

而在学习和其他领域,博弈双方也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关键点,注意各个决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采取最优策略思考并组织自己的行为。

今年全国卷的其他三个作文题目似乎也呈现了多个关键词互相关联的特点。

2卷的“选择·创造·未来”主题写作,三个关键词的关系是:在大我中选择小我的发展方向,创造对社会有价值的内容,做让未来受益的事情。

甲卷大观园题名的三种方式,“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也让考生思量三个关键词的涵义及其关联。

乙卷对北京双奥之城的“超越、再超越”主题写作,隐含着三个时间点之间的关系:现在是对过去的超越,而以后还要继续再超越现在,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今天四个作文题均突破二元对立,走向了三个要素的组合,在更为复杂的关系中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

孙绍振认为,“从强制主题线性思维到二元对立,是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突破”,那么从二元对立走向三个要素组合,是对复杂状态、盛世当下历程的审视和展望。

在这种些微调整之下,我们的备考也需要在常规的基础上,敏锐察觉到今年作文题集体显示出来趋势,让备考更加
有方向可依。

首先在作文材料的思路解构上,应该更加全面,让思辨走向深入。

平时的作文训练,从层次结构上解构材料,帮助学生依据材料自身的逻辑,顺势建构其起写作的思路,是训练的重中之重。

材料中暗含的出题逻辑一旦没有理解到位,文章的思路建构就会残缺或偏离,写出来的文章在立意上就会“低人一等”。

而要分析材料解构、构建写作思路,就需关注各要素特别是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从今年1卷“三手”连弹,到其他三个全国卷作文题,其实在关键词的明确性上都很友好,均清晰明了给了出来。

而材料中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可能并不如“三手”关系那么明白,就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出来;如果已经如“三手”关系般明白,就要全面梳理出来,在文中具体论证。

其次要从材料内到材料外,在更合适的领域进行拓展延申。

作文材料只是暗含写作方向的引子,如何依材论说,在什么范围和领域论说,是帮助学生思考作文如何写的问题。

虽然“启示意义”要求由此及彼,那么今年由“棋道”延申到其他方面,学习之道、成长之道、行事之道、社会发展之道,都是可以的。

但是,去年的“体育之效”,由身体锻炼延申出去,因为毛泽东的身份以及百年党庆的背景,明显在国家发展之道延申更适合点;今年围棋“三手”的启示意义,因为材料围棋的情境,明显在传统文化延申会更适合点。


此,关注材料的内容启发和时事背景,从内容上思考如何构建全文,也是备考中需要细致准备的。

最后,在作文备考上,尽量在全国各地的优秀试题中,挑选各个类型的题目训练,既不在启示类孤注一掷,也不忽视这两年启示类的地位,毫无头绪、没有重点的什么都抓。

比如高考题出来之前,全国各地都还是在练启示类的作文,有些内容很有启发性的题目,如湖北的“上”“止”“正”题,广一模围棋、象棋、跳棋三种棋类下法的作文题,都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对多重关键要素的关系不陌生。

但是也需要提醒学生,每个作文题有各自的逻辑,其实很难完全照搬。

我们只能在语言文字中、字里行间上、结构层次间,揣摩语意,把握脉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