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红烛》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红烛》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2《红烛》作业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也许
——葬歌(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 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 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c 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a b 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A.照飘树B.弄吹片
C.拨刷伞D.射掠团
2.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二、小阅读-课内
3.诗人在《红烛》第二节与第五节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4.诗人在诗文前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联系《红烛》全诗,谈谈诗人写《红烛》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红”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红烛"在诗人心里是什么的化身。

5.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的蜘蛛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认识。

三、判断题
6.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是否正确。

①他这个人心直口快,刚才的话也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言不由衷,你可千万不要介意。

(___)
②学生的主要压力来自考试,每次公布成绩,教室里就会出现哀鸿遍野的状况。

( )
③眼看自己一手建立的企业,已呈现日薄西山的暮气,他内心真有说不出的悲痛!( )
④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置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种铄石流金的力量。

( )
⑤在这一宏大的主题之下,对这两种法律的具体关系问题,虽有不少学者作了提纲挈领式的阐发,却鲜有深入细致的分析。

( )
⑥劣质的、假冒的产品泥沙俱下,不仅会使消费者的利益受损,而且会使一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受损。

( )
⑦听到她考上大学的消息,村里的人奔走呼号,为她感到高兴。

( )
四、填空题
7.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là)( )烛(là)( )月
②(zhōng)言不由( ) (āi)( )鸿遍野(shuāi)经久不( )
③(lì)石( ) (shuò)闪( ) (shuò)( )石流金
④(xiē)( )形文字(qì)( )约(qiè)提纲( )领(qiè)( )而不舍
8.给加点字注音
①耕耘( ) ②幅( )度③迸( )涌
④晨曦( ) ⑤霓( )虹⑥罅( )隙
⑦藉慰藉( ) 声名狼藉( )
⑧创创造( ) 创痛( )
⑨泥泥沙俱下( ) 泥古不化( )
⑩号号召( ) 奔走呼号( )
薄薄饼( ) 日薄西山( )
荫绿荫( ) 封妻荫子( )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

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
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从容不迫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巷》描绘了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一幅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意义的抒情意境和淡淡的哀愁。

抒情主人公“我"怀着一种美好的心态,将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想象成美好的理想,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所以“我"只好在雨巷中孤独行走。

()。

在《雨巷》中,诗人怀着的心情,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的“雨巷”,这里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徐志摩的诗单纯、轻盈、柔婉而又深含忧郁之情。

他有着厚重的文学。

普于将气氛、情感和景象融为一体,写梦幻般的景象的同时也充溢着一种梦幻般的情调。

他撑着长篙在寻梦,于青草深处、星辉的夜晚放歌。

《再别康桥》读起来特别舒缓、悦耳,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意义的抒情意境和淡淡的哀愁。

B.《雨巷》描绘了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一幅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和淡淡的哀愁。

C.《雨巷》描绘了-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蕴含着诗人淡淡的哀愁。

D.(雨巷》描绘了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一幅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意义的抒情意境蕴含着诗人淡淡的哀愁。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心态正是1927年中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因在政治高压下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心态。

B.1927年中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高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时具有这种心态。

C.这种心态正是1927年中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因陷于惶惑迷惘心境而在政治高压下找不到出路的真实心态。

D.1927年中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因陷于惶惑迷惘心境而在政治高压下找不到出路时具有这种心态。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惘然寂静沉淀斑斓
B.惆怅寂寥积淀斑斓
C.惆怅寂静积淀斑驳
D.惘然寂寥沉淀斑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以来,中医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采取的方法传承医术。

民间中医能够生存下来,大多是因为有一技之长。

随着《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当医生的门槛越来越高。

民间中医虽然看得了病,却未必能考得上证,一纸执业证书挡住了他们的行医路。

于是,有的被迫放弃行医,有的无奈流落海外,于是中医技法渐渐。

中医是经验医学,大量的经典验方和独特技法至今仍藏在民间。

民间中医的“草根"属性,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目前,许多疑难杂症无法治愈,事实上,既生斯疾,必有斯药。

