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第32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讲生态环境的保护
[目标要求]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1)我国人口近百年来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①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②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填“完全”或“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原因: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主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主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
例如实行计划生育。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人口增长过快,不但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3)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4)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
(5)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如图)。
根据模型分析:
(1)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壤,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2)人口数量最终急剧下降的原因有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人口大量死亡。
(3)人口膨胀最后会不会导致地球毁灭?
提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能最终毁灭。
考向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答案 A
解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人口增长就需要更多耕地。
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使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而造成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恶性循环。
2.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环境容纳量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项正确;环境容纳量与环境有关,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环境容纳量也会随之变化,B项正确;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会降下来,C项错误;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D项正确。
考向二环境问题及治理的实例分析
3.(2021·四川成都模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答案 A
解析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有关,A错误;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食物减少,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B正确;雾霾现象自行退去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过多CO2所致,D正确。
4.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着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答案 D
解析由图可知,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 项错误;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B项错误;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N、P)的增加,植物的数量也随之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项错误;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D项正确。
方法技巧水污染类型的判断技巧
(1)根据污染成因判断
①若由水中富含N、P等营养元素引起的污染,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由水中富含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由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引起的污染,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根据危害结果判断
①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异养生物大量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较高营养级生物的体内重金属、农药浓度高,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考点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源于必修3 P 124“正文”
(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2)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的变异与定向的自然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性状多样性体现生物多样性,其根本原因是基因(DNA)多样性,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
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源于必修3 P125“正文”: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
3.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2)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3)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4)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5)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
(6)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1)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Ⅰ、Ⅱ、Ⅲ分别反映了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科研人员通过投放捕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治理湖泊的水华,这样做的原因是大型挺水植物和藻类可形成竞争关系以及投放的鱼类能捕食藻类,从而限制藻类增长。
(3)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有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考向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分析
5.(2020·河南南阳期末)十九大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响应这一号召,2017年洞庭湖环境保护行动全面展开: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洲内的钢制
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等一系列措施。
根据以上措施及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C.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起水华现象
答案 A
解析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蓄洪防旱、增加空气湿度,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B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稳定,负反馈调节是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时,由于投入的饲料及珍珠贝的排泄物等因素会造成水体污染,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N、P的含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起水华现象,D正确。
6.(2020·黑龙江大庆中学模拟)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答案 B
解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B正确;从金鸡纳树中提取奎宁用来治疗疟疾,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这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考向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7.(2020·河北邯郸期中)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
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物种的组成相同
答案 A
解析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因此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A项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B项错误;两个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差异,特定的环境条件所选择的有利变异存在差异,所以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完全相同,物种的组成也存在差异,C、D项错误。
8.(2020·青岛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
B.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答案 B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A错误;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就地保护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B正确;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1.核心概念
(必修3 P124)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教材结论性语句
(1)(必修3 P12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必修3 P124)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3)(必修3 P124)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造成海洋污染。
(4)(必修3 P12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包括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5)(必修3 P126)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等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6)(必修3 P12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1.(2020·山东,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答案 D
解析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能打破绿孔雀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故A正确;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故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音、温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所以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故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不是易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绿孔雀的最有效措施,故D错误。
2.(2020·浙江7月选考)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A.臭氧层破坏B.酸雨形成
C.水体污染D.温室效应
答案 A
解析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由分析可知,氟利昂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量减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A正确。
3.(2019·海南,23)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
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都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
C.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对一些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D.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答案 B
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如水葫芦疯长,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A正确;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主要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引起的,B错误;水葫芦引入我国后数量疯长,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能呈“J”型增长,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D正确。
4.(2019·江苏,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答案 C
解析根据题意,锁阳的叶已经退化,说明其光合作用较弱或不进行光合作用,且其需要依附在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并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可推知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A错误;该地区为沙漠地区,物种多样性较低,生物种类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所以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恢复力稳定性较低,B错误;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小果白刺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即生态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锁阳在繁殖过程中出现了耐旱突变,干旱的沙漠环境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D错误。
5.(2018·全国Ⅲ,32)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
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_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主动
解析(1)蚯蚓为分解者,通过分解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获得其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保障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
(2)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时,需考虑生活垃圾的性质(是有机垃圾还是无机垃
圾)、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还需考虑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如氧气、温度和水分等。
(3)植物根细胞对无机盐离子如NO-3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③错误;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④错误。
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调节我国的人口组成,使我国经济能健康长期增长。
以下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我国人口政策反映了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生物种群的一面
B.人口增长率比人口的年龄组成更加适合于对短期人口变化进行精确的计算
C.医疗水平的改善使人的平均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D.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我国人口总量就会保持稳定
答案 D
解析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人口出生率会增加,但考虑到环境污染、传染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总量不一定会保持稳定,D错误。
3.(2020·广东潮州期末)2018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被安乐死。
作为地球上第三大陆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级营养级,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
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彻底猎捕,到1984年,野外仅15头幸存。
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头雌性北部白犀牛。
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B.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动受阻
C.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是因为有人过分重视其直接价值
D.现在对北部白犀牛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
答案 C
解析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A错误;北部白犀牛是食物链的顶级营养级,其灭绝不会导致食物链中断和能量流动受阻,B错误;现在世界上只剩下两头雌性北部白犀牛,因此对北部白犀牛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采用生物技术进行保护,D错误。
4.(2019·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
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
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污水中的有机物可被蓝藻吸收利用
B.河流中动物、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
C.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
D.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答案 D
解析蓝藻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污水中的有机物需要通过水体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蓝藻吸收利用,A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用化学试剂杀藻会对水体造成污染,C错误;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水体中的矿质营养可减少蓝藻的生长,从而减少水华发生,D正确。
5.(2020·江西新余高三一模)江南素称“水米之乡”,农民设计稻田养鱼的生态经济模式,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使水稻增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稻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农民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该稻田生态系统中其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答案 B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杂草、害虫和水稻之间分别是竞争和捕食关系,所以农民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水稻),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
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6.(2020·福建三明高三期末)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
B.建立高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C.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D.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
答案 C
解析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破坏其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进而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A正确;建立高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B正确;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对丹顶鹤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就地保护,C错误;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
7.(2020·湖南永州一模)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的是()
A.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B.我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加大了红树林的种植力度,以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
C.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
D.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
答案 B
解析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指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种植红树林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B正确;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研制出木工用的锯,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D错误。
8.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