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乐府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乐府诗
《明代乐府诗:〈卖儿行〉》
原文:
“步出西门墙,遥望北邙道。
北邙古冢纷垒垒,松柏萧条愁雾绕。
卖儿三尺余,儿食不知饱。
卖儿身上衣,儿寒不能御。
幽泉深处埋,白骨无人顾。
蝼蚁穴其泥,狐狸咂其雨。
老父饥寒死亦足,儿命难将年月数。
宝弓挂壁鞍挂闾,欲卖儿身不可赎。
儿身虽贱不如畜,天阴雨湿相号呼。
长途望儿不见儿,青山惨淡风悲呜。
君不见富人之子有黄金,满堂偏聚百宝琛。
于今死者日月积,富儿得生贫儿死。
吁嗟乎!贫儿勿复道,使君岂念汝。
人生贵贱百千殊,卖儿岂足偿官租。
青山有地儿不埋,地府冥冥恨无数。
”
衍生注释:
- “北邙道”:洛阳城北的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达官贵人的墓葬之地,这里代指坟地。
- “幽泉”:指地下深处的泉水,此处暗示墓穴。
- “宝琛”:珍贵的宝物。
赏析:
主题上,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明代社会贫富悬殊、底层人民生活的极度悲惨。
诗人用“卖儿”这样一个惨烈的场景,展现出贫穷百姓为了生计
被逼无奈的绝境。
情感方面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与悲愤。
对贫者卖儿后的凄惨下场,如儿被卖后可能面临死亡且无人照料的描写,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哀怜。
在表现手法上一是运用对比,将富人的富可敌国,诸如“富人之子有黄金,满堂偏聚百宝琛”与穷人“卖儿三尺余”形成鲜明对照;二是情景交融,“长途望儿不见儿,青山惨淡风悲呜”将父亲卖儿后那种失子之痛和环境的凄惨融为一体。
作者介绍: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很难确切查证,但从诗歌内容来看,作者应该是一位深切关注民间疾苦、对社会不公有着深刻洞察力的文人。
他目睹普通百姓在社会底层挣扎的惨状,满怀愤懑与同情之情写下此作。
运用片段:
例一:
在一个关于古代民生的历史研讨会上,一位学者正在讲述明代底层百姓的困境。
他说道:“明代社会贫富差距极大,就像当时的一首乐府诗《卖儿行》中写的那样‘卖儿三尺余,儿食不知饱。
卖儿身上衣,儿寒不能御。
’从这样简单直白的描写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那会儿的穷人走投无路,被迫卖掉自己的孩子仍然难以维持生计,这反映的是多么黑暗的社会现实啊。
”
例二:
语文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解古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象这一知识点。
老师讲道:“同学们,假如你们穿越到明代,当看到街头那些贫者被迫卖儿卖女的辛酸场景,就会像这位诗人创作《卖儿行》时一样,感受到深刻的痛苦。
‘富儿得生贫儿死。
吁嗟乎!贫儿勿复道,使君岂念汝。
’这种诗句里,充满了对不公平社会的批判啊。
这就是古代乐府诗强大的写实和反映社会真实情况的能力。
”
例三:
一个文化讲座在社区举行。
主讲人提到古代弱势群体的遭遇的时候,动情感叹道:“在我们想象中明代或许富有繁华的一面,但从乐府诗《卖儿行》能看到另一幅图景。
那是‘幽泉深处埋,白骨无人顾。
蝼蚁穴其泥,狐狸咂其雨。
’的凄惨,卖儿人家失去孩子后,孩子将面临如此悲惨的境遇,这体现了当时底层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首诗提醒我们要重视和反思历史上那些社会问题。
”。