不少治病方法的特效深埋于民间千百年,我们的清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今天,中医教育以院校教育为主体,靠书本知识来传承,注重教材的现代化、语言的标准化,而中医师承体系日渐衰落。

尽管有一些源自民间的中医从草根变成名家,但毕竟只是。

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如同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种子,用统一的应试标准来衡量其成败,不利于优秀中医人才脱颖而出。

降低民间中
医执业门槛,(),而是保存民间濒临失传的中医药种子,__________________ 。

期盼给民间中医一席之地,让中医瑰宝更好地造福人类。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口传心授年久失传凤毛麟角兴废继绝
B.口诵心惟年久失修沧海一粟推陈出新
C.口传心授年久失传沧海一粟推陈出新
D.口诵心惟年久失修凤毛麟角兴废继绝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少治病方法的特效深埋于民间千百年,我们的整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B.不少治病方法的特效深埋于民间千百年,一旦被清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C.不少有特效的治病方法,深埋于民间千百年,我们的清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D.不少有特效的治病方法,深埋于民间千百年,一旦被整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并不仅仅是解决“准入难”和民间中医薪火难续的问题
B.给草根中医一席之地,不仅是一种医疗改革和成果创新
C.不是保护落后,也不是给“伪中医"以可乘之机
D.并不是要保护落后,并给“伪中医”以可乘之机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

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

“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
一般原则。

“忠恕"是仁的具体化。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

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

“义"即“宜”。

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

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表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对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

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

“智”,即聪明、有智慧。

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

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

“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

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

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

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

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

C.“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1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C.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

“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2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
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C.“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

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七、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这首诗作于1934年1月11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2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就是爱国志士的缩影。

B.“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C.“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
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艰辛。

D.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2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

“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

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沉郁的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23.诗歌的第一节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出两组。

24.诗歌末句“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非常巧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组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子之歌(节选)
闻一多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风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与“叫我一声澳门",表达了澳门对自己新名字的不认同。

B.“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这句诗是香港的哭诉与表白,表达了香港面积虽小但是位置重要的自我定位。

C.“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这三句诗写出了香港被侵占,被掠夺,被凌辱的历史事实。

D.“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这三句诗,既表达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也暗寓了当时祖国母亲积贫积弱的现状。

2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澳门》前四句,节奏逐渐加快,语气变得激越,这种变化带有很浓的感情倾向。

B.组诗运用反问、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诗歌的意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这组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为时而作,为事而作",重在叙事,缘事而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D.“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这两句诗既倾诉了澳门被外敌掳走的经历,也与下文中的“三百年来"相照应。

27.如何理解“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28.整组诗的尾句都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口供[注]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注]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口供》是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

《死水》初版本分为四个部分,这首诗独立于四部分之外,带有序诗的性质。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我不是什么诗人”,表达了作者对“诗人"这一职业的否定,因为诗人只爱“白石”“青松"等自然意象,而他还爱“英雄”“国旗"。

B.“鸦背驮着夕阳”是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是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驮”“织"二字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C.全诗对比强烈,第一节作者从各个方面表现其爱国情怀;第二节是作者“供述”的补充,是对自己另一面的自我揭露。

D.本诗句式大体整齐,音律和谐,一改新诗闲散的形式,朗朗上口,与《红烛》等诗颇不相同。

30.简要分析“记住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一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阅读郭沫若的诗歌《炉中煤》,完成问题。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一九二0年一二月间作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向“心爱的人儿"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B.诗歌把祖国比喻成“年青的女郎”,把诗人自己比喻成为年青女郎燃烧的“炉中煤",通过“炉中煤”对年青女郎倾诉衷情,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眷念。

C.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独特想象,以煤自况,表明诗人虽然地位和人格卑贱,但愿意积极进取、以身许国,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自我觉醒。

D.“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和“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等诗句,很生动地写出了“炉中煤"的忠贞形象,贴切地表达出诗人眷念祖国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32.“啊,我年青的女郎”这句话的反复出现有着怎样的效果?首尾两节呼应又有何作用?
阅读这首诗歌(见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33.